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一、 【論語】開篇第一章,即勸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第一】) 孔子熱情勸學,是讓人們學什麼呢? 大致而言,孔子所說的學,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通過學,完善自身的德性,使自己的內心世界正確,可稱爲成人之學,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中庸】);另一方面,是通過學,提升自身的才能,使自己具備某一方面的力量,可稱爲成才之學。 成人之學與成才之學,原則上雖皆不可偏廢;但實際上,卻有主次之別——成人之學是第一位的,成才之學是第二位的。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第一)強調的就是成人之學的重要性。 成人之學與成才之學並不矛盾對立,成人之學當中,即暗含著成才的成分。 細究起來,成才之學可分爲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指成智之學,第二個層次指成器之學。 成智之學與成人之學,是可以直接相通的。一個人研習成人之學,在完善自己德性的同時,還能得到人生的智慧,所謂『成智』。反過來,一個人假若追求智慧,他也有可能走到尊德性的路子上。當然,成人之學與成智之學,並非必然相通。 成器之學,也有與成人之學間接相通的一面 成器之學,指的是掌握某種專長的學問。或者說,是一種讓人掌握、使用某種外在工具、甚至與外在工具合二爲一的學問。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指得就是成器之學。成器之學旨在增加人外在的力量。 成器之學,又可二分:一指技藝之學,二指技術之學。 技藝之學,既有工具性的成分,可以增加人的力量;亦可適情養性,讓人尊德成智。事實上,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雖是尊德性之學,可其外在的表現,卻首先是『藝』,故漢人亦稱之爲『六藝』。可謂爲廣義之六藝。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論語.子路第十三】)指得就是詩做工具用的那一面。 所謂狹義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禮與樂,與廣義六藝中的禮、樂,基本重合。 而器其實也可分等級,其中:最高的等級爲禮、樂、詩、史、政、巫;其次爲射、御、書、數等;再其次爲農、工、商、兵等;再其次爲各種日用技能。 子貢問孔子說:『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論語.公冶長第五】)瑚鏈,即爲精美的宗廟禮器。孔子贊子貢爲最高貴之器。 器的等級之差,是根據其離德性的距離而定的。禮、樂雖是技能,卻離德性最近,故高貴;販羊屠狗,雖也是技能,卻離德性較遠,故低賤。但離得遠,並不代表不能以此技藝修身,販羊屠狗之輩中,也不乏賢人義士。習禮習樂之輩,如果只是將之視爲謀取富貴的工具,也不過是個小人。 故孔子告誡門人弟子:『君子不器。』(【論語.爲政第二】) 孔子所謂的『君子不器』。是告誡君子,不能只滿足於做一個工具性的專家,以謀取功利爲目標;而忽略了修身進德,完善人格。現代人講科學是中性的,這沒錯;但研究科學的專家卻不是中性的,科學家中有君子,也有唯利是圖的小人。 我們中國現代的教育,主要是教人成器,——做謀取功利的工具;卻把進德成人的通道給忽略,或給堵死了。 二、 在儒家看來,人生天地間,無不得天地之性。所謂『天命之謂性』(【中庸】)。天地之性至善,人之性亦至善。正是從這層意義上,孟子肯定『人皆可以爲堯舜』(【孟子.告子下】)。 但是,人的天地之性卻不能獨立存在,它必須與天地之氣結合,才能造化出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 而天地之氣,有清有濁,有正有邪。濁氣能蔽人良能,邪氣能蔽良知。 人如果得清氣與正氣多;那麼,天生就有聖賢之質。 人如果得清氣多,正氣少;那麼,天生就有聰明卻偏邪之質。 人如果得清氣少,而正氣多;那麼,天生就有良善卻愚笨之質。 人如果得濁氣多,邪氣也多,那麼,天生便具有愚笨與不肖之質。 對於一般人而言,其本性雖是善的,像美玉一樣晶瑩;但是這美玉卻被雜質——濁氣與邪氣——包裹,不能充分顯露出來,總有些偏缺。 成人之學,就是要改變人的氣質,剔除包裹在人心上的雜質,把人的良知,從污穢中解放出來。古人稱此過程爲『復性』。 理論上講,去濁氣與去邪氣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一個人讀聖賢書,讓自己通情達理,這本身既可以治愚,也可以治邪。 例如:一個人只有知道了嗜酒不好的道理,他才可能下決心改變這個不良嗜好。而反過來,一個人假若改去了一些不良習氣,如貪財、如爭強、如好色等,他也能自然變得明智,畢竟『利能讓人智昏』、『氣能令人智昏』、『色也能令人智昏』。 從這個意義上講,成人之學,既能讓人內心的世界變得正確,也能除濁氣,讓人變得聰明,所謂『成智』。 而學習成人之道,不能只死讀聖賢書。讀聖賢書雖是根本,但不能脫離現實的環境與生活,也就是說,人不能僅僅沉溺在詞章書本當中,而是還要適情舒性,還要接人待物,還要做事,還要治生。 因此,學習成人之道,既要從經史上學,也要從遊戲、世情、做事、治生上學。換句話說,雖學以成人,卻不能偏廢學以成才、學以成器。只是依古人的觀點,成人是根本,成才、成器是枝葉。一個人可以不成才、不成器;但不能不成人,淪爲禽獸。 三、 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論語.憲問第十四】) 學以成人,屬爲己之學。學以成人之目的,是美身而醫心,以完善自己的德性,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非是爲了外求他物,或見知於人。故【易傳】云:『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以成人爲基礎或爲目標,而學以成才,也是爲己之學。何以這樣說呢? 因爲,若以學以成人爲目標而學以成才,從本質上講,也是爲了補益成人。從另一個角度講,上蒼生人於世間,給了人許多潛能,人若通過學,把這些潛能開發出來,也算不枉天地造化之功,也算是美己;至於人知與不知,反而是其次。 當然,人有才能技藝於身,還是要儘量見用;否則,孔子就不會周遊列國,推銷他的治國之道了;否則,孔子就不會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參見【論語.子罕第九】)。 但君子在爲學的時候,卻不能老想著去迎合別人,去迎合世俗,去向他人炫耀。因爲『爲人之學』,不能善行,不能補益心身,更難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皇侃【論語義疏】云:『古人所學,己未善,故學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學,非復爲補己之行闕,正是圖能勝人,欲爲人言己之美,非爲己行不足也。』 如果僅僅爲成才而去學習,則純屬爲人之學。 這類爲人之學,表面爲己——爲了自己在競爭中勝出,爲了給自己攫取更大的利益——但實際上,由於人心被各種貪慾及邪念擄了去,已失了本心,我不復爲真我;故其外求來的各種東西,實是爲了滿足心魔之需求,而非滿足真我之需求。 成人之學,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便是逐心魔而尋真我。一個人如果內心世界被心魔統治,扭曲變形了,他的才能越高,對自己與他人的傷害也就越大。 所以,成才之學,若不以成人之學爲基礎,便很容易自我異化,把自己學成工具。之所以言其『爲人』而非『爲己』,是因爲他這個工具,或爲外人、世俗所操縱,或爲內在的心魔所操縱;而其本人則對那背後的操縱者,惘然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