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文化論壇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夏文化探索
夏文化問題某種程度上像是中國考古學孜孜以求的『皇冠上的明珠』,其爭論的核心實際已經演變成為一個認識論的哲學問題,關涉的是考古學者的立場與方法。五四以來,古史辨派學者有力地挑戰了以【史記】為代表的中國上 ...
2019-4-17 22:57 | 查看: 2915|評論: 0
崔護桃花詩背後的故事
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廣為傳誦。如果不是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崔護可能早就沉埋於歲月的河床之中。【全唐詩】收錄其詩6首,實際上他在群星燦爛的唐代詩壇乃至中國詩歌史上成為『著名詩人』,全因這首【題都 ...
2019-4-17 21:57 | 查看: 3196|評論: 0
歷史名人的家風家訓·張養浩
張養浩雖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為官之餘,極其重視對子女的訓誡和教育,專作【家訓】一篇以示後人。張養浩有六子,但長大成人者僅張強、張引二子,後張強去世,僅留張引。張引一直伴隨父親左右,深受其言傳身教的影 ...
2019-4-17 21:31 | 查看: 2650|評論: 0
對簡牘寫本的一點認識
近百年來,由於大量古代寫本的出土,寫本學研究漸成顯學。中國文學在刻本普及之前的兩千多年間,寫本形態是其超越時空傳播的最重要方式。本期的三篇文章,從寫本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簡牘寫本的主要特點、敦煌文 ...
2019-4-17 21:11 | 查看: 2148|評論: 0
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斷檔』了嗎
聽說讀寫是我們認知交流、表達思想的重要能力,從聽說讀寫的狀況,可以窺見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與精神世界。隨着信息化、新技術等因素對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人們聽說讀寫依託的載體和工具也在發生 ...
2019-4-11 10:00 | 查看: 2286|評論: 0
論語中『浮雲』考辨
對【論語·述而】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浮雲』,前人見仁見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意見。其一,認為『浮雲自在於天,非己之有』,因而『浮雲』指與己無關。其二,認為是喻指聚散 ...
2019-4-11 09:53 | 查看: 2604|評論: 0
己亥年黃帝故裏拜祖大典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我祖勛德,萬古流芳。啟迪蒙昧,開闢蠻荒。偉烈豐功,恩澤八方……』7日上午,己亥年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舉行。來自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 ... ...
2019-4-10 09:36 | 查看: 2523|評論: 0
略論宋代詩話
所謂詩話,就是評述有關詩歌問題所寫的隨筆式著作。其內容繁雜,結構鬆散,涉題廣泛,記述往事,評頭論足,筆調輕鬆,表達靈活。從詩話著作類別看,可分別集和總集兩類。從內容看,可分記述類和評論類。 ...
2019-4-10 09:18 | 查看: 2664|評論: 0
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舉行
4月5日上午,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隆重舉行。海內外萬餘名中華兒女代表齊聚黃帝陵祭祀廣場,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
2019-4-10 09:16 | 查看: 2636|評論: 0
初唐四傑
我們在討論盛唐精神時,難免會回溯至初唐。『初唐四傑』堪稱盛唐精神的探路者。雖然見識了太多艱辛困頓,前途未卜,現實充滿無法預見的種種未知,但他們卻以超乎尋常的堅定與執着,自由馳騁在對理想的追逐和對未來的 ...
2019-4-4 22:43 | 查看: 2674|評論: 4
客家人的家規家訓
客家家規家訓是傳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的集中體現,蘊含着客家人忠孝為本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行為規範、克勤克儉的生存智慧,處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蘊含着豐富的人生經驗和 ...
2019-4-4 22:06 | 查看: 5099|評論: 2
文化評析·為『國有館藏文物慎拍影視劇』點讚
近日,一則消息引發公眾及文物愛好者的普遍關注。有着『天府之國』美譽、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成都擬出台本地區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成都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草案)(代擬稿)】,或許其中個別細節尚有 ...
2019-4-4 21:02 | 查看: 2062|評論: 0
樓蘭古國興衰與環境變遷的考察 王炳華研究員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
演講人:王炳華 演講地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演講時間: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王炳華 1935年生,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2018年邀訪學者。著有【絲綢之路考古研究】【吐魯 ...
2019-3-30 13:28 | 查看: 2949|評論: 0
是否要按古音讀古詩詞
是否能按古音讀古詩詞,那要看怎樣理解『古音』。沈文凡介紹:『漢語自古以來有很多變化,唐宋的語音系統與今天又有許多不同。』北京大學教授蘇培成認為,按唐宋人的讀音來讀古詩詞,實際上既無必要、也無可能。 ...
2019-3-30 12:38 | 查看: 3905|評論: 2
古代文學研究者與大學傳道
古代文學研究者作為人文學科的學者,既有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學者所共有的社會責任,更應體現出人文關懷。古代儒生無論作官還是居鄉,無不以化民易俗為己任。韓愈【師說】首先強調『傳道』,張載也講『為往聖繼絕學 ...
2019-3-30 12:11 | 查看: 2014|評論: 1
重建禮樂文明需要什麼樣的儒學
中華文明被稱為禮樂文明,是因為禮樂在社會組織和道德教化中發揮了基礎作用。中華禮樂的建構是從周公制禮作樂開始的。據文獻記載,周公在西周立國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廟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開啟了禮樂文明的建構過 ...
2019-3-30 12:08 | 查看: 2976|評論: 0
『立飫』禮考
立飫禮,又稱飫禮,是古代天子諸侯為講軍旅、議大事、昭明大節而立着舉行的隆重禮儀,與者立而不坐,酒品虛設不食。此禮叫法不一,亦可稱『饗』『鄉』,又稱大饗、饗醴、享醴等,【詩經】【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 ...
2019-3-28 13:54 | 查看: 3299|評論: 0
『紙』的全球史
至於文字載體,從皮毛、甲骨、樹皮(樹皮紙)、金石、竹帛到紙張,又經歷了數千年。現在所知最早的紙漿紙,出土於甘肅天水放馬堆,那是西漢的一份紙品地圖。東漢宦官蔡倫(?—121)改進了造紙工藝,使得紙張成本降 ...
2019-3-28 12:34 | 查看: 2220|評論: 0
『執手』意何如
   少時讀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其中一句話印象很深:『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也僅僅是印象深刻而已,為何深刻我卻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 後來,漸漸明白這句話是以動人的畫面感取勝的,或者說是以 ...
2019-3-28 11:28 | 查看: 2329|評論: 0
互聯網讓文物『活起來』
如今,各個傳統領域憑藉着『+互聯網』或被『互聯網+』,紛紛迎來了自己的『新生』。博物館也不例外。一直以來,『如何讓年輕人對文物感興趣』,是困擾着全世界博物館的難題。如今,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曾經看上去嚴肅 ...
2019-3-28 11:07 | 查看: 2314|評論: 0
納上下於道德
談中國道路,離不開中國歷史。今天的中國,是昨天的中國合乎邏輯的發展。中國未來的走向,必須從既往中國的文化出發去認識。毋庸置疑,迄今為止中華民族所走過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 ...
2019-3-26 12:38 | 查看: 2436|評論: 1
夏朝文化認知
夏時期探索不僅僅是中國考古學的重大命題,更是中國歷史學的重大問題。縱觀夏文化探索學術史的冷熱轉折,有三方面的線索可稽:現代史學對上古史的取向、對待歷史文本的態度、史料的釋讀方法。 ...
2019-3-26 11:31 | 查看: 3251|評論: 0
怎樣學寫古詩詞之五律
近體詩中律詩比絕句要容易寫。因為律詩中間有兩副對子,易於鋪排詩意,作者表情達意要從容優裕得多。相反絕句的字數少,只得四句,在短短的二十字或二十八字中,而要閃賺騰挪,能產生強烈的藝術對比,就非初學者所能 ...
2019-3-23 09:14 | 查看: 2424|評論: 0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近代演變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它由『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大幹線組成,並不斷延伸、拓展,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海上交通網絡。就其內涵而言,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被視為中外之 ...
2019-3-22 10:38 | 查看: 2501|評論: 0
童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近日,中華童蒙文化傳承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暨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童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2019-3-22 10:05 | 查看: 1835|評論: 0
二十四節氣『春分』
『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中國天文年曆】顯示,3月21日5時58分迎來『春分』節氣。此時節,百花爭寵,花柔柳困,春色爛漫,春情繾綣。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陽曆3月21日 ...
2019-3-21 09:45 | 查看: 2025|評論: 0
『長城文化帶』內涵探析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中正式提出了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構想。這『三個文化帶』在之後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得到進一步的細化和解讀 ...
2019-3-21 09:34 | 查看: 2684|評論: 0
孔子的治世思想
『禮』,是一種倫理範疇,也可以說是社會生活中處理人事關係的一種守則。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之後,就開始有禮制了。荀子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 ...
2019-3-20 13:18 | 查看: 4317|評論: 3
傳統節日元日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歲時節日自遠古而來,帶着樸拙的原始氣息和早期人類簡單率真的性情。『睹物識時移』,人們於節慶之時總是感懷萬千,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 ...
2019-3-13 09:22 | 查看: 5258|評論: 1
漢字音韻之美
最近,一篇網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2019-3-12 10:49 | 查看: 4761|評論: 1
鮮為人知的『中和節 』
『節應中和天地晴,繁弦疊鼓動高城。漢家分刺諸侯貴,一曲陽春江水清。』唐代陳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們展示了唐代過中和節的盛況。中和節,起源於何時,在歷史上又有着怎樣的習俗活動呢? ...
2019-3-9 12:20 | 查看: 2691|評論: 1
『封狼居胥』的歷史背景
【宋書·文帝紀】載,元嘉二十七年(450)七月,文帝劉義隆『遣寧朔將軍王玄謨北伐』,大敗,北魏方面一直打到長江北岸的瓜步,劉宋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告急,內外戒嚴;稍後北魏主動退走,而劉宋方面的損失已極 ...
2019-3-9 12:13 | 查看: 3552|評論: 1
『二月二龍抬頭』
3月8日,夏曆『二月二』,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標誌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抬頭』的說法源自哪裏?一些習俗有何寓意?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龍,作為炎黃子孫的 ...
2019-3-9 11:20 | 查看: 2124|評論: 0
【詩經】與『詩教』
【詩】在周代社會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既是文化、禮儀的教科書,也是外交場合使用的交流工具,滲透於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因而,周人特別重視【詩】的教與學。周代的學校分國學和鄉學兩極,詩歌教育主要是結合禮樂教育 ...
2019-3-9 11:11 | 查看: 2393|評論: 0
一字之差,『驚蟄』靈動兩千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時節,氣溫回升,大地解凍,春雷始鳴,蟄蟲驚起。在漢景帝之前,驚蟄名之曰『啟蟄』。 ...
2019-3-9 10:49 | 查看: 2289|評論: 0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