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7|回覆: 0

[醫藥資訊] 衛生院大建中醫館,是造福百姓還是浪費資源?

[複製連結]
吳金華 發表於 2017-10-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掌上醫訊

最近和一些衛生院的朋友們聚會閒聊時,談到目前正在盛行的中醫科、中醫館建設。朋友們說所在的衛生院都在做這件事情,而且都說衛生院花了不少錢。不僅將中醫館(或中醫科室)在醫院內設置相對獨立的區域,而且裝修的古香古色。有的人說這件事非常好,有利於發揚國醫傳統,造福基層百姓;也有人說是有關部門的形象工程、勞民傷財。不管是贊同聲,還是批評聲,我們先了解一下爲什麼衛生院都要建設中醫館呢?

行政力量的強力推動是主因

國家這幾年對中醫藥發展非常重視,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指導性規劃和文件。2015年,國家出台【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和【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 (2015—2020年)】;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所有這些都說明,政府在國家戰略層面進行了中醫藥發展的頂層設計。

爲了落實好相關工作,同時還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於2017年7日1日起正式施行。使得政府在行政推動中醫藥發展上有了法律保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發文要求,全面開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方法和技術研究,全面推廣普及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積極構建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制定中醫藥服務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的激勵政策,大力推進中醫藥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這樣在戰略上有規劃、法律上有保障、政府又大力支持,各地衛生院的中醫館建設就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醫院有利可圖也是重要推手

政府行政上予以支持是一方面,而衛生院醫院的逐利思想也是中醫館建設的一個重要推手。在新醫改以來,衛生院由原來的自己掙錢吃飯,變成了吃皇糧的單位。而在衛生院的經營理念中,盈利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衛生院中醫館的建設可以帶來可觀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主要有幾種:

一是有關部門對中醫館建設的獎勵。不少省份有專門的以獎代補的政策。對開展中醫館建設驗收成功的衛生院會予以一定的資金(不少省份是10萬一家)獎勵;

二是對開展中醫診療有一定的補貼。爲了支持中醫藥發展。不少地區,尤其是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對開展中醫診療實施一定的財政補貼,每門診診療和住院治療都會有一定的財政資金補貼。當然,這個政策不見得各地都會有,主要與各地財政實力和中醫藥管理局參謀能力有關;

三是中草藥的利潤比較高。隨著老百姓對健康的重視,尤其是最近幾年對中醫藥越發受到國人歡迎,極大地帶動了中草藥的銷售。

雖說衛生院已經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衛生院銷售的藥品全部零差率。但是零差率銷售的西藥和中成藥,而中草藥沒有實施零差價銷售。衛生院銷售的中草藥完全是市場價格,不受零差價制約。這樣一來,衛生院通過銷售中草藥能夠帶來很大利潤。這也是中醫館建設在原來有中醫基礎的衛生院很受歡迎的原因!

醫院被動就付的也不在少數

衛生院中醫館建設並不是人人都叫好!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對那些有中醫基礎的衛生院來說是好事;對那些原本中醫藥薄弱甚至是一片空白的衛生院來說,中醫館建設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對這些中醫基礎差的衛生院來說,面臨著許多問題:一個是中醫藥人員的缺乏。中醫館建設好了,起碼要有中醫師、中藥師。原有人員有不足以支撐中醫館的正常運行,勢必要考慮中醫藥人員的引進。

引進中醫藥人才要麼是外聘中醫藥人才,要麼是招收中醫藥畢業生。外聘中醫藥人才,賺的錢有可能比花的錢還要多,而且不一定找得到人;而衛生院對大中專畢業生的吸引力本來就不強,對中醫藥專業的大學生們也是如此。

即使招錄進來,由於業務沒有、收入不高、發展前景黯淡,人才流失也非常突出;其次是中醫藥服務能力低下。由於衛生院原有中醫基礎差,在周邊沒有群眾基礎,看中醫的人少。即使建成了中醫館短時間內病人也不會多,這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才有可能!這樣一來,衛生院花了巨資建設的中醫館成了籠子的耳朵----擺設!

這樣看來,衛生院發展中醫藥,建設中醫館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有條件的先發展,沒條件的等條件成熟了再發展。一哄而上似的建設有可能存在浪費資源,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爲掌上醫訊,作者/吳金華,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a2d8ca80aba8880170f07e03f73552c2.gif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