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剖學包括臟腑、經絡、官竅等爲主要內容的器官形態結構,同時器官的位置、精氣血津液也囊括其中,相較現代解剖學範圍更廣泛,與臨床實踐聯繫更密切。
•中醫解剖學內容的整理,不僅有助於中醫規範化的研究,對現代醫學的發展、完善也有促進作用。
一篇名爲『【Nature】文章發現的人體最新器官,竟是中醫的三焦?』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雖然其中不免有譁眾取寵的成分,但閱讀原文可以了解現代醫學新發現的人體最新器官確實與中醫『三焦』具有較大相似性。三焦作爲中醫解剖學裡特有概念與現代醫學的交叉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示,中醫學中解剖學的內容是否能爲現代醫學的發展研究提供指導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中醫解剖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中醫理論都是建立於直觀解剖的基礎上。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五臟六腑可剖而視之』的論述,中醫學的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對於人體解剖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民國時期隨著西學東漸的文化勢頭,傳統醫學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近代學者丁福保曾言『西人東漸,餘波憾盪,侵及醫林,此又神農以後四千年以來,未有之奇變也』,這場中西醫比較之爭對傳統醫學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導致中醫『重道輕器』『解剖缺陷』成爲大眾的一種共識,中醫解剖學的內容一直被忽視。
中醫解剖學的概念
中醫解剖學這一概念在中國醫學史上缺乏明確的論述。關於解剖學的內容散見於中醫典籍中,【歐希范五臟圖】【內外二景圖】【經絡考】【醫林改錯】等都對中醫解剖學知識有較爲詳備的記載,但未能全面概括論述中醫解剖學的理論。現代中醫學教材中解剖學的內容多爲西醫解剖學的內容,不能完全體現中醫解剖理論的特色。中醫解剖學包括臟腑、經絡、官竅等爲主要內容的器官形態結構,同時這些器官的位置也是中醫解剖學的範圍,甚至精氣血津液都囊括其中。部分觀點認爲中醫臟腑學是以實體解剖學爲基礎,通過分析機體外部表徵來推導認識人體內部規律,病理反佐生理,重功能而輕形質形成的。事實上直觀解剖爲中醫臟腑學說的形成提供了客觀基礎,在此基礎上結合陰陽五行理論等理論形成中醫臟腑理論。最初的經絡理論中涉及的臟腑解剖是相對樸素的臟腑解剖,是臟腑理論的雛形。中醫臟腑理論中器官結構、位置的特異性導致了功能特異性的觀點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基於事實論述事實的過程。如『肺主呼吸』的論述與『虛如蜂窠,下無透竅』『肺重三斤二兩,六葉兩耳,凡八葉』『肺位最高』等解剖內容密切相關。
中醫解剖學是在詮釋『體』結構的基礎上,涉及了對『用』功能的論述,結構的特異性是爲功能表現的特異性服務的。中醫解剖學相較現代解剖學其範圍更廣泛,與臨床實踐聯繫更密切。
中醫解剖學被忽視的原因
中醫解剖學起步較早,【黃帝內經】一書是較早系統論述中醫解剖學內容的著作。其他如近年來出土的睡虎地秦墓、老官山漢墓竹簡均涉及了部分解剖內容。古代的刑罰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爲解剖理論的豐富發揮了極大作用。【漢書】記載公元16年,王莽捕獲一罪人『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度量五臟,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的內容就可見一斑。北宋慶曆間(11世紀40年代)州吏吳簡組織醫生對歐希范等50餘名反抗北宋統治階級而被捕的叛軍屍體解剖,繪製了【歐希范五臟圖】一書。楊介的【存真環中圖】系我國較早的人體解剖圖譜此書雖已亡佚,但部分內容收錄於後世著作,觀其臟腑圖譜與如今解剖學內容別無二致,可見當時中醫解剖學的宏觀內容的研究已經近乎完備。反觀西方醫學研究,公元1000年Avicenna編輯的【醫典】中論述部分解剖學內容。1543年安德烈醫生完成【人體構造】這部解剖學著作,奠定了西方人體解剖學的基礎。
中醫解剖學的研究起步早於西方醫學,但由於東西方醫學的差異性,發展方向的不同,西方醫學對於解剖學不斷發展豐富,到明清時期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體系。中醫解剖學則在結構功能、生理病理協同發展中不斷豐富,東西方醫學呈現顯著性差異。鴉片戰爭後,西方醫學的傳入使這兩種醫學產生了交流碰撞。醫家對西醫學的接觸導致了這一時期醫學發展史迥然不同的特點。張錫純對二者分析評價說『中醫尚理想,不尚實驗,故精於人身之氣化,而略於人身之組織;西醫尚實驗,不尚理想,故精於人身之組織,而略於人身之氣化』。而王秉衡【重慶堂隨筆】更肯定西醫學的解剖內容,謂之『精思研究,不作一影響揣度語,則西士所獨也』。可見這一時期中醫學家們對於西醫學解剖內容的認可。但一定時期的社會訴求,反映的只能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內一部分群體的訴求,並不能視之爲定理。畢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下,西醫學作爲『舶來品』理所當然受到青睞,而此時中醫學的解剖理論在對比中不能顯著地表現其勝於西醫學解剖的優勢而被忽視淡化,影響至今。
中醫解剖學的價值
不可否認的以西醫學爲主體的現代醫學仍處在一個發展的過程中。現有的科研儀器及手段,尚不能完全解釋複雜的人體生理病理現象。中醫學在漫長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諸多理論是值得借鑑的。尤其是在解剖學方面,隨著醫學的發展諸多中醫學解剖內容的價值和意義被逐漸證實。如現代冠心病與心臟微血管循環障礙的聯繫早在中醫學絡病理論中就有所涉及。現代解剖學與傳統中醫解剖內容是一個相互佐證,相互完善的過程。研究發現心臟中存在一種具有長期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並形成了一個微小而複雜的神經系統,心臟不僅僅是一個『泵』,在中醫理論中心有主神明的作用。同樣,中醫學的『腦腸相通』理論就是參考了現代醫學的『腦-腸軸雙向調節系統』研究成果。而最近紐約大學研究學者發現的『間質器官』又與中醫的三焦十分相似,雖然關於Interstitium(間隙組織)的研究早在80年代即見論述,但隨著研究的進步,逐漸將間質組織歸爲獨立的生理構成的器官,從『組織』到『器官』的認識也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種種個例都證明了中醫解剖理論與現代醫學結合的結果必將是相互完善,相互促進的過程。
清代醫家唐宗海提出『西洋剖視只知層析而不知經脈,只知形跡而不知氣化』,認爲西醫的解剖也未超出中醫經典著作的範疇,甚至中醫學已超越了解剖階段而進入更高層次。唐宗海的理論固然有維護中醫學的主觀性,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學的優勢日漸凸顯,其理論的前瞻性在多個方面得到驗證,隱隱有一種指導現代醫學發展趨勢的可能。
中醫解剖學的內容是古人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樸素,實用性強。雖然與西醫學一樣都是在直觀觀察基礎上形成的,但並不局限於直觀觀察的結果。如中醫學『脅爲肝之分野』『腰爲腎之府』就是最初對於內在臟器體表投影的論述,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被賦予豐富的內涵。慢性腎炎繼發的咽炎是腎病科常見疾病,而這一病變用中醫解剖學『腎足少陰之脈……循咽喉』就很容易解釋,其論述也能給現代醫學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1973年國外學者Goldbeig曾提出人體信息傳遞的第二信使系統cAMP/cGMP兩種環核苷酸之間存在著類似陰陽的關係,就是中西醫結合應用的實例。
中醫解剖學的未來展望
不可否認在現代醫學的發展過程中,中醫解剖學略顯滯後。但作爲一個歷史久遠,實踐經驗豐富的學科體系,中醫解剖學具有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雙重屬性的特點,它形成的諸多理念在現代醫學發展中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解剖學內容的整理完善,不僅有助於中醫規範化的研究,在現代醫學的發展完善中,也可以起到促進作用。近代被譽爲『中國科學界的先驅』的杜亞泉曾說『若是有科學知識的人肯把中國醫學的理論,細心研究,必定有許多地方與西洋醫學相合,恐怕還有許多地方,比西洋醫學高些呢』。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這一觀點已經被不斷的證實。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上,對於西醫學的理論,如果選擇拿來主義,就容易形成中醫研究生搬硬套的科研、臨床模式。用西醫學的標準去要求中醫,是將話語權交出去,導致中醫缺乏一個適合自身的標準。中醫藥的諸多優勢被忽視、淡化、否認,這是這一古老學科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困境。發掘中醫解剖學理論是解決這一困境的可行途徑之一,擁有中醫自己的話語權,指導現代醫學研究的方向,是完善中醫標準的重要組成,也是適應當前時代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手段。(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