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讀貴報於2017年9月21日發表的朱光先生之【論中醫之『毒』】一文,該文從『病因之毒』『病證之毒』『藥物之毒』三個方面或角度介紹中醫之『毒』。讀後覺得意猶未盡,於是書此文再議中醫之『毒』。
毒在中醫藥文獻中的含義
毒的本義指毒草。【說文解字】釋:『毒,厚也,害人之草』。在中醫藥(古代)文獻中,毒的含義被引申且非常的廣泛。大體而言,毒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所有可能傷害機體的物質或致害的特點(病理),如毒蟲、毒草、人之惡瘡等(如丹毒病症之類),五行暴烈之氣(邪之甚)寒毒、熱毒、濕毒以及藥的『令人瀉』『殺人』等藥之毒(副作用)。
二是治療效力的強弱或方法。如【內經】:『婦人身重,毒之如何?』【素問·五常政大論】根據藥物偏性的大小,作用的強弱,提出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治病方法有消毒、清毒、敗毒、宣毒、拔毒、托毒、祛毒、散毒、排毒、殺毒、伐毒等解毒方法。
由此可知,中醫之毒概念其內涵外延複雜多變,並形成了一個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毒』學理論,如王永炎院士的『毒損腦絡』理論,李佃貴大師的『濁毒理論』等等。需要強調的是中醫之毒切勿概念泛化,因爲毒也分陰陽,也分急緩、內外等,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病因之毒的來源
中醫之毒的含義甚多,但主要含義是指對機體有不利影響的因素(包括了病因和條件)。如果以人(或機)體爲界的話,毒來源有『外來』和『內生』之分。外來之毒如外感六淫之風、寒、暑、濕、燥、火,再如戾氣等,以及現代醫學的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大氣污染,農藥、化肥對食品的污染,均爲外來之毒。內生之毒主要是中醫的『內生五邪』以及現代醫學所說的機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生理產物或代謝廢物,因沒有及時轉化或排除,時存留體內危害到了人體健康。
病證之毒的解法
臨證中凡邪氣亢極或邪氣蘊結不解,都可視爲毒。面對病證之毒有兩種辦法:一是通過扶正達邪,增強人體的抗『毒』能力;二是因病情不同,採用排毒、解毒、托毒和攻毒等不同的方法解毒,實現排毒、減毒(力)、消除毒之目的。
排毒法 用於實證毒邪。本法係指開泄腠理(汗法),宦通氣血(吐法),通導大便(下法),疏利小便(利尿法)等方法,順應病勢向表、向外,順應臟腑氣機升降的機能,因勢利導,促使毒邪經由與外界相通的皮膚汗腺,呼吸的口鼻、大腸、尿道等器官通道向外排泄。包括解表排毒法(即發汗排毒法),通里瀉毒法,利尿泄毒法,涌吐排毒法以及表里雙解排毒法(解表通便法,解表利尿法,解表通便利尿法)等等。
解毒法 如清熱解毒:以清熱解毒的寒涼藥物,使內蘊的熱毒得以清解的治療方法。臨床常見壯熱、面赤、心煩,或神昏譫語,或滿口赤爛,口臭、便秘、溲赤,舌質紅,苔黃糙,脈滑數或弦疾。再如瀉火解毒、清營解毒、涼血解毒等。還有利濕解毒、祛風解毒、散寒解毒、昇陽解毒、潤燥解毒、祛痰解毒、化瘀解毒等
托毒法 是運用補益氣血爲主、活血解毒爲輔的中藥,以扶助正氣,托毒外出,防止毒邪內陷的方法。具體運用分爲兩種:托毒透膿法、補托法。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以毒攻毒』指一切特殊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與常規治法、用藥不同,是針對『毒』的病機治療暴烈、傳染、穢濁、遷延和重篤之疾。狹義『以毒攻毒』指猛烈之藥治療猛烈之疾,主要是指用毒藥、劇烈藥治病。現代對『以毒攻毒』的研究、認識以狹義居多。比如陳竺院士用砒霜以毒攻毒啟發治癒白血病等。『以毒攻毒』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命題,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藥之毒的特點
中藥作爲藥物是有副作用的,也就說中藥是有『毒性』的。臨床上應用中藥講究辨證,只要對證治療,有毒的藥也安全;不對證治療,無毒的藥也有害。
由於中藥應用的藥材或飲片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成分,有的用的是炮製品而不是生品,故中藥之毒具有這樣的特點:(1)含有毒性成分與整體毒性是相關的關係。研究中藥的毒性也有自身的特點:中藥的毒性研究應有藥材或飲片的生品,炮製品和成分三個層次。對其所含化學成分毒性進行研究,並強調其作爲中藥的毒性的主要依據的同時,不應忽視作爲整體的中藥的毒性研究。(2)中藥的毒性多因過量,久用而致。
減少中藥之毒性方法:(1)加強中草藥的品種和藥品質量管理和控制,(2)堅持辨證用藥,(2)講究組方配伍,(4)正確炮製,(5)控制用量,(6)改變(中成藥)製備工藝,(7)完善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體系。(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