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8|回覆: 0

銀雀山漢簡(漢墓竹簡)殘簡叢考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3: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貴峰 (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

  銀雀山漢墓竹簡於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1號漢墓出土,此後學者進行了整理、研究,具有資料性質的著述有:75年線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一)】,76年普及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85年精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一)】,此三本爲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集體創作,另吳九龍先生編的【銀雀山漢簡釋文】一書收錄了所有簡文,極有價值。其間有一些學者做過許多專門的深入的研究,或詳考一書之文句如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或鉤稽編聯如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所輯【地典】,都方便了世人對這批竹簡的閱覽。但由於竹簡散亂嚴重,有許多簡文無傳世本可對校,故而尚有大量殘簡有待編聯、考證。銀雀山漢簡的研究相對於今日比較熱門的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等,還是稍顯不足的。殘章斷句的竹簡僅僅具有文字和考古的意義,而難有文獻價值。學者多知汲冢【竹書紀年】,其書所以爲治史者所嗜,正因其記載的內容極有價值,銀雀山的漢簡也亟待學者們多整理出些可讀的文本,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更深入的研究這批竹簡的思想內涵、學術史價值。

  茲就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所錄【論政論兵之類·君臣問答】之【文王與太公】、【楚莊王與孫叔敖】、【論政論兵之類·將過】,普及本【孫臏兵法·客主人分】篇後附簡文、精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一)】中的【葆啟】篇後附簡文、【六韜·十四】所收零簡,共六篇,詳考其文本、字句。由於這六篇或雜亂無序未經編聯,或附於正文之後,未詳在文中確切位置,故總名之殘簡。

  其中【明傳】一篇與今本【六韜】大異,本文據敦煌唐人寫卷、銀簡【孫臏兵法】加以校理,整理出了比較完整的文本一篇。【論政論兵之類·將過】、【論政論兵之類·君臣問答·楚莊王與孫叔敖】兩篇皆可與傳世文獻相對校,【葆啟】篇後附簡文共計七條,今取其中可考者四條予以疏證,七三九簡內容又見於劉向【說苑】,所論與【葆啟】其他內容無關,不當屬於【葆啟】篇,原整理小組附於篇末,或當偶誤,此段附文初理者誤錄。【孫臏兵法·客主人分】後附殘簡,原註解基本是可從的,但其深意則更有淵源,與孫子兵法的某段不僅文句相似,而且意思相通,此爲孫臏暗合孫子一段。

【明傳】[1]

  1678 ·文王問太公曰:『何謂止道起道?[2]』,太……
  3950    ……是是而
  0536    弗能居,止道也,[3]貪而廉,龍而敬,弱而強,柔而……
  3819    ……起道也[4]行……
  1656    ……止道者天地弗
  0674    能興也[5],行起道者天地[6]……
  1090    ……弗能廢也,文王曰願聞……
  [1]該篇吳九龍收入【論政論兵之類·君臣問答】之五【文王與太公】,今據宋本篇題命名並加以整理。該篇又見於敦煌唐人寫卷、今傳世宋本。此處與兩本有異,彼兩本之間亦有不同。另有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兵失】篇亦有相同內容,但不同於該處論子孫的修養,彼處論用兵之止道起道。
  [2]文王所問之語,宋本作『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唐寫卷作『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其要何?可得聞乎?』。
  [3]弗能居止道也,該句論止道,宋本作『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唐寫卷作『見善而怠,時至而勿疑,去非而勿處,故義與明是矣,而不能居,此四者道之所止也』,敦煌唐寫卷語意令人難解,但『不能居』三字卻正與本處簡文相合。又宋本作『此三者』,而唐寫卷作『此四者』,或宋本闕一者,或唐寫卷增一者,依此處漢簡有『弗能居』三字,以『四者』爲得古之真,亦正可與下文止道四者相對應。惟第四者的具體內容依唐寫卷則令人費解,『故義與明是矣,而不能居』何意?對照第三者『去非而勿(『勿』疑衍文)處』可見,『是』與『非』相對爲文,故而第四者主要論述的爲如何對待『是』的問題,而『義與明』則爲『是』的具體內容。銀雀山漢簡本身有一枚竹簡也可對這一釋讀作一佐證,簡3950:……是是而,第一個『是』爲『以之爲是』之意,爲動詞,第二個『是』是名詞。置簡3950於簡0536之前,第『四』者即爲『是是而弗能居』其行文風格與上下連貫,其文句意思與唐寫卷一致,且漢簡與唐寫卷相比其行文更自然。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兵失】作『兵見善而怠,時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除『兵』字與本簡論子孫修養之意不合,余各字與此處意思近。
  [4]0536、3819二簡的『貪而廉,龍而敬,弱而強,柔而……起道也』句論起道,龍通『龔』。宋本作『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唐寫卷作『柔而靜,恭而敬,屈而強,忍而剛,此四者道之起也』。屈者必弱也,二字蓋意近。【孫臏兵法·兵失】該句與此處簡文所存文字相同,整理小組在『柔而』字後補一『剛』字或有不當,宋本和唐寫卷皆有『柔而靜』。
  [5]3819、1656、0674三簡的內容可以連讀作『行止道者天地弗能興也』,【孫臏兵法·兵失】有該句。
  [6]依注5整理的『行止道者天地弗能興也』一句的句式結構,該句可補作『行起道者天地弗能□也』,『□』與『興』意相反,而簡1090恰好符合這個句式。簡1090:……弗能廢也,文王曰願聞……,故而簡1090當緊繼簡0674之後。
    
  若補字用[ ]括起,且加以今日標點,整理後的【明傳】文本爲:
  『文王問太公曰:『何謂止道起道?』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去(知)非而處]是是而弗能居,止道也;
  貪而廉,龍而敬,弱而強,柔而[靜],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興也,行起道者天地弗能廢也。』
  文王曰:『願聞……』。

【葆啟】

  七三九簡[7]:曰:『吾聞宿善不□,且日不足……』[8]。
  七四二簡:……箕子……
  七四零簡:之佝,凡紂之所佝刑……[9]
  七四三簡:……行般庚之正[10],使人里其里,田其田[11],□……
  [7]凡竹簡編號用漢字數位的爲【銀雀山漢墓竹簡(一)】書編號,阿拉伯數字的爲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書編號。
  [8]【銀雀山漢墓竹簡(一)】一書中整理小組原注以爲『□』字有可能是『至』字,又以爲『此簡所記似爲太公反駁周公之語,疑當屬於該篇,但其在篇中之位置不易確定』。案【說苑】有相關記載,作『文王問於呂望曰:「爲天下若何?」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對曰「宿善不詳」是日也,發其倉府以振鰥寡孤獨』。據此則『□』字不當爲『至』字,極有可能是『祥』字。該段文字記載周文王爲善恐日不足,與偽【書·泰誓】亦可以相互印證,彼作『我聞吉人爲善,惟日不足。凶人爲不善,亦惟日不足』。『日不足』三字有深意焉,其來源久矣!又【說苑】此段文字又見於【尉繚子·戰威】,文句有異,彼作『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倉府。所謂上滿下漏,患無所救』。【尉繚子】與【六韜】相合之處甚多。
  [9]七四二簡和七四零簡可能是連讀的,作『……箕子之佝,凡紂之所佝刑……』,【史記】、【帝王世紀】等皆記『釋箕子之囚』,『佝』如整理小組以爲同『拘』,與『囚』義同。唯【逸周書】多出『命畢公高、衛叔出百姓之囚』,疑竹簡『凡紂之所佝刑』之人即【逸周書】所謂『百姓之囚』,是爲除箕子之外的其他囚人。
  [10]該簡論周武王所以致太平之術,當克商之初如何穩定民心的問題。『行般庚之正』是一個重要舉措,傳世一些文獻也有相關記載,【史記·周本紀】有『封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偽【書·武成】有『乃反商政,政由舊』。【呂氏春秋】記載殷遺民對武王說『欲復盤庚之政』。八角廊漢簡2224號『王般庚之正武王曰於呼般』亦論及。
  [11]『使人里其里,田其田』是安定民心的又一個舉措,即安居樂業。諸書多有記載,惟諸家所記,或事同文異,或文同人異,然亦足資考證。【說苑】記『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胥余。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武王曰:「不可」太公出,召公入,王曰:「爲之奈何?」召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召公出,周公入,王曰:「爲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唯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也。」』,【尚書大傳】記載與【說苑】相似,此言安天下者謀出周公。【太平御覽】九二七、【藝文類聚】九二引【六韜】記『武王登夏台以臨殷民,周公旦曰:「臣聞之,愛其人者,愛其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憎其胥余」』。【太平御覽】三六六引【金匱】記『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ǎ 綰危俊 唬骸疅o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據此兩段則此安天下之良謀又出於太公。

【六韜 ·十四】零簡

  七五九簡:……□□『今□□□□□□爲之奈何?[12]』,太公望……
  [12]【群書治要】三十一引【六韜 ·虎韜】有『武王勝殷,召太公問曰:「今殷民不安其處,奈何使天下安乎?」』,本簡『今』字後所闕六字,疑爲『殷民不安其處』。

論政論兵之類 ·將過】[13]

  0287    ·敵將之過有十[14],將有勇而忘死者[15],有急而心促者[16],有貪而好貨者[17],有仁而信[18]……
  2538    ……者,有貪而好貨者,有仁而信……[19]
  0268    者[20],有知而心祛(怯)者[21],有知而心緩者[22],有剛毅自用者[23],有愞(無『心』旁)[24]……
  2258    可久[25],貪而好貨者可[26]□□□……
  2673    ……而慈眾者可先[27]知而
  4908    心怯者可戰[28],知而精潔者可後[29],知而心緩者可牧[30],剛毅自[31]……
  2511    ……而使人者可詐也[32]仁[33]……
  [13]該篇題爲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所加,其內容見於宋本【六韜·論將】、諸葛亮【將苑·情勢】兩篇,與前者尤爲接近,但文句有異。
  [14]【六韜·論將】有『太公曰:「將有五材十過」』、『所謂十過者』(後列十過具體內容),皆泛泛而論爲將之材與過,未明言敵將我將。而本簡『敵將之過有十』句則專論敵將之過,以利乘敵之弊。
  [15]【六韜·論將】作『有勇而輕死者』,【將苑·情勢】作『夫將有勇而輕死者』。
  [16]【六韜·論將】作『有急而心速者』,【將苑】與【六韜】同,『速』與『促』在此義相近。
  [17]【六韜·論將】作『有貪而好利者』,【將苑】作『有貪而喜利者』。
  [18]【六韜】和【將苑】皆作『有仁而不忍者』,而該簡作『有仁而信……』,【六韜·論將】下文有一條『有信而喜信人者』不見於此處簡文,疑竹簡涉此而誤。
  [19]該簡文字與上簡文字重出,吳九龍一併收入【將過】篇,疑非屬該篇,文字完全相同的內容在同一篇中兩次出現,可能性不大。已論上簡不屬【六韜】,而該簡有可能屬【六韜】。
  [20]【六韜】在『有仁而不忍者』後繼以『有智而心怯者』,依此順序,雖然內容略異,但2538簡應緊接著0287簡,之間僅脫『人』一字。
  [21]【六韜】、【將苑】皆同於本簡作『有智而心怯者』,簡文『知』通『智』。
  [22]【六韜】同於本簡,【將苑】作『有謀而情緩者』。
  [23]【六韜】作『有剛毅而自用者』,較本簡多出一個『而』字。
  [24]吳九龍以爲『愞』字(無『心』旁)通『軟』字,【六韜】作『有懦而喜任人者』,『懦』與『愞』(無『心』旁)形近。
  [25]【六韜】作『急而心速者,可久也』,且前有『勇而輕死者,可暴也』一句。【將苑】作『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
  [26]【六韜】作『貪而好貨者,可遺也』;【將苑】作『貪而喜利者,可遺也』。
  [27]……而慈眾者可先,該句不見於【六韜】、【將苑】,前文各簡亦不見『……而慈眾者』,4908簡『知而精潔白』
  [28]2673簡的『知而』二字似可與本簡連讀,【六韜】作『智而心怯者,可窘也』,【將苑】同於【六韜】。
  [29]該句不見於【六韜】、【將苑】,且『知而精潔者』不見於前文各簡。
  [30]【六韜】作『智而心緩者,可襲也』,【將苑】作『謀而心緩者,可襲也』。
  [31]【六韜】作『剛毅而自用者,可事也』。
  [32]該句【六韜】、【將苑】所無。
  [33]『仁』後內容,根據本簡上文的內容當爲『而信人者,可□也』,【六韜】作『仁而不忍人者,可勞也』,【將苑】作『仁而不忍人者,可勞也』。

論政論兵之類·君臣問答·楚莊王與孫叔敖】[34]

  2381    ……者,孫叔敖曰:『國……[35]
  0635……遠也而驕其士,曰:『士非我無道□[36]……
  [34]該篇題爲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所加,其內容又見於劉向【新序·楚莊王問於孫叔敖章】。
  [35]【新序】該段首句:楚莊王問於孫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爲國是也』,單觀此句,意未可解。【後漢書·桓譚傳】引此文,該句注曰:言欲爲國於是,不知何以得之。余知古【渚宮舊事】則徑改劉向原文爲『何謂國是?』,所注所改亦未合文意。結合下文乃可知,此句莊王所論未得的是『爲國是』的人(即下文的士),故疑『國是』後脫一『者』字,先賢不明此理,立說不免牽強。【新序】下文接:孫叔敖曰:『國之有是,眾非之所惡也,臣恐王之不能定也』,本簡『孫叔敖曰國』四字與之合。結合前論『者』字,則以本簡『者孫叔敖曰』五字對應於【新序】此段首二句似可成立,惟闕字太多,他日細檢銀雀山殘簡,當有收穫。『者』後『孫』前本當有一『也』字,但此字可省略。
  [36]該句【新序】作:國君驕士,曰:『士非我無由(原從卣從走)貴富』,竹簡『道』與【新序】『由(原從卣從走)』形近,余知古【渚宮舊事】引【新序】作『道』。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後附殘簡[37]

  ……使勞,三軍之士可使畢失其志,則勝可得而據也。是以按左    右,右敗而左弗能救;按右    左,左敗而右弗能救[38]。是以病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遠者疏而不能[39]……
  [37]該段簡文,【銀雀山漢墓竹簡(一)】附錄於【孫臏兵法·客主人分】正文之後。該段與【孫子兵法·虛實】篇一處文字極爲接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也記載孫臏謂田忌曰中即引【孫子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孫臏與【孫子兵法】是頗有關聯的。
  [38]與【孫子兵法】: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意相當。[36]
  [39]簡文在論述了使敵人左右前後不能相救,以至『病坐而不起,避而不用』之後。說『近者少而不足用,遠者疏而不能……』何意?這裡的『用』是泛指用兵,還是確有所指呢?整理小組【孫臏兵法·客主人分】此字下無注,讀【孫子兵法】始發現其中的奧秘而恍然大悟,【孫子兵法·虛實】: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孫武以一種感嘆或反問的語氣論述既然左右、前後都不能相救,遠近就更不能相救了。左右、前後、遠近逐次論及,故【孫臏兵法】該處『近者少而不足用』的『用』字也當是確指『用兵相救』,而非泛指『用兵』。另外,同樣的意思,對比【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兩書發現後者文筆確顯遜色,李零先生在【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一書中認爲該書『卻並不精彩』,是很有洞見的,無怪乎其書一度失傳。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7年4月28日。)

相關帖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