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名醫之一的喻嘉言,在【醫門法律·痰飲門】中說:『氣血凝滯,蒸其津液,結而爲痰』,這概括性的說明了痰飲的生成原因。喻氏在痰飲的論述方面不僅在於醫理深研精究,多所創新,而且多寓理於臨床。書中痰飲門立『律』四條,其思想嚴謹,意味深長,本文旨在剖析其義以指導臨床,就學習後的應用情況闡述於下:
痰爲其標,氣爲本
喻氏論述痰飲之疾,以【內經】【金匱要略】理論爲肇基,且發揮頗多。對痰飲之治,喻氏極力反對『徒徇其末而忘其本』的錯誤治法,因而對痰飲的病因病機作了全面詳細的論述。他認爲,若『氣不布則津亦不化』,痰飲而爲水濕之瘀蓄,故痰飲乃『穢莝叢積』之物,如『水道日隘,橫流旁溢』。從而明確了『痰爲標、氣爲本』的痰飲標本觀。同時,喻氏明確了痰飲病多與肺、胃、膀胱之氣化功能異常有密切的關係。總結治氣之源有三:『一曰肺氣,肺氣清則周身之氣肅然下行;一曰胃氣,胃氣和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一曰膀胱之氣,膀胱之氣旺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即肺氣清、胃氣和、膀胱之氣旺方能濕祛痰消。其中,又以脾胃之氣關係最爲重要,喻氏有『痰飲之患,未有不從胃起者』之說。因水濕多居於胃而運於脾,脾胃之氣失常系產生痰飲的重要原因。喻氏進一步認爲,雖曰痰飲在腸間,懸飲在脅下,溢飲在四肢,支飲在胸膈,但多與脾胃關係密切。他說:『一由胃而下流於腸,一由胃而旁流於脅,一由胃而外出於四肢,一由胃而上入於胸膈。始先不覺,日積月累,水之精華,轉爲混濁,於是遂成痰飲。』後世醫家多宗其說。由於痰飲多系氣之不暢所聚而成,所以喻氏制訂了『必順其性因其勢而疏導』和『氣順則痰不留,即不治痰而自運』的治療大法。
驗案
牟某某,男,48歲。2008年2月10日就診。山東省德州市某廠工人。
脘脅脹痛2個月,B肝病毒小三陽攜帶8年,近在某市級醫院診爲B肝,住院40天,生化檢查各項指標下降,但症狀不減,近10天來飲食不下。
診時B超可見輕度脂肪肝,脾腎胰皆正常。胃脘脹滿連及兩脅,左重右輕,不欲飲食,食後胃脹加重,口乾苦五味,咽下有阻塞感,時時呃氣,每早晨吐痰多口,痰色白黏稠,周身無力,以下肢酸軟嚴重,時腰痛,大便干,1~2日1次,小便正常,舌苔白膩,脈弦。
病機:肝氣鬱滯,痰濕內停(B型肝炎)。
治則:疏肝氣,化痰濕。
處方:鬱金12克,香附12克,枳殼12克,青皮12克,木香10克,虎杖15克,山藥20克,蓮子肉20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垂盆草20克,瓜蔞15克,半枝蓮30克,八月札12克,甘草10克。水煎2次,日服2次,共6劑。
2008年2月17日二診:藥後各症有減,仍以前方繼服10劑。
2008年2月28日三診:藥後飲食增加,胃脘脹減,左脅下脹滿消失,仍口乾口苦,前方加通草10克。15劑。
2008年3月5日四診:藥後各症基本消除,肝功正常,舌苔薄白,脈弦,再以前方繼服20劑,可隔日1劑。
2008年4月12日五診:各項檢查均已正常。再以前方繼服30劑。
本案屬B型肝炎,脈症分析系痰濕內阻致不欲飲食,脘脅脹滿,所以治必疏肝和胃理氣以化痰濕,方中的香附、枳殼、青皮爲君,木香、鬱金、八月札爲臣,藥助其化痰濕之力,所以服藥81劑各症消除,肝功正常。(王玉生 北京市同仁堂王府井中醫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醫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