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197|回覆: 0

[訓詁學] 雁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曾經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里的這段文字,讓很多人有了對大雁的初步印象。雁與燕同屬候鳥,又因同音而給人以相似之感,尤其是我們在默寫古詩詞時,常常會將這兩個字混淆。比如,將『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新燕』寫成『新雁』,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雁去』寫成『衡陽燕去』,等等。而要正確區分這兩個字,就必須了解詩人分別在『雁』與『燕』身上寄託的情感內涵。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 ...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 ...

【說文解字】中說:『雁,鳥也。從隹從人,廠聲。』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雁。從隹好理解,隹是個象形字,是鳥的象形。『廠聲』不是讀作chǎng,而是讀作hàn。那爲什麼『從人』呢?徐鉉解釋說:『雁,知時鳥。大夫以爲摯,昏禮用之,故從人。』摯,又作『贄』,是指古代人們見面時所送的禮物。因爲雁爲候鳥,每年都春天往北,秋天向南,十分守時,體現了一個『信』字,因此被人們當作信物相贈,成爲古代大夫相見、男女相親所用的禮物。

【說文解字】中說:『雁,鳥也。從隹從人,廠聲。』

【說文解字】中說:『雁,鳥也。從隹從人,廠聲。』

古代的詩人總是觸景生情,自然不會忽略南來北往的鴻雁,他們把感慨寫在詩中,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雁也因此成爲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

羈旅中的詩人,仰頭見雁,懷想的是故鄉,聽到空中雁鳴,牽動的也是思鄉之情。因此,人們經常以『歸雁』來寄託鄉情。比如薛道衡的【人日思歸】寫:『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歐陽修的【戲答元稹】中有名句:『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韋應物的一首五絕【聞雁】,也寫於旅途之中:『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試想,異鄉之夜,秋雨綿綿,忽聞空中傳來雁鳴,在一個遠走他鄉的遊子耳中,這聲音意味著什麼?無需直言,濃濃鄉愁已然噴薄而出。而在眾多借歸雁抒鄉情的詩詞中,又數范仲淹的【漁家傲】最值得稱道:『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第一句就鋪開了一幅畫卷,秋天的邊塞,風光與江南家鄉自是迥然不同,雁去衡陽,沒有絲毫的留戀。連大雁都不願意逗留的邊關,人又怎麼會願意在這兒長留,此情此景之下,誰不想早點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呢?但是身爲戍邊戰士,燕然未勒,當然要堅守邊關,悲涼中卻有一股壯志報國的英雄氣概。

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雁。

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雁。

雁激起了遊子對故鄉、對久別親人的思念,在古時交通極爲不便的情況下,能得到遠方至親好友的書信消息,是望穿秋水而難求的事情。因此人們就急切希望鴻雁飛到,帶來遠方的信息,後來便把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稱爲『鴻雁』。比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又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在這些詩中,雁都無一例外地成爲書信的代名詞,寄託著詩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當然,這是正寫,也有反寫者——看見鴻雁,無書可寄,或是怨鴻雁失信。例如,范成大在【鷓鴣天】中寫道:『模淚易,寫愁難,瀟湘江上竹枝斑。碧雲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一雁寒。』都說鴻雁能傳書,可在這碧雲日暮之時,空見一雁從寒天飛過,我卻沒有書信可傳,心中的悲痛也無處傾訴。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歸來的鴻雁,什麼時候帶來抵得萬金的錦書呢?錦書始終不到,自然就『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了。

徐鉉解釋說:『雁,知時鳥。大夫以爲摯,昏禮用之,故從人。』

徐鉉解釋說:『雁,知時鳥。大夫以爲摯,昏禮用之,故從人。』

雁與燕同屬候鳥,同樣代表季節的更替,具體應當如何區分呢?大致說來,它們代表了不同的季節,蘊含著不同的情感: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常出現的景象,常與秋風、落葉、黃花、霜天、落日、寒夜等意象一起,構成淒清哀婉的意境;而燕是春天的象徵,總是以輕盈的姿態穿梭於春日的詩句中,經常被用來表達自然的活力生機,寄託對自然的親近、喜愛,創造出春色喜人、生機盎然的意境。明白了雁與燕二者分別使用的情境、寄託的情感,我們再來讀詩句、默詩句,就能更遊刃有餘。(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