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的精髓,就微觀而言當然主要在用筆。雖然書聖揮寫的【蘭亭序】,是無意而就的神作,但是對【蘭亭序】的筆法解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 行書的用筆方法很多,以其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著稱。因此,想把行書寫好,掌握行書的用筆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用筆的熟練與否,直接關係到書寫質量。 ▲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神龍本) 1、用毫得當
行書用筆,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鋒的三分之一爲度,最重的按筆也不宜超過二分之一。這樣,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當然,這並不絕對,喜用短鋒筆和長鋒筆作書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鋒、或用鋒尖,只要掌握得當,做到梁【評書帖】中所要求的那樣:『用筆宜著實,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捺在紙上。』若用小毫寫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係,用筆毫太過,則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2、行筆遲速得宜
行書行筆速度,不可一概而論,應該說或遲或速兼而有之,還須視通篇之需要,雖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風,又可遲同逆舟。因而,行書行筆之遲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論,更不可以加速急書爲是,應靜氣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爲佳。清人【書法秘訣】中提出:『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3、筆筆送到
行書在用筆上必須作到『筆筆送到』,所謂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筆畫運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楷書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 4、欲橫先豎、欲豎先橫
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豎畫的落筆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轉直入,以防過於尖刻之病。 5、牽絲不粗
姜夔在【續書譜】中提出:『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如果畫與畫、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6.轉鋒如筋
轉鋒是以腕轉動運筆,使鋒毫環轉寫出不帶稜角的線條,即『轉以成圓』。如寫『也』、『爲』、『得』、『而』等字的主筆或鉤筆,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 7、縱筆展放
即要大膽濡墨落紙,盡情揮灑縱橫,這樣可收到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陳道復及王鐸、傅山、張瑞圖等人善用此法。 8、搭鋒變化
搭鋒即上一字的尾筆緊接下一字首筆的筆畫,要注意出鋒的變化,一篇之中,儘量不能類同出現。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9、接筆輕捷
在字的結體布白中,各種筆畫之間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縫』位置和寫法,因爲相接處不宜施重墨,多採用輕捷尖筆相接,所以又稱『尖接』,用筆需輕捷靈巧。 10、圍筆流暢
在書寫某些字時,採用小盤繞和大迴環的筆法,如『帝』、『帶』寫成大小迴環,將『國』的外包圍結構寫成大迴環形,都稱作圍筆或回筆。寫此筆畫均須掌握鋒毫的順行變換,以求收到線條勁健、暢達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於行草書。 11、翻筆生動
就是運筆過程中,按照體形所需改變前進方向,採用翻轉筆鋒繼續疾行的一種動作。多用於方筆的轉的處,並與折筆相互配合應用,以翻筆畫出稜角,避免出現僵滯的筆病。翻筆法較難掌握,應多加練習、體會。 12、順應自然
即用筆不能故作抖顫。書法的高妙在於人力使然中體現自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儘自己的本質力量順應自然條件之性,所以技法運用的意義與價值正在於書法創造中體現的自然。用筆老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一種標誌,並非故意造作可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