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字和我們的思維活動有關
一念之間、念念不忘、紀念、懷念……由這些詞語可以看出念字和我們的思維活動有關。唐代韓愈作詩道:『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可見有時念又不僅僅是思維活動--想,而是更添加了情感的因素,韓愈的『涕泛瀾』使『念』成了一種憂慮的想。那麼這讓人牽腸掛肚的一個『念』字,在造字之初是什麼意思呢?
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
念古今字形變化不大,本身是一個形聲字。在金文中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字底,用來表意。小篆的念承接金文,楷書又接續小篆,可以說念字古今字形是一脈相承的。【說文解字】解釋念爲:『念,常思也。』意思就是長久思念,這也是念的本義。不過在使用過程中,我們也常常把它用作『想法』之意,成爲名詞,比如:念頭、私心雜念等。【戰國策·趙策四】中有這樣的句子:『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這裡念就作念頭、想法解。往往一個念頭、想法,人們想到都會向人訴說,由此就引申出『讀』的義項,比如念書、念課文等。
念又不僅僅是思維活動--想,而是更添加了情感的因素
念字是今與心的合體:在今天,在此刻,用心銘記,用心烙印,即是念。『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念是曹操胸內的情懷,如此憂心如此悲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念是陳子昂心中的凝思,幾多感慨幾多滄桑;『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念是柳永筆下的離別,無限留戀無限感傷……想念、思念,惦念、懷念,信念、紀念--念,是中國文學永恆的主題,也是中國人內心最長久的情愫。
讓人牽腸掛肚的一個『念』字
在種種因念而生的情感中,思念或許是最能引發共鳴的。神話傳說里后羿的思念,是月光下不可追回的愛人;客居他鄉遊子的思念,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詩仙李白的思念,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東坡先生的思念,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傳統文化中的中秋節,就是一個以思念爲主題的節日。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每到中秋月圓時,眼見皓月盈滿,思念便滿溢而出,灑向每個異鄉的角落,在這清光萬里的節日裡,月光最易照見倚窗思念的人。因此常有人說,成年之後,『年怕中秋,月怕十五』,其實哪裡是怕月圓,怕的是內心的思念:思念家中的父母,在月圓時卻不能一家團圓,只能明月遙寄相思;思念回不去的家鄉,小時候在門前無數次看月亮,如今離家千萬里,才懂得月是故鄉明;思念遠方的朋友,想起一起吃月餅時的歡樂,其實重點哪裡是月餅,而是和誰一起吃;思念心中的愛人,分別之後才懂,『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
念古今字形變化不大,本身是一個形聲字
不止是思念,每個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有過不甘心、不放棄,即使希望渺茫也繼續等待的念想。那位把鄉愁化爲郵票的詩人余光中,心心念念故鄉一輩子,他在詩中寫道:『清明節,母親在喊我……喊我,在海峽這邊;喊我,在海峽那邊』--歸鄉,是余光中的一念執著;那位誓要『寫一本爲自己死後墊棺作枕的書』的作家陳忠實,爲創作【白鹿原】蟄居鄉間十年,紮根土地,走訪鄉民,查閱史料,不畏難,不妥協,不放棄--匠心,是陳忠實的一念執著;那位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以戰略科學家的氣魄,爲國家地球深部探測技術運籌帷幄,以教育家的身姿,爲培養學生盡心盡責,日日夜夜的辛苦工作,換來了國際領先水平的項目成果,和累垮了的自己--報國,就是黃大年的一念執著……
【說文解字】解釋念爲:『念,常思也。』意思就是長久思念,這也是念的本義 ...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們懷念像黃大年一樣的人們:我們懷念鄧稼先、錢學森、南仁東……他們苟利國家生死以,在科學的戰場上爲祖國占領高地;我們懷念劉胡蘭、邱少雲、黃繼光……他們在最花樣的年華,以最壯烈的方式犧牲;我們同樣懷念孔繁森、焦裕祿、廖俊波……他們鞠躬盡瘁,用生命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他們無怨無悔,我們念念於心,永不忘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