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症候群是一個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體上皮細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臨床除有唾液腺和淚腺受損功能下降而出現口乾、眼乾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體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現多系統損害的症狀。乾燥症候群歸屬於中醫學燥證的範疇,西醫屬於一種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多以激素、免疫抑制劑、免疫增強劑爲主要治療手段,但患者往往因其副反應大中斷治療,引起復發或加重。
典型病案:
張某,女,60歲,間斷髮熱半年,伴口、眼乾燥。患者於半年前出現間斷髮熱,表現爲低熱、伴納呆、乏力、口、眼乾燥,皮膚乾燥,曾於市內某醫院治療,效果不顯,慕名來陳老師門診就診,患者刻診見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舌干紅,無苔,脈沉細。既往有乾燥症候群病史。尿常規示:潛血(+),蛋白(+)。
診斷:乾燥症候群。
證型:陰虛內熱。
治則:滋陰清熱,兼以益氣。
處方:靈芝30g,生地15g,元參15g,玉竹15g,金錢草30g,冬葵子15g,羌活10g,銀花15g,連翹15g,太子參30g,升麻10g,甘草10g。14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周後複診,訴發熱減輕,患者面色萎黃,眼乾不適,舌紅少苔,於上方加青蒿15g,菊花15g。1周後複診,訴仍眼乾,於上方加木賊10g,澤瀉15g。7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1周後複診,精神可,納食較前增加,體溫波動於36.7~37℃,舌干紅少苔,繼服原方治療。此病例以陰虛內燥胃其證候特點,患者年老久病,傷津耗氣,致肺、胃、肝、腎陰虛及氣虛,陰虛日久則發熱,胃陰氣虛,鬱熱內生,熱愈甚則尤傷陰,陰愈虛則熱難清,胃中失於濡潤,氣機不暢,故納呆;肝腎陰虛,津液不能上承與目竅故眼乾;脾氣虛不能爲胃行其津液,故乏力、口乾,腎氣虛失其固攝,故尿中出現蛋白等,治療以益氣養陰清熱爲主。方中重用太子參、生地,益氣養陰爲重,生地取其滋陰清熱、養陰潤燥之功;太子參健脾益氣養陰,脾氣旺則津液得以輸布,上承有力,佐以升麻更增其升氣之力;以生地配玉竹、元參養陰生津之藥以潤內燥;同時以銀花、連翹、羌活解表退熱;重用靈芝30g,味甘苦、性平,歸心、肺、肝、脾經,可養心安神,補肺益氣,理氣化瘀,滋肝健脾,以增強患者免疫力。患者經20天治療,陰虛得以緩解,故內熱也有減輕,複診時加菊花、青蒿以退虛熱,木賊具有疏散肝經風熱以明目之效。經治療患者體溫正常,納食增加,口乾、眼乾症狀明顯減輕,證明辨證準確,氣陰兩虛爲本,發熱、口乾爲標,治療關鍵在於養陰益氣以治本;清虛熱、明目以治標,屬標本兼治。
陳寶貴教授認爲,乾燥症候群屬於中醫『燥證』範疇,多因內熱津傷或久病精血內虧,或失血過多,或汗、吐、下後傷津液所致。因此把滋陰清熱、養血潤燥作爲主要治療法則,即所謂『顧正似是而非需養胃存津,化邪但需潤肺化燥』。本病的主要病機爲肺胃陰虛在先,肝腎陰虛在後,陰虛不復,燥熱自內而生,病理關鍵在於陰虛燥熱,輕則肺胃陰傷,重則肝腎陰虛,皆因陰虛在先,燥熱自內而生,治療重點當滋陰救液,清燥生津。故滋陰藥當屬改善病理的首要藥物,通過滋陰改善體內陰陽失衡之關鍵,增加體內物質之基礎——津液的來源,以此改善口鼻眼腺體的分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皮膚瘙癢症病機多爲濕熱客於肌膚,不得宣洩所致;或血虛肝旺,以致生風生燥、肌膚失氧而成。濕熱型用二妙散(蒼朮、黃柏)加萆薢、生石膏、麻黃、百部、茯苓、地膚子加減配伍;血虛型用四物湯加何首烏、蟬蛻、白鮮皮、牡丹皮、防風、刺蒺藜加減,如此中藥配伍能有效促進局部和周身的循環,能改善局部組織和全身的機能,能疏通經絡,打通汗道,促使皮膚功能恢復。同時方藥中含有解毒殺菌,消腫止癢功效,新陳代謝旺盛,將有毒物質排出體外,並通過皮膚的滲透和吸收,發揮全身的藥理效應,對瘙癢症療效顯著。(張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院 陳寶貴名中醫工作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