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陵 字少卿,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漢飛將軍李廣之孫。『少為侍中建章監。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加上他又是名將之後,久之自然就贏得漢武的青睞,『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不久,『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受制於無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國戚,貳師將軍李廣利。事實上,李陵一生的悲劇從這一時刻開始,就已經正式上場了。
李廣利乃嫉才妒賢而又心胸狹窄之人,自然不會讓李陵出風頭。『天漢二年,貳師將叄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以李陵之才能,本當擔任一方要職,衝鋒陷陣;然而李廣利卻準備讓他專管後勤輜重。報國心切卻又不韻世故的李陵自然不願意,乃向漢武『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並立下『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這樣的豪言壯語。李貳師自然很不高興。不過用兵心切的漢武卻深嘉許之,並令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半道迎接李陵之軍,以作側應。博德曾為伏波將軍,不甘為陵之後距,就奏稱『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稽,可必擒也。』。漢武『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大怒不許。李陵於是只有匆忙率領步卒五千,兵出居延。
旬月,陵軍到達浚稽山,並與單于的三萬騎兵相遇。匈奴兵見漢軍少,蜂擁圍攻之。『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抵山谷中』。由於連續作戰,陵軍士卒多數負傷,但士氣未敢稍懈。明日再戰,又斬首叄千餘級。孤軍不利,而援軍遲遲未至,李陵乃命且戰且退。『南行至山下,單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將騎擊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
面對如此強勁而毫無畏懼的對手,匈奴軍又不知陵軍虛實,以為自己面對的乃是漢軍精銳;而且此時李陵軍已退至離開漢朝邊塞不遠,單于也擔心自己是否會中敵引敵深入圍而殲之之計,因此也已心生怯意,準備要撤。就在這時,陵軍一個叫管敢的軍侯漢奸,因曾被其校尉所辱,而投降匈奴,並告之以『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為前行』。單于聞之大喜,攻陵軍益急。連戰八日,漢軍且戰且退,『未至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士卒多死,不得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兵困馬乏,彈盡糧絕。李陵知道已被算計,猶嘆道:『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有軍吏勸求道徑還歸,被李陵拒絕,稱『吾不死,非壯士也。』並下令乘夜讓兵士各自逃亡,那樣或『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到了夜半,『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
李陵之敗,主要原因在於李廣利的援軍遲遲不至。然而李陵以五千軍士力抗匈奴八萬驍勇之敵,堅持近十日,不可謂非奇蹟,不可謂不盡力。可惜李陵未能實踐其『吾不死,非壯士也』之諾言,而如韓延年那樣戰死疆場,以完名節,其一生的大錯,正始於此。或者這是因為他畢竟還年輕氣盛,欲圖來日爭貳師援兵不至這口氣?或者他想暗斂機鋒,以待來日?固然,自古以來戰無必勝之理,戰敗則就有被降的可能。然而不管怎樣,武將貪生,戰敗降敵,在近代之美國人那裡,或仍可以『光榮投降』而贏得諒解甚至喝彩;在時下流行的三兩不韻世事的小毛娃子光着屁股又蹦又跳地在那裡歇斯底里嚷嚷着的『漢奸萬歲』的口號聲中,或也能贏得惺惺相惜的相投臭味。然而在中國傳統之『不成功便成仁』的倫理和道德框架里,卻決不能容許之;在任何一個尊重人格尊嚴超過了生命、並渴望在人格的實現中實現個人的價值的社會裡,大概也鮮能被容許。而況自古以來,被俘不降不屈就義的壯士多有,岳飛所謂『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者也。
因此,李陵的投降行為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辯解的。李陵之為後人所痛恨之處,也正在於此。 如果李陵戰死或自盡而死,他必已是垂範千古的民族英雄;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願地作人奴才,為人驅使如明末的洪承疇,那倒也簡單。然而李陵卻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似乎是為了使自己從『心有不甘』中解脫出來的路。這條路對他而言是至為難行,每邁一步,都要備受民族大義良心的煎熬。
然而他確是被他那不甘之心所驅使,沿着那條路向前走去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