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8|回覆: 0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舊論·論中國先秦儒家之起源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3-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舊論:

論中國先秦儒家之起源

99cc4aab0b9edfaa13ef911d32437136.jpg

  【本文選自何新【思考:我的哲學與宗教觀】,時事出版社,2001年】

1、儒家的流變

  記者:儒家是中國思想史上影響最大的學派,您對儒家思想評價如何?

  何新:漢武帝、董仲舒以後,儒家成爲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先秦的孔學階段,(2)漢唐的經學階段,(3)宋明的理學階段,(4)清代的復古主義即『漢學』階段。這四個階段的儒家在學術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關注的問題不同,並且都呼應著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倫理及心理問題。但是總的來說,儒家學術中,以政治和倫理的思想爲強,以經濟和哲學的思想爲弱。儒家不長於哲學思考,雖然宋以後的張載、周敦頤、二程、陳亮、朱熹以及明代王陽明等援佛釋儒,引入了佛教的某些本體觀念以充實和改造儒家的本體論,但這種改造很難認爲是成功的。

  記者:所謂儒家,爲何稱作『儒』?胡適說,儒是『懦』即柔弱的關連語,儒家以軟弱爲自名。他的論點能否成立?

  何新:當然不成立。總體來說,我對胡適學問的評價甚低。此人只是個『白話文』先生而已。此人的名聲是西化派炒起來的,是名不符實的典型。胡適早年在美國學了些杜威的實用主義,也只是皮毛。他對中國傳統學術功力下得不足,涉獵雖廣而淺嘗則止。功力比不上同時代的章太炎、錢玄同、沈兼士、傅斯年、湯用彤、陳寅恪,聰明比不過梁啓超,勇氣和銳悍又比不過魯迅,徒有些小聰明而已。他關於儒名的這種皮相之談,就是其學術淺薄的一個例子。

2、儒名的由來

  記者:那麼您如何理解『儒』?儒家儒家,講了幾千年,卻沒有人真正了解這個名稱的由來。

  何新:這個問題我在1984年已經考證過。(見【諸神的起源·附錄】,三聯書店,1985)儒字在【說文】中沒有確切解釋。但『儒』這個字肯定不是儒家之『儒』的本字、本義。與先秦西漢經典中許多名字的語用意義一樣,這是一個假借之字。因此,要理解儒家之名的由來,必須探尋它的本字及本義。 從字源考慮,儒字從人從需。古音讀如需。關於『需』字的語源,【說文】認爲是濡,即潤濕之義,字形從雨、從而。但考察金文『需』字,字形從而從大,而是鬍鬚,需實際是『須』的異文、同源字。找到需的這個同源字,則『需』以及儒名的由來就容易解釋了。

  記者:請繼續講,我在記錄。

  何新:郭沫若考證金文『須』字時曾指出,須的本義是巫師,也就是巫覡之覡的本字。需、須、覡,與『兄』字的本義相同。這是深刻之論。需、須、兄實際都是聲部相同可通轉的同源語。在古代風俗中,長鬚飄拂是一種特殊的形象,顯示一種特殊的身份,即長老。【國語·楚語】記有約當前515-489年間,楚昭王與觀射父關於宗教問題的一段重要對話。觀射父答楚王問曰:(1)『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聖),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2)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爲之牲器時服,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 禋潔之服,而敬恭神明者以爲之祝。(3)使名姓之後,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爲之宗。』在這一篇中,觀射父爲楚王詳細解釋了『巫/覡』作爲中國上古神道教的祭司和禮官的由來與功能。需要如此詳細地從頭解釋,可知神道教及其祭主,祭典到戰國時已經澆薄而鮮爲人知。這種作爲宗教大司祭的『須』(女巫上古本也稱須,如【楚辭】中的女須)。其實也就是【周禮】中的諸『胥』(大胥、小胥、樂胥等),以及班固所言作爲社宮司祭的『需/儒』,這正是先秦『儒』家的起源。我認爲,所謂『巫覡』,起源於【尚書·堯典】中所說主持四季太陽神之祭祀的『羲和』之官。(和字在古籍中又記作俄、娥,本義是歌舞(吟哦),巫本義也是舞師。)(日本民族自稱爲『大和』,實際是自命爲羲和之後人。日本古稱扶桑,扶桑是中國神話中的太陽之樹。扶桑的衍語有扶蘇、扶胥、扶搖等,扶搖也是大風暴之名,也是火山之名。實際上,扶桑就是今日日本的神山富士山。日本古文化,不折不扣是中國文化的衍生次文化。)

3、『儒』的功能

  記者:您上面引的【國語】那段話的確不好懂,您可以詳細解釋一下嗎?

  何新:這段話中有幾個難解的詞(前人不能解釋),先解釋一下。『攜貳』,就是『攜偶』,也就是結偶/結婚的意思。『齊肅』,齊,戒也。戒肅,就是敬肅、肅敬、誠敬的意思。這段話大意如下:(1)在上古人民與神靈不相混雜。在百姓中(『民』,即庶民,即諸民,也就是百姓),只有那種精明(『精爽』/精相/精細)而不結婚,肅敬公正(『衷正』/中正),具有智慧而能曉喻天地(『上下比義』),具有才識而能光照遠方,其目光明照,其聽覺微徹,這種人,太陽神(『明神』)就會降臨於他/她身上,是男人就叫『覡』(羲、胥、需/儒、兄),是女人就叫『巫』(和/娥/婭)。(2)他/她們的職責是:排列神靈的處置和主次,爲神靈準備獻牲、禮器和四時的祭服。從而使上古的英雄(『先聖』)光烈流傳於後世,了解山河命名(『山川之號』)的由來,遠古祖先的神主所在,以及宗廟祭祀的內容,男性祖先與女性祖先的匹配(『昭穆之世』),保持齋戒獻敬的禮數、威儀、容貌、忠誠和信義,以及焚煙及沐浴的典禮。他/她們在敬奉神明時擔任『頌祝』。他/她們承繼大族的後裔譜牒(『名姓之後』),了解四季的生態,了解獻奉神靈的百物、玉帛的作用,以及穿戴的彩服(『采服之儀』),禮器的大小,位置的主、副(『次主之度』)與顯隱(『屏攝之位』),祭壇的場所,天上地下的神靈及其後氏的由來,而牢記古老的典章,所以稱爲『宗師』。

  記者:這是關於中國上古典章制度以及巫覡職能的一段極重要記載。

  何新:這段話曾在許多書中被許多次地引用,但從所見到的解說看,真正讀得通這段話的人並不多。觀射父在這裡所說的巫覡,即主持宗教、典禮、制度、譜牒、禮樂者,其身份既是祭司,又是頌祝,又是宗人——這些功能,也就是『儒』的功能,也就是作爲宗廟之守官的功能(見【漢書·藝文志】);實際就是『儒』的起源。近代流行的觀點認爲,中國只有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即道教。實際上,儒教是比道教更古老的本土宗教。以禮樂祭儀敬祖事天,就是這種宗教的內容。儒/頌/巫覡就是司祭的巫士。

4、孔子爲何偉大?

  記者:您解釋了儒家的起源。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我一直沒找到解答。就是孔子一生著述並不多,好像只有一部語錄體的【論語】。但爲什麼孔子後來竟有那樣大的名望呢?

  何新:(笑)你這個問題,可以考倒很多大學者,包括胡適那種食洋、食古兩不化的大人物。孔子之所以偉大,並非由於他自己的著述(他說自己只是『述而不作』)。但是,孔子生當春秋戰國之際,禮崩樂壞,經濟、政治、社會正在發生激烈變遷,導致華夏上古以來流傳有序的宗教、文物、典章、制度即文化傳統,在社會動亂和戰亂中,面臨崩潰和毀滅。而孔子則是自覺和自爲地承擔起繼承和挽救這一偉大文化傳統的使命。所謂自覺,是因爲沒有人讓他去擔當這一使命。孔子本來是個沒落貴族家庭的後裔,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他本人更是好學不倦。他生活中本來可以有別的選擇,例如擔任公卿而身泰名遂,尋求俗世的榮顯(他曾擔任過魯國的『大司寇』,位列於三公)。但是爲了他所選擇的文化責任,他寧肯放棄這一切。商周時代,學術本來是國家及貴族的專利。但是經歷東周的變亂,春秋的戰亂,官學廢弛,典章毀壞,圖書流散。孔子自覺地擔當起挽救學術傳統的工作,這就是他的『克己復禮』。他一生的主要活動,是教誨弟子。對弟子的選擇,他主張唯才是教,『有教無類』。所謂『類』,既是指種族、氏族、族姓,也是指階級、等級。這在當時那種貴族壟斷一切社會資源(包括文化資源)的時代,是非常偉大的創舉。孔子本身著述雖不多,但他搞通了古代的禮樂制度及經典文獻。因此他能夠將中國上古以來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以及經典著作,通過他的講授而傳承於門徒,這些門徒中的傑出者,後來一代一代地將它們流傳下去,這就是『儒家』。儒家與儒教並不相同。儒家是私學,不是主流文化。是學術,而不是宗教。儒教則是宗教,也是官學。既是國家的宗教(以神道設教),也是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儒教有兩個發展階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在漢武帝以後,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國家宗教。在這種國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學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聖化了。這也不是真正的孔子了。

5、孔子以『述』爲『作』

  記者:爲什麼孔子述而不作呢?

  何新:因爲孔子的『述』,就是作。孔子的最大功績在於整理和保存了上古的五大經典:易經、尚書、禮樂、詩經、春秋。這五大經典代表了上古學術的五大傳統:『易經』是天道陰陽之學、『尚書』是政治典章,『禮』書是禮樂制度,『詩經』是文學藝術,『春秋』是歷史。這些書在孔子的時代,其意義已經暗昧。孔子爲搞通它們不羞上問(如問天道於老子),也不恥下問。他的苦學使他自我修養成爲當時列國中最博學的人。孔子把中國古代的禮樂典章,通過這五部典籍的講述解說而傳授於弟子,而他的弟子又一代一代地傳習下去,甚至秦始皇焚書坑儒這樣的政治大舉動,都不能使這一學術的傳承系統中斷。所以太史公說:『六藝者,折衷於孔子,可謂聖矣!』到漢武帝時正式立儒家爲儒教,爲正統,才成爲『主流意識形態』。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的確可以說,如果沒有孔子與儒家,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不可能保持夏商周以下5000年一而貫之的偉大傳統,保持一種舉世無雙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6、『仁』與『恥』

  記者:那麼,您如何評價儒家?許多人認爲儒家是封建文化的集大成,否定的意義多於可以肯定的東西。

  何新:說儒家是封建學術,猶如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之學是奴隸主學術一樣可笑。這種『階級性』的標籤是史達林主義的遺留特徵,早應該丟棄了!我認爲,評價一種學術只應該考慮學問的內容,而不應該以學者的身份、出身、階級作爲是非標準。『真理的標準就是真理自身。』其他一切外在的東西都不是標準。一般來說,文化的最精華部分總是保存在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精英之中的,雖然其創造者是全社會。

  記者:你認爲在儒家中,最重要的價值觀點是什麼?

  何新:我認爲儒家的核心價值是兩點,一是『仁』,二是『恥』。前者是肯定,是追求,後者是否定,是摒斥。

  記者:儒家的核心價值,人們都知道是『仁』。但究竟什麼是『仁』呢?

  何新:『仁』字的字形是『二』與『人』的合文。甲、金文中無此字,但簡帛書中有此字。其實,『仁』也就是懷孕之『妊』的會意字,所以其字記作『二人』(孕婦古字則記作『身』,即『娠』)。理解『仁』字的字源,也就明白其語義。母子二人相連爲『仁』(阮元所謂『相人偶』),母子之情亦爲『仁』,所以『仁』的引申義就是愛心。

  記者:那麼,什麼是恥呢?

  何新:『恥,羞也。』『恥,辱也。』(【說文】)恥在儒家的人格主義中,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價值觀。所謂『知恥近乎勇』。所謂『行已有恥』。(孔子)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恥,就是負面的價值,知恥則不承其辱。知恥則不受嗟來之食。恥就是是非,就是自尊。一百年多來,中國社會一直處在動盪不已的變遷中,導致社會的價值觀念分崩離析,是非標準晦昧不明。培養出一種無恥的文化。特別在士大夫(即所謂知識精英)中,育成一種無恥的人格。沒有恆定的是非觀,沒有尊嚴感,沒有自尊感,沒有恪守之道,只有私己的好惡,與時浮沉,及時行樂,眼前利益,取巧投機。『爲機變之巧者』多,而有恥有格,敢於執著地恆守一種價值者少。例如最近聽說有人在網際網路上造出一個新詞,叫『愛國賊』,這是小人無恥的又一標本。有人就是要攪亂一切是非標準,使無恥的文化可以登堂入室。

  記者:你認爲,儒家價值觀仍具有現實意義。

  何新:五四以後,中國經歷了近百年的批儒批孔。既然孔子被當作神尊了兩千年,那麼五四以後被當作鬼打了一百年,這也不算不公平。但作爲神的孔子和作爲鬼的孔子,都不是真正的孔子。在孔子的儒學中,包涵著華夏人文傳統的若干根本價值,『仁』與『恥』二義尤爲具有現實性。孔子認爲君子之道的核心是『仁』,這實際是一種人道主義。儒家把『仁』的概念作爲其政治主張的根本,也就是主張君主、統治者對待百姓要有母親那樣寬厚博大的愛心。這就是所謂『仁政』。中國古代的君主政體,雖然也是專制政體,但除了秦始皇、隋煬帝以及元代蒙古皇帝等少數特殊的時代,中國的君主政體都主張以『仁政』爲施政之本,絕不是魏特夫所描繪的那種『極權(暴政)制度』。

  中國式的君主政體中涵攝有相當多的民主機制和色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爲國家崇尚儒教,而在孔孟之道中,既包涵有反對專制和暴政的思想(所謂『非上無禮』,正是秦始皇滅儒的原因),也包含親民愛民的『仁政』以及『民貴君輕』的民主思想。然而『五四』以來,胡適一類激進的西化派鼓吹極端的反傳統主義,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將中國的傳統政治宗教道德文化抹成一片漆黑。這種塗抹特別得到以『庚子賠款』回輸於中國的西方殖民學術的支持。所謂滅其族先誅其心。這種西化主義,是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幫閒。新一輩學人,應當敢於擺脫對於傳統文化那些輕薄淺妄的解說,應當有勇氣尋求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的對於傳統文化的重新解讀。

  【註:本文標題爲編者增加。】

【內容提要】

  ●儒家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先秦的孔學階段

  (2)漢唐的經學階段

  (3)宋明的理學階段

  (4)清代的復古主義即『漢學』階段

  ●儒家學術以政治和倫理的思想爲強,以經濟和哲學的思想爲弱。

  ●胡適認爲儒是『懦』即柔弱的關連語,是學術淺薄的皮相之談。

  ●儒家之『儒』是先秦西漢經典的假借之字。

  ●理解儒家之名的由來,必須探尋本字及本義。

  ●從字源考慮,儒字從人從需。古音讀如需。

  ●金文『需』字,字形從而從大,而是鬍鬚

  ●需實際是『須』的異文、同源字。

  ●『須』的本義是巫師。也就是巫覡之覡的本字。

  ●需、須、覡,與『兄』字的本義相同。

  ●需、須、兄實際都是聲部相同可通轉的同源語。

  ●在古代長鬚飄拂是一種特殊的形象,顯示一種特殊的身份,即長老。

  ●【國語?楚語】記載了楚昭王與觀射父關於宗教問題的一段重要對話。

  ●它詳細解釋了『巫/覡』作爲中國上古神道教的祭司和禮官的由來與功能。

  ●女巫上古本也稱須,如【楚辭】中的女須。

  ●作爲宗教大司祭的『須』其實就是諸『胥』(大胥、小胥、樂胥等)。

  ●以及班固所言作爲社宮司祭的『需/儒』,這正是先秦『儒』家的起源。

  ●所謂『巫覡』,起源於上古主持四季太陽神之祭祀的『羲和』之官。

  ●和字在古籍中又記作俄、娥,本義是歌舞(吟哦),巫本義也是舞師。

  ●日本民族自稱爲『大和』,實際是自命爲羲和之後人。

  ●日本古稱扶桑,扶桑是中國神話中的太陽之樹。

  ●扶桑的衍語有扶蘇、扶胥、扶搖等。

  ●扶搖也是大風暴之名,也是火山之名。

  ●扶桑就是今日日本的神山富士山。

  ●日本古文化是中國文化的衍生次文化。

  ●這個對話是關於中國上古典章制度以及巫覡職能的一段極重要記載。

  ●觀射父這裡所說的巫覡,即主持宗教、典禮、制度、譜牒、禮樂者。

  ●巫覡之身份既是祭司,又是頌祝,又是宗人。

  ●這些功能,也就是『儒』的功能,即是作爲宗廟之守官的功能。

  ●在中國古代,儒教是比道教更古老的本土宗教。

  ●以禮樂祭儀敬祖事天,就是這種宗教的內容。

  ●孔子之所以偉大,並非由於他自己的著述(『述而不作』)。

  ●而是自覺和自爲地承擔起繼承和挽救這一偉大文化傳統的使命。

  ●他一生的主要活動,是教誨弟子。主張唯才是教,『有教無類』。

  ●這在當時貴族壟斷一切社會資源的時代,是非常偉大的創舉。

  ●孔子本身著述雖不多,但他搞通了古代的禮樂制度及經典文獻。

  ●儒家與儒教並不相同。儒家是私學,不是主流文化。

  ●儒家是學術,而不是宗教。儒教則是宗教,也是官學。

  ●儒教既是國家的宗教(以神道設教),也是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

  ●儒教有兩個發展階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

  ●在漢武帝以後,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國家宗教。

  ●在這種國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學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聖化了。

  ●爲什麼孔子述而不作呢?因爲孔子的『述』,就是作。

  ●孔子的最大功績在於整理和保存了上古的五大經典。

  ●這五大經典代表了上古學術的五大傳統:

  ——『易經』是天道陰陽之學

  ——『尚書』是政治典章

  ——『禮』書是禮樂制度

  ——『詩經』是文學藝術

  ——『春秋』是歷史。

  ●孔子把中國古代的禮樂典章,通過這五部典籍的講述解說而傳授於弟子,

  ●甚至焚書坑儒這樣的政治大舉動都不能使這一學術的傳承系統中斷。

  ●沒有孔子與儒家,中國文化不可能保持千年一而貫之的偉大傳統。

  ●評價一種學術不應該以學者的身份、出身、階級作爲是非標準。

  ●『真理的標準就是真理自身。』其他一切外在的東西都不是標準。

  ●文化的最精華部分總是保存在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精英之中。

  ●儒家最重要的的核心價值是兩點:『仁』『恥』。

  ●前者是肯定,是追求,後者是否定,是摒斥。

  ●『仁』字的字形是『二』與『人』的合文。

  ●『仁』也就是懷孕之『妊』的會意字。

  ●孕婦古字則記作『身』,即『娠』。

  ●母子二人相連爲『仁』(阮元所謂『相人偶』)。

  ●母子之情亦爲『仁』,所以『仁』的引申義就是愛心。

  ●『恥,羞也。』『恥,辱也。』(【說文】)

  ●恥在儒家的人格主義中是一個極重要的價值觀。

  ●所謂『知恥近乎勇』。所謂『行已有恥』。(孔子)

  ●恥,就是負面的價值。

  ●知恥則不承其辱。知恥則不受嗟來之食。

  ●恥就是是非,就是自尊。

  ●一百年多來中國社會動盪導致值觀念分崩離析,是非標準晦昧不明。

  ●特別在士大夫(即所謂知識精英)中,育成一種無恥的人格。

  ●沒有恆定的是非觀,沒有尊嚴感,沒有自尊感,沒有恪守之道。

  ●只有私己的好惡,與時浮沉,及時行樂,眼前利益,取巧投機。

  ●『爲機變之巧者』多,而有恥有格,敢於執著地恆守一種價值者少。

  ●儒家價值觀仍具有現實意義。

  ●但作爲神的孔子和作爲鬼的孔子,都不是真正的孔子。

  ●在孔子的儒學中,包涵著華夏人文傳統的若干根本價值。

  ●孔子認爲君子之道的核心是『仁』,這實際是一種人道主義。

  ●儒家把『仁』的概念作爲其政治主張的根本,這就是所謂『仁政』。

  ●中國古代君主政體除少數特殊時代,皆主張以『仁政』爲施政之本。

  ●因此中國古代君主政體絕不是魏特夫所描繪的『極權(暴政)制度』。

  ●中國式的君主政體中涵攝有相當多的民主機制和色彩。

  ●儒教既包涵有反對專制和暴政的思想,也包含親民愛民的民主思想。

  ●『五四』以來西化派鼓吹極端的反傳統主義本質上是西方殖民學術。

  ●所謂滅其族先誅其心。這種西化主義,是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幫閒。

  ●中國新一輩學人,應當敢於擺脫對於傳統文化那些輕薄淺妄的解說。

  (註:本提要由編者根據文章內容歸納整理。)

謝謝閱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