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文化论坛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夏文化探索
夏文化问题某种程度上像是中国考古学孜孜以求的“皇冠上的明珠”,其争论的核心实际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认识论的哲学问题,关涉的是考古学者的立场与方法。五四以来,古史辨派学者有力地挑战了以《史记》为代表的中国上 ...
2019-4-17 22:57 | 查看: 2915|评论: 0
崔护桃花诗背后的故事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广为传诵。如果不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崔护可能早就沉埋于岁月的河床之中。《全唐诗》收录其诗6首,实际上他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乃至中国诗歌史上成为“著名诗人”,全因这首《题都 ...
2019-4-17 21:57 | 查看: 3196|评论: 0
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张养浩
张养浩虽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为官之余,极其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和教育,专作《家训》一篇以示后人。张养浩有六子,但长大成人者仅张强、张引二子,后张强去世,仅留张引。张引一直伴随父亲左右,深受其言传身教的影 ...
2019-4-17 21:31 | 查看: 2650|评论: 0
对简牍写本的一点认识
近百年来,由于大量古代写本的出土,写本学研究渐成显学。中国文学在刻本普及之前的两千多年间,写本形态是其超越时空传播的最重要方式。本期的三篇文章,从写本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简牍写本的主要特点、敦煌文 ...
2019-4-17 21:11 | 查看: 2148|评论: 0
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断档”了吗
听说读写是我们认知交流、表达思想的重要能力,从听说读写的状况,可以窥见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与精神世界。随着信息化、新技术等因素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人们听说读写依托的载体和工具也在发生 ...
2019-4-11 10:00 | 查看: 2286|评论: 0
论语中“浮云”考辨
对《论语·述而》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浮云”,前人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其一,认为“浮云自在于天,非己之有”,因而“浮云”指与己无关。其二,认为是喻指聚散 ...
2019-4-11 09:53 | 查看: 2604|评论: 0
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祖勋德,万古流芳。启迪蒙昧,开辟蛮荒。伟烈丰功,恩泽八方……”7日上午,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 ... ...
2019-4-10 09:36 | 查看: 2523|评论: 0
略论宋代诗话
所谓诗话,就是评述有关诗歌问题所写的随笔式著作。其内容繁杂,结构松散,涉题广泛,记述往事,评头论足,笔调轻松,表达灵活。从诗话著作类别看,可分别集和总集两类。从内容看,可分记述类和评论类。 ...
2019-4-10 09:18 | 查看: 2664|评论: 0
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举行
4月5日上午,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隆重举行。海内外万余名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黄帝陵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
2019-4-10 09:16 | 查看: 2636|评论: 0
初唐四杰
我们在讨论盛唐精神时,难免会回溯至初唐。“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实充满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理想的追逐和对未来的 ...
2019-4-4 22:43 | 查看: 2674|评论: 4
客家人的家规家训
客家家规家训是传统中国家训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传承优良家风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客家人忠孝为本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克勤克俭的生存智慧,处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 ...
2019-4-4 22:06 | 查看: 5099|评论: 2
文化评析·为“国有馆藏文物慎拍影视剧”点赞
近日,一则消息引发公众及文物爱好者的普遍关注。有着“天府之国”美誉、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拟出台本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代拟稿)》,或许其中个别细节尚有 ...
2019-4-4 21:02 | 查看: 2062|评论: 0
楼兰古国兴衰与环境变迁的考察 王炳华研究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
演讲人:王炳华 演讲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演讲时间: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王炳华 1935年生,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18年邀访学者。著有《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吐鲁 ...
2019-3-30 13:28 | 查看: 2949|评论: 0
是否要按古音读古诗词
是否能按古音读古诗词,那要看怎样理解“古音”。沈文凡介绍:“汉语自古以来有很多变化,唐宋的语音系统与今天又有许多不同。”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认为,按唐宋人的读音来读古诗词,实际上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
2019-3-30 12:38 | 查看: 3905|评论: 2
古代文学研究者与大学传道
古代文学研究者作为人文学科的学者,既有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者所共有的社会责任,更应体现出人文关怀。古代儒生无论作官还是居乡,无不以化民易俗为己任。韩愈《师说》首先强调“传道”,张载也讲“为往圣继绝学 ...
2019-3-30 12:11 | 查看: 2014|评论: 1
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 ...
2019-3-30 12:08 | 查看: 2976|评论: 0
“立饫”礼考
立饫礼,又称饫礼,是古代天子诸侯为讲军旅、议大事、昭明大节而立着举行的隆重礼仪,与者立而不坐,酒品虚设不食。此礼叫法不一,亦可称“飨”“乡”,又称大飨、飨醴、享醴等,《诗经》《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 ...
2019-3-28 13:54 | 查看: 3299|评论: 0
“纸”的全球史
至于文字载体,从皮毛、甲骨、树皮(树皮纸)、金石、竹帛到纸张,又经历了数千年。现在所知最早的纸浆纸,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堆,那是西汉的一份纸品地图。东汉宦官蔡伦(?—121)改进了造纸工艺,使得纸张成本降 ...
2019-3-28 12:34 | 查看: 2220|评论: 0
“执手”意何如
   少时读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其中一句话印象很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仅仅是印象深刻而已,为何深刻我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后来,渐渐明白这句话是以动人的画面感取胜的,或者说是以 ...
2019-3-28 11:28 | 查看: 2329|评论: 0
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
如今,各个传统领域凭借着“+互联网”或被“互联网+”,纷纷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博物馆也不例外。一直以来,“如何让年轻人对文物感兴趣”,是困扰着全世界博物馆的难题。如今,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曾经看上去严肃 ...
2019-3-28 11:07 | 查看: 2314|评论: 0
纳上下于道德
谈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历史。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合乎逻辑的发展。中国未来的走向,必须从既往中国的文化出发去认识。毋庸置疑,迄今为止中华民族所走过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 ...
2019-3-26 12:38 | 查看: 2436|评论: 1
夏朝文化认知
夏时期探索不仅仅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更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问题。纵观夏文化探索学术史的冷热转折,有三方面的线索可稽:现代史学对上古史的取向、对待历史文本的态度、史料的释读方法。 ...
2019-3-26 11:31 | 查看: 3251|评论: 0
怎样学写古诗词之五律
近体诗中律诗比绝句要容易写。因为律诗中间有两副对子,易于铺排诗意,作者表情达意要从容优裕得多。相反绝句的字数少,只得四句,在短短的二十字或二十八字中,而要闪赚腾挪,能产生强烈的艺术对比,就非初学者所能 ...
2019-3-23 09:14 | 查看: 2424|评论: 0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它由“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大干线组成,并不断延伸、拓展,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网络。就其内涵而言,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被视为中外之 ...
2019-3-22 10:38 | 查看: 2501|评论: 0
童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日,中华童蒙文化传承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童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
2019-3-22 10:05 | 查看: 1835|评论: 0
二十四节气“春分”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中国天文年历》显示,3月21日5时58分迎来“春分”节气。此时节,百花争宠,花柔柳困,春色烂漫,春情缱绻。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每年阳历3月21日 ...
2019-3-21 09:45 | 查看: 2025|评论: 0
“长城文化带”内涵探析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正式提出了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构想。这“三个文化带”在之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解读 ...
2019-3-21 09:34 | 查看: 2684|评论: 0
孔子的治世思想
“礼”,是一种伦理范畴,也可以说是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事关系的一种守则。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之后,就开始有礼制了。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
2019-3-20 13:18 | 查看: 4317|评论: 3
传统节日元日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岁时节日自远古而来,带着朴拙的原始气息和早期人类简单率真的性情。“睹物识时移”,人们于节庆之时总是感怀万千,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
2019-3-13 09:22 | 查看: 5258|评论: 1
汉字音韵之美
最近,一篇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发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如今却得到“认证”。对此,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
2019-3-12 10:49 | 查看: 4762|评论: 1
鲜为人知的“中和节 ”
“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唐代陈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过中和节的盛况。中和节,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习俗活动呢? ...
2019-3-9 12:20 | 查看: 2692|评论: 1
“封狼居胥”的历史背景
《宋书·文帝纪》载,元嘉二十七年(450)七月,文帝刘义隆“遣宁朔将军王玄谟北伐”,大败,北魏方面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刘宋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告急,内外戒严;稍后北魏主动退走,而刘宋方面的损失已极 ...
2019-3-9 12:13 | 查看: 3552|评论: 1
“二月二龙抬头”
3月8日,夏历“二月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的说法源自哪里?一些习俗有何寓意?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龙,作为炎黄子孙的 ...
2019-3-9 11:20 | 查看: 2124|评论: 0
《诗经》与“诗教”
《诗》在周代社会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既是文化、礼仪的教科书,也是外交场合使用的交流工具,渗透于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周人特别重视《诗》的教与学。周代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极,诗歌教育主要是结合礼乐教育 ...
2019-3-9 11:11 | 查看: 2394|评论: 0
一字之差,“惊蛰”灵动两千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时节,气温回升,大地解冻,春雷始鸣,蛰虫惊起。在汉景帝之前,惊蛰名之曰“启蛰”。 ...
2019-3-9 10:49 | 查看: 2289|评论: 0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