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ground="hsubg4-1.JPG">
[資料卅] 部首的排列原則
&
據【說文‧敘】部首的排列原則是「據形系聯,引而申之」(見頁七八九)。即【說文】部首的先後次第,是根據它們形體相近而系聯。該書從「一」部到「亥」部,就是根據這個原則而依次排列的。
&
歸納清儒段玉裁、王筠的說法,得知【說文】各部首中諸字排列的次第是這樣的:
1.以義之相引爲次(案此條最重要)
2.上諱之字,必置於各部之首。
3.先人後物。
4.以類相從。
5.難曉之篆,先於易知之篆。
6.與部首形體相反之字,必列於後。
7.與部首形體重疊之字,必置於後。
8.先實後虛。
9.先近後遠。
10.義之美者列於前;反之,則列於後。
1~5爲段說。分見【說文】頁一「文五重一」、頁二「祜」、頁一六九「肉」、頁五八六「 」頁七二九「輒」注。6~10爲王說。見【說文釋例】卷九、列文次第、頁八一五至八一六。(國學基本叢書,商務)
&
【說文】部首的功能,據【說文‧敘】的說法,是「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見頁七七一)。即有了部首,可使原本各不相關的文或字分別歸屬到各部中去,得到它應有的位置,不致紛亂渾雜,而便於查閱,可收以簡馭繁之功。因此,近人胡樸安說得好:「以字形爲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見【中國文字學史】篇三、文字學後期時代、清、頁二七五)
&
【說文】中「凡某之屬皆從某」,即指凡某一類的文或字都是根據某文或某字來構形的。如【說文】「馬」下出現「凡馬之屬皆從馬」(見頁四六五),即凡「馬」這一類的字都是根據「馬」來構形的。換言之,「馬」是這些字的字根,也就是這些字的部首。【說文】既有五百四十個部首,則「凡某之屬皆從某」這樣的句子,就要出現五百四十次。
&
【說文】分部有不少缺失:
(一)誤立部首而須省並者:
1.以聲符分部,不合體例,以致誤立部首。
2.不知利用重文做字首,予以精簡,以致誤立部首。
3.不能善用「先篆後古」的正例,任出變例,以致誤立部首。
4.囿於釋形用語的次第,不知改易,以致誤立部首。
5.拘於「據形系聯」之說,不明當否,以致誤立部首。
6.牽就干支成部,使成系列,以致誤立部首。
7.昧於文字演進,立某初文爲部首,以其後起形聲字系之,而不知互易省並,改隸他部,以致誤立部首。
8.蔽於文字的構形,無從歸屬,而爲求強合,以致誤立部首。
9.據訛變的篆形,望文生訓,而據之歸屬,以致誤立部首。
10.審音不夠精確,誤形聲爲會意,而據之歸屬,以致誤立部首。
11.暗於某字是方名復體的遺留,而不知逕列於該不復體的某字之下爲重文,以改誤立部首。
12.不詳文字省形之例,而被其繁簡變化所惑,以致誤立部首。
13.忽於形、音、義都缺之字,只據其部分形符跟某字相合,而不參較,予以歸屬,以致誤立部首。
(二)歸部闕漏而須增補者:
1.據形聲字的聲符分部,原本有悖體例,而其形符正爲【說文】所缺的部首,所以須增其部。
2.誤將獨體象形之字歸入各部,而應獨立出來,所以須增其部。
3.誤將獨體象形之字爲會意字,而應將它獨立出來,所以須增其部。
4.誤形聲爲會意,以致歸屬不當,而經改正之後,其形符並無部首可歸,所以須增其部。
5.據訛變的文字(小篆),誤釋形聲字的形符,以致其歸屬非是,而經改正之後,其形符並無部首可歸,所以須增其部。
6.審音不夠精細,誤將聲符當形符,而經改正之後,其形符並無部首可歸,所以須增其部。
7.昧於某字的形構,妄加歸類,而經改正之後,其形符並無部首可歸,所以須增其部。
8.據「形符不成文的形聲字」的聲符分部,不合【說文】體例,而應獨立出來,所以須增其部。
9.將「形符不成文的形聲字」誤釋爲其他類例,以致歸屬不妥,而應獨立出來,所以須增其部。
&
【說文】設立部首應掌握以下十個準則,才不致紊亂跟錯誤:
1.凡構形是獨體象形的,就須爲它單獨立爲部首,除非它可改列在該字另一個形體下爲重文。
2.凡構形是獨體指事的,就須爲它單獨立爲部首,除非它可改列在該字另一個形體下爲重文。
3.凡構形是形符不成文的形聲字,就須爲它單獨立爲部首。
4.凡有據某字構形的,就須爲它單獨立爲部首,不可因數量少而省並。
5.凡某字形體無所歸屬的,就須爲它單獨立爲部首。
6.凡形聲字的歸屬,必須嚴守以形分部的準則,不可以其聲符爲部首。
7.凡部首的設立,須就其字形來考量,不可受陰陽五行之說的影響,妄加設立。
8.凡重文改爲字首而可省並該部首的,就須加以精簡。
9.凡構形是復體而屬方名的,就須將它歸屬在該不復體字之下爲重文,不可立爲
部首。
&
凡省形之字而其義與原不省形之字有關的,就不可單獨立爲部首。
(以上參見前引蔡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