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理說,好奇,是人的天性,更是青少年時代必不可少的性格『符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好奇心』卻成了教育的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在最近,教育部公布了幼兒園、小學及中學教師三大教師專業標準徵求意見稿。在意見稿中,特意將『培養學生好奇心』寫入了三個階段的教師標準。
『好奇心爲什麼會缺失?』『好奇心敵得過分數至上嗎?』這樣的議論和質疑也隨之而起。
孩子興趣被榨乾
寒假即將來臨,各類寒假補習班報名又火熱起來。但記者卻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這廂各類競賽培訓火爆,那廂卻有不少老師感慨,『年級越高的學生,想像力和對科學的興趣越來越少。』
曾有這麼一道測驗題――『○』到底是什麼?結果,大多數中學生說是『零』或英文字母『O』;一部分小學生的回答是『麵包圈』、『眼鏡片』;而幼兒園孩子的答案則天馬行空,有說『肚臍眼』,有說『眼淚』,也有說『手錶』等。
孩子的創意是否隨著年齡遞增而衰減?靜安區第二中心小學的科技老師嚴曉燕說,有時候,學業負擔可能是『壓榨』孩子想像力的一大原因。『在幼兒園、小學裡,孩子們有更多的課餘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但隨著年級的升高,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習不得不變得功利。』
『被愛好』惹出苦惱
鋼琴、奧數、英語……有多少興趣真正屬於孩子?雖然,現在的孩子被家長們打造成了『全能選手』,但許多孩子的興趣愛好都不是出於自身的喜好,而是由家長指定,呈現『被愛好』局面。教育專家說,許多家長送孩子去興趣班,多少都帶有一些功利和跟風的色彩。
一位小學老師透露,從幼兒園到小學高年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創意和興趣上,會有一個突然的轉變。『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家長會鼓勵和重視培養孩子的想像力,但隨著升入高年級,尤其是五年級,許多孩子喜歡的、但和升學掛不上鉤的愛好就得「靠邊站」,而奧數、鋼琴、英語這些對升學有幫助的證書就會成爲重點。功利化的培訓,怎麼能開發孩子的創意?』
搭建成長新平台
『哪怕是高三的學生,也不缺少創意和對科學的興趣。其實,孩子一旦對科學有了興趣是擋也擋不住的。有了興趣,他們自然願意去思考,才會有創新,而不是被課本知識的條條框框所限定。只是,他們需要有好老師去引導,有平台去發揮。』延安中學的校長郭雄呼籲,學校和社會都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發揮想像的平台,而不是以分數衡量學生品質;家長也要少一些功利心,鼓勵孩子適時參加一些對升學看似無『幫助』的探究活動。(記者 馬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