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所謂芒種,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其實也就是『忙著種』的意思。不論是北方的小麥區還是南方的水稻區,芒種前後都是最忙的時候。
芒種是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
在我國的傳統社會,農業是『天下之大業』,上到天子下到細民無不對農業的豐收有著深切的期許。這份期許既落實在田間地頭的耕耘,同時也會寄託於對神靈的祈禱上。於是,在每一個與農業有關的節日節氣中,我們都會看到以祈求豐收爲主題的節日活動。安苗節就是安徽一帶在芒種這一天舉行的祈願活動。 一、績溪安苗節的起源 績溪安苗節據說最早起源於南宋時期,安苗,顧名思義就是祈盼禾苗平安,五穀豐登,這是一個祈求豐收的節日。在績溪當地,流傳著一首據說非常古老的民諺:『芒種端午前,點火夜種田;種田種得苦,圖過安苗福。』表達了當地百姓對豐收的祈願。
績溪安苗節據說最早起源於南宋時期
一般來說,既然是節日祭祀,那總要有個主神來祭拜一番的,績溪安苗節自然也不例外。這裡的主神即是汪公。汪公,就是隋末農民領袖汪華,也是徽州歷史上的名人和偉人。唐武德四年,爲保一方平安,他將占據的歙、杭、宣等六州上表歸唐,被封爲越國公。汪華爲官清正,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愛戴,受到唐太宗及歷代皇帝追封,被譽爲『生爲忠臣,死爲明神』,六州各地均立廟祭祀,尊其爲汪公菩薩、汪公大帝或花朝老爺。
汪公像
汪公像二、績溪安苗節的傳統節俗和流變 績溪安苗節作爲以祈求豐收爲主題的節日,傳統的節俗自然也和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 首先,祭祀用的各種食物,都是當地村民手工製作的各類面點,其中以『安苗包』最具代表性。安苗包是安苗節前後當地村民製作的一種類似水餃的面點的統稱,按照餡料的不同,具體的可以有肉包,水晶包,豆腐包,豆沙包等等。此外還有一種類似湯圓的子孫餜,圓溜溜的一大一小,非常討喜。安苗包的褶子很有講究,一般是8個或12個,據當地村民說有不同的寓意:8與發諧音,8個褶子有祈禱發財的意思;12個褶子代表12個月,一般家裡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家包這種包子,祈禱丈夫在外平安,早日回來。不過這『發』代表發財的意思,好像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所以這8個褶子是不是傳統民俗,還有待考究。安苗包除了作爲祭祀的祭品之外,在安苗節這一天村裡的鄰居們還會互相贈送,表達對來年豐收好運的祝福。
績溪安苗節作爲以祈求豐收爲主題的節日
各種安苗包其次,安苗節最重要的儀式便是汪公看稻,這是安苗節傳統節俗的核心部分。汪公看稻的儀式從遊行開始,氣派上與許多傳統民俗遊行類似,也有鑼鼓大旗開路。之後兩名村裡的長者持聖水和柳枝,沿途灑水表示汪公滋養土地,祈禱雨水充沛。汪公的塑像坐在四人抬的轎子裡,後面有人捧著祭文香燭等物品。再之後就是一同遊行的村民。遊行從汪氏宗祠觸發,一路行往村裡的廣場祭台。
安苗節最重要的儀式便是汪公看稻
抬汪公遊行汪公祭祀由於建國以來中斷過一段時間,所以現在的儀程只能說大致按照古禮。鳴炮鳴金,敬獻三牲和安苗包,呈上秧苗,再由族長宣讀祭文,然後再焚香奏樂。祭祀結束之後,就進入『看稻』的環節了。看稻之前先要祭旗,傳統的做法據說是要殺活雞的,現在不那麼血腥,沾點雞血在旗子上畫畫就可以了。祭旗的時候也有一套文辭:『一類水稻,長勢良好;再接再厲,增產不少。二類水稻, 加強管理,迎頭追上,豐收在望。三類水稻……』這明顯是當代的新詞。祭旗之後眾人就抬著汪公的轎子沿著設定好的路線開始看稻。過去的看稻除了祈求豐收之外,還有著評比的意思在裡面,所以有上面的一類、二類之類的旗子也是這種意思的體現。
抬汪公遊行
汪公看稻汪公看稻之後,就是村民的各種娛樂項目了,舞龍舞獅、插秧比賽等等。能夠看出,今天的安苗節的節俗和傳統農耕時代肯定有了很多的變化。畢竟過去農業是『天下之大業』,也是每一個農村家庭的安身之本。所以村民們挨家挨戶向汪公祈禱豐收,這是投入了真情實感的。而到了今天,實事求是地講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業已經不再是農村家庭收入的唯一來源,甚至也不是主要來源了。所以今天的安苗節節俗,不管是在流程上還是實際的節俗內容上,娛樂、狂歡的色彩都越來越濃厚,反而信仰、祈禱之類的味道越來越淡。這一點在許多類似的農村節慶民俗中都有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