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很小還不大認字、不大懂事時就已經開始背詩了。到正式上課了,我認字漸漸多了起來,就開始背唐詩,唐詩不在正課中,正課是 『四書 』,只是我十分喜歡背詩。在我家裡不僅伯父、父親喜歡讀詩,伯母、母親也都讀詩。但是女人讀詩不像男人那樣大聲誦讀,而是低聲吟哦。 真正第一次拿著【唐詩三百首】當課本教我的是伯母。伯母受過良好的教育,她是按著【唐詩三百首】編選的順序來教的,其實她也不教什麼,就是讓我背。【唐詩三百首】是按體裁編的,五言古詩,五言古體樂府,七言古詩,七言古體樂府,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五言樂府絕句,七言絕句,七言樂府絕句。那時我伯母並沒有給我講這些詩歌的體式,就是從第一首開始念。
年輕時的葉嘉瑩
不論是伯母教唐詩,還是姨母教『四書』,都不詳細講,都是讓我背誦。我覺得,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實際上不需要多講,應該利用他們記憶力強的優勢,讓他們多記憶、多背誦。而『五四』以後新式教學,主張小孩子不懂是不該背誦的。我的女兒在台灣,新式教學雖也要背誦,而背的卻是什麼『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見到老師問聲早,見到同學問聲好』。 背這些有什麼用處呢? 我小時候,雖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誦,可是我覺得這種背誦的古典教學方式是有用處的。小孩子是記憶力強而理解力弱的時候,此時,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來,等到將來理解力提高以後,這些早年記憶的內容就會被調動出來,如同智慧庫,爲孩子一生提供不盡的資源。 其實,按人的智能發展規律來說,中國的這種傳統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長階段的。比如我早年背誦【論語】並不理解,但在我以後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時候,會忽然理解了【論語】中的某些話,越發體悟小時候背書真是很有道理的。 直到今日,【論語】也仍是我背誦得最熟的一本經書,這使我終生受益。我確實因爲讀誦了【論語】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轉變,我逐漸體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順而堅韌的美德。因而改變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氣。 這種體悟對我一生的處世爲人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年齡愈大,對書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體悟。此外【論語】中有一些論詩的句子,使我在學詩方面獲得了很大的啟發,直到現在,我在寫文章和講課的時候,還經常喜歡引用【論語】中的句子,這就是我在做學問和做人方面都曾經受到過【論語】影響的一個最好證明。 真正好的詩詞作品,讓人家從表面的第一層意思還可以聯想到很多層的意思。就像王國維所說的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那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獨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裡所舉出的都是宋人的詞。 王國維接著說:『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爲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王國維所說的不見得是作者的本意。但好的作品,它有很豐富的內涵,你把它背下來,很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它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以及對人生體驗的逐漸豐富,每個階段都會有更深入的體會。 我開始背張九齡的『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時並不喜歡,這首詩押的是入聲韻,念起來也不好聽,詩懂。而像『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是我能體會的;像李商隱的『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也覺得不錯,念起來也很好聽,嫦娥、銀河、燭影、屏風這些詞彙也都是我熟悉的,我就背下來,並沒有什麼深的理解,後來一直也沒理會。 直到 1953年,我到台北二女中教書時,課本里選了一篇【資治通鑑》裡的文章【淝水之戰】,裡面寫到前秦與東晉交戰,東晉勝利了,獲得了一輛苻堅的雲母車,想必是車上有雲母的裝飾。下課後我搭乘公共汽車回家,在等車時,想到剛剛講的雲母車,忽然間李商隱的嫦娥詩從腦子裡跑出來了:『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時距離小時念這首詩已經好幾十年,當年紀小時我只是從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風、燭影這些具體的物象,可這時我對這首詩就忽然有了另一種體會。因爲我已經過了患難,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隱這種孤獨、寂寞、悲哀的感覺。 詩里這些豐富的內涵,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記憶力強的時期利用上,讓他背誦下來,只要他記住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時都會有所體會,隨時都會有所升華。
老年葉嘉瑩
我小時讀詩也是喜歡那些聲律好聽的、意象優美的詩句,至於那些有哲理的詩也不大懂。哲理詩寫得最好的是陶淵明,我小時沒有讀過,也不知道如果讀了會不會喜歡。陶淵明的詩是我上大學時跟我的老師顧隨先生念書時才開始讀的,顧隨先生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我也是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陶淵明,並爲之傾倒。 陶淵明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大詩人,同樣是哲理詩,你把陶淵明的詩與張九齡的詩做一個比較,就可以看出不一樣。張九齡是把人生的哲理用智力安排出一些形象而表達出來:『蘭葉春葳蕤』是說蘭花的葉子春天長得很茂盛;『桂華秋皎潔』是說桂樹的花開在秋天也很有光彩;『欣欣此生意 』是說四時的每一種草木,都有它生命的力量,它都能把自己生命的力量生命力量的適當時節,都能欣欣向榮地把自己的生命表現出來,這是它本身,本身的生命,本身的光彩;『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你哪裡知道有些在山林隱居的人,喜歡蘭桂的這種芬芳、這種美好,就把蘭花或者桂花折了,拿到家裡放到花瓶里養起來了;而張九齡就說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自己開花那是它本來就有的一種芬芳,自然在生命中就展示它的這種芬芳,它的芬芳不是因爲你要欣賞才有的,就是我們常說的 『蘭生幽谷,不爲無人而不芳』。這個道理其實很好,我長大了當然也都懂了。但這首詩只是把一個哲理用形象給表現出來了。 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也是一首很好的詩,說這半畝大的一方池塘像鏡子一樣,天光、雲影碧波搖盪,問一問這水爲什麼這樣清澈,因爲這水不是死水而是有源頭的活水。人也是要有源頭的活水,就是你的生命要不斷地充實,不斷地成長。這些道理當然是很好,但只是在說一個道理。 而陶淵明不是這樣,陶淵明是結合了自己的人生體會,有一分詩意的感情,他的哲理詩,寫得非常好。我們來看他的【飲酒詩】中的一首: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有他人生的體驗,有一份感覺和感情在裡面,不只是由理性安排出來的形象的象徵和寓托。有的詠物詞是出於理性的安排,是由思想把形象跟意思配起來的,而陶淵明不是,陶淵明真是有他生活。陶淵明確實在那時黑暗多歧的仕途中,有過一段彷徨的日子,但是他沒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在陶淵明的詩中,我們可以體悟到,他以知命的委順,泯沒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執,超越了迷途;他以閃爍著智慧的燈火,照亮了他的四周,終於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靈與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棲息之所。於是陶淵明欣然地從他周圍的事物中,看到了種種可賞愛的人生妙趣,在『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之際,悠然吟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詩句。 這首詩中的兩句『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寫得真是美,而且『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更是非常使人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