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7|回覆: 0

[太極] 推手雜談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2-2-22 12: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術網資料   推手是修煉太極拳大道過程中的一種手段,即行功方法。通過推手練習,當然是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可以使修煉者自己體會到自身的、在運動中的不圓滿狀態,而逐漸學會並具備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當今的練功人中,大多數人都認爲推手是通往技擊的必經階段,甚至也有很多人認爲推手就是實戰技擊。一些所謂的名家高人,幾十年浸淫於此道,以此形式與人較技,往往得心應手,尤其是與自己的弟子搭手,不管這弟子多麼人高馬大、力氣剛猛,搭起手來也都像小孩子一樣。這種現象在當今太極拳界到處都是,這些大師們也確實表現得瀟灑自如。於是這些弟子們便心悅誠服了,到處宣揚自己老師的功夫如何如何(曾有一人在電話中對我言及洛陽某某已超過了楊露禪的境界!無獨有偶,意拳門中也有人默許他人稱讚其功夫已高過了王薌齋,令人可笑可嘆!可笑者:皆是井底之蛙。可嘆者:國術大道,失傳也久矣!)。久而久之,連老師自己都覺得自己真已得了拳學三昧,大有大道在身、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氣勢。其實這不過是手法熟練而已,且徒弟們又不敢真使出十二分本事、拼命攻擊,才成就了老師的虛名。(若是真有學問,當知此理,否則就會誤練爲用,後患無窮。)忽然有一天,來一同道參訪,在眾目睽睽之下搭手相較,大師竟然吃不住對方。更有甚者,某太極大師還未及搭手已被人擊出,不知所措。這種事情出得多了,有些大師就明白了,便不再與生人、外人動手,即使有找上門的,也會讓人推說自己不在家;當面提出的,便假裝沒聽見。但這樣的後果是:太極拳聲譽日下!既怕人言可畏,又想弘揚宗法,於是有些正宗弟子們便挖空心思,把少林派的練功方法學一些過來,先練出一身蠻力,能打敗人再說,這也算是遵從偉人的教導吧: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實戰性具備了,但這是少林功夫,太極拳哪裡去了?
  太極拳依據的是大道法理,是將拳學融於己身的文化現象,練習的過程就是以人身之小太極、和天地之大太極的道化過程。技擊乃末節餘事,非但不足道,若念常在此,反足以妨道!道在平常心境,與人搭手必生敵我『對待』輸贏。從這個意義上講,不但推手的叫法不合原理,就是揉手與空手,也都落人對待之中,而妨礙道途。試想:只要手在,如何能空?想把手練空,即是主動的意識,主動如何能空?先賢創推手之法,實是要後學者從此悟道!要爲爭強鬥狠,何須如此?但又恐後人落人對待,才有推手『最忌推手』之誡!後人不解玄妙,數百年下來,至今仍然是把對方的手推來推去,全不知向自家身內尋寶。稍具頭腦的改推爲揉、爲打,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與正道法理仍是背道而馳,故真正體道者,皆慎言推手、技擊。如楊禹廷先師從不打人,而境界之高,舉世盡知;戒弟子推手,都是深契三豐祖師本意,知推手易落旁門,與道無補。若強言推手可致用,亦可。不過應用之效,仍是在外力入侵下、如何保持身心平衡而已。
  推手非不能學、不能練,否則先賢設此何爲?要在以平常意內尋真,勿以爭勝心在外胡拿!此必:尋明師、求真理,才能修正法、悟大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推手之設,抑太上論道之本義乎?一嘆!
  真正認識太極拳推手
  幾乎是所有人都認爲推手是太極拳的應用,不學推手就無法實戰,皆無知者也!
  推手只是練太極拳方法的一種:可單人練,就是幾個動作,亦可獲得如行拳一樣的養生功效;可雙人練,其效在驗證自己周身放鬆的程度,因爲放鬆的程度關係到拳架的正確與否。所以也可以這樣說:推手是個檢驗員,可以幫自己把關,不讓出次品,即不合格的拳勢。當然這是指用心於學問者,多有抱定要在此上面求得技擊功夫的。攻防之意始終不去,則其成就的不過是太極拳該扔掉的東西:本身的蠻力、手法的技巧而已。
  練太極拳總覺得自己松的不錯了。『我沒有力點了,渾身靈活得很』。但一和人搭手就撞上走不動了,虛心者會明白:原來離松還差得遠呢!於是在下一次練拳行功中就會注意到上次和人搭手時的那種感覺不能讓它出現——自然就又鬆了一些。如此日久,周身上下內外才漸漸松淨而達氣息暢通的圓滿境地。自然也就能隨機動勢且圓轉無礙,才算能『走』!
  推手的關鍵也和練拳一樣:頂上神意永遠不失!否則腳下沉實,易招外力,且轉動不靈。
  王壯弘曾在上世紀80年代就明白地說出:『推手欲不跌倒,必先去己之根。』但如何去己之根,他自己也做不到。這要看學者的機緣。
  頂上神意,虛虛領起,我是個整體,那麼身體自然就不依靠雙足之立於大地。我人如拎起之一物,使附於地面而無重心下壓。如此於人身,雙足雖和地面有接觸,卻無重力(精神意識)作用於地。重量(身體自重)亦漸受神意的領導而漸成虛無,而人觸之卻穩如巨石。這是放鬆至沉的表現。沉是松境,是給對方的感覺,給自己的感覺就是『自爾騰虛』。實際上這會使人很沉穩。就像大樹:枝是向上長的,根卻是向下鑽的!
  推手的思想是:決不可有攻擊意識!決不能有取勝心!只在自身當下尋求圓滿無間的運動。
  筆者曾以詩句道此:我自求圓滿,無須顧彼功。做自己的,修正己身的不足,不要顧及別人在幹什麼,對方要把自己扔到汪洋大海里,也隨他吧。千萬不要想:我們不能讓他得逞。相反你得努力使自己的身體在運動狀態中變得更能適應對方對你身體運動的要求:對方要你向左,你要趕快把左邊的所有障礙去掉,讓對方覺得他自己本來只能進一丈,現在忽然進了十丈、百丈……這在我即爲『捨己從人』,爲『引導使之前』,在人則因有攻擊意識、及爭勝心而遭到了『落空』!
  推手只是一種行功方法的代稱而已,兩個字本身不說明問題。關於推手的名目:古傳有數十種。有些人會在名目上做文章。比如叫『揉手』的,說是揉則輕,推則有力,揉再輕不也得出力嗎?太極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是斷語。不存在不用大力可以用小力。況力的大小是相對而言的:成年人的隨手一揮,自覺還沒有用力,就超過了小孩的全身力量,試問:是可以用成人的這個力,還是小孩的?
 力『尚』往來,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們『方向相反,力量相等』。這個力學公式在今天是小學的課程了。可是很多『大師級』的名家們也不知道學習,一味蠻推瞎撞。名是維護太極拳是武術的大名,實則卻是光揚少林派門戶。這也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道理。天下功夫原出少林,現在又復還原,認祖歸宗。不獨日人『宗道臣』也!
  
  『再說』神不外溢
  
  『神不外溢』從字義本身看爲神不能表露在外面,又因地點流露的不同而叫法不一,如表現在眼睛中叫神意,表現在臉上叫神氣,在肢體上叫力,在手腳上叫技巧,表現在運動時叫有意對於學習太極拳者來說,都是錯誤的,可以這樣說,神的意思只要在自己身上表現出來,統統落人對待之中,都是錯的!神應該在何處好呢?換句話說,要怎樣才能正確做到神不外溢呢?
  首先要弄明白:這個神具體指的是什麼?
  此神通常指的是人的識神,就是對事物的認識能力,這個能力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學識修養,二是直觀意識。在太極拳學習中,學識修養要靠師訓,直觀意識則是個人的潛在本能,通過自身的學識修養可以讓人明白,太極拳正確的行功及其產生的相應運動完全是被動的!因爲只有被動才符合大自然的運動規律,而只有符合自然運動規律才能獲得養生乃至技擊的實際功效,所以被動的原則要求神意不能表露在外面形體上,那麼在直觀的認識上,只要是暴露出本質的事物,就易於被發現。在拳術的意義上,就易招致攻擊,所以在潛意識裡,也是自然而然地要求神意隱藏起來的。既然要求隱藏,自然不能外溢,即表示在外,自然要求不溢在外,理論上是應該向身中內求的,因此造成了很多學習者去刻意求做,造成目滯口呆,行動遲緩,面無表情,低頭俯視等等讓人一看即知爲故作的虛無之態,以此來表現自己並沒有反精神突出在外,其實這是神意在外的又一種形式而已!真正要做到神不外溢,還是要在身外尋求,就如身體放鬆的原則是在意不在形一樣,神不外溢仍然如此要求」}申雖然不出身,但神的意思簡稱神意,卻須離開本體即軀體,麗向高遠處放射,以便能起到引領本身之身心並靈活運動的目的,此意在上即是『虛靈神頂』,在手即爲輕扶八方線,在肩、肘即爲『松肩垂肘』,在腰即爲空腰等等。周身各處都是如此,神之意既然不在身上,自然也就在自身上表現不出來,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神不外溢的要求,尤需注意的是,達到要求也是被動的,這又說明了一個綱領性的問題,在太極拳的行功中,行功者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即操於定規,功效則是隨自身體現常規的程度。
  而相應自然體現的則是先賢所誡的不可預存的有成功之心念!因爲那不但於事無補,反足以招致雜念叢生。正是『拔苗助長』,所謂『欲速則不達』也,也是自然之理。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是原則,這個意義又不是意念意想,只是一點意思,而這一點意思又因人的神識導致了表示與發揚的不同,但無論如何都只能存在於有無之間。有意則始生,無形則意自在,神附於意則靈,形隨意動則明,不過,真形無意,真意無形,又是別一種層次的神不外溢了。
  
  論意在人先
  
  太極拳的所有運動,均爲意領、神使,而有行動,即『凡此皆是意』,已毋庸置疑了。但此『意』卻需『在人先』!
  意在人先的說法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是在太極拳宗師李亦畲所著【五字訣】中,原文是: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相近意義之詞語則有萇乃周傳【打法總訣】:彼不動兮我不動,彼欲動兮我先動(見【萇氏武技書】)。又有傳爲武禹襄著【太極拳解】中載: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見姚繼祖著【武氏太極拳全書】)。(凡動再微也是動,彼即以先動,我還如何先動?此語義矛盾,疑非宗師原文。)近代拳學大師王薌齋著【交手經法】亦道:敵不動,我沉靜;敵微動,我先發。(此言當爲:敵形雖已有微動,但力尚未發;我若能查知此情,即可先行發力。)
  世人多以字面義認爲:把自己處在一個隨時準備攻擊的狀態,對方不來挑鬥便罷,如見對方已有攻擊的動向,則我即刻先行發動攻勢。自己準備隨時進攻,這也算是意在人先,但卻不是真正太極拳意義上的!這只是能夠後發先至,是快,不是太極拳要求的一動而分陰陽、及因陰陽形分而產生的自然變化所導致的攻防技術體現。
  實際上不妨把意在人先理解成爲達到一種境界時的做法,也可以說是一種思想指導下達到的境界。對此,先賢實已有明言:『(要)自己先安排得好一見李亦畲【打手要言】。』要安排好自己則要『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述項(此文人皆能得,即太極拳練習中對周身內外各處的要求,如九松十要一虛靈等,故略。)不合(就是做到沒有),少有不合,即速改換』。
  安排好了自己,卻不能有攻防的思想——此至關重要!而是使自身處於太和元氣充溢周身的虛空靈動之中,去體會那份神舒體靜帶來的自在安然、中正安舒感。好似春季清晨的天地萬物,寧靜之中自然孕育著無限生機!要讓對方無論是看到的還是搭手後感覺到的我,都是靜止的。止則有根,有根就有力點,對方就會因感到我有力點可以受力而發動攻擊——須知這只是給對方造成的感覺,而我周身各處卻是處於運轉狀態之中(好似正在轉動的磨盤),因爲舉動輕靈而趨於自然運行狀態,所以對方覺察不到會誤認爲我是靜止的;好比天地日月的運行、花草樹木的生長,都是一刻也沒有停止的,人雖然知道卻覺察不到。(所以拳學的高級境界要求,人身體的行爲合於天地日月的運轉,以獲得自然變化的契機,也是『天地大太極,人身小天地』的道理。)
  對方一旦與我身體接觸發力,即會覺其攻擊的向心力即向我重心作用的力、因爲我身體的陰陽變轉而變成了離心力——離開我重心的力,反會是應對對方自己的向心力!後果則視其用力大小、速度快慢,輕則失衡、重則跌出,這是之所以『意在人先』也能『觸處成圓』的道理。也有人把這個意思演變成了:彼不動我不動,我意在先;彼欲動我先動,我意仍在先。大致也不錯,但都不動時意作何念?彼欲動時尚無形象,我當如何才能覺而先動?且已有動,意又作何念?是以理念總需要行功來驗證。按李亦畲先師原文,乃是深層次的捨己從人之境:能安排好自己,自然能從人所動而動,即依對方欲去的方向,隨之運動而不違拗——這是因爲能『從人則活』(靈活善變)『手上便有分寸』(可權衡輕重機宜),自可得機得勢而制勝;所以拳訣又說:『從人仍是由己』——得勝的果源於能從人的因;我能從人時,當對方向我某處攻擊,我自然能隨其攻勢再進一步將其攻勢擴張,即【太極拳經】中『仰之彌高、俯之彌深』的指導做法。無論對方處於何種地位攻擊,我都要能『引導使之前』(見【八法秘訣】),使其來勢落空,也屬於『意在人先』的範圍。
  先師言力的意思,並不是說對方有力,我就要也用力還要大過對方——此是以力相較,不是武學原理!
  『彼有力我亦有力』的意思,當爲能從人的程度越高,則聽對方勁意、聽得越真切!一覺對方有用力或加力的意圖,我即留意待其力出,我則產生相應的力隨其運動,仍然是捨己從人的需要——因爲我只有相應用力,才能使與對方接觸部位不發生變化,對方才覺察不到我的意圖及虛實,我才能得以繼續從容地尋找機勢,所以說『我亦有力』,仍然是從人的意思。至於『我力在先』,則此力乃爲意所引領;不在先如何能『引導使之前』?『彼無力』則我也隨之退力,但保持自身圓滿無間的神意、仍然自在,仍然是隨時可以隨曲就伸而依人進退。這個解釋如果我們接著武禹襄先師的著作往下看,就更明了:『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先動是要依人的!』拳訣說:『因敵變化示神奇』,即不能先存有準備的思想及攻防意識,否則即會使形體產生意向運動、導致跡象稜角存在!不但會頓失心平氣和、悠然自在的拳道樂趣,同時把缺陷把柄留給了對方;若把『意在人先』理解爲:先設好圈套、再誘敵來攻,雖合兵法,卻殊失太極拳應物寬厚之道;若是候人慾攻,己則先施。前面已說過,那是以快取勝,不是太極拳學法理。傳說當年班侯先師發人:能使其人騰空跌出三四丈外,然而其父(楊露禪)甚不以爲然,就是因爲班侯所發的勁尚含有冷、斷的特性,與太極拳行功光明磊落、發人以心意巧用原理相悖。有欺詐意,失寬容心,非正道所當顯現。
  因此我們理解『意在人先』的本意時,當不必拘泥而只局限於打手,應該是在任何時候都只管安排好自己。或者有人會問:只管自己,那別人攻擊過來也不管嗎?這也是個境界認識問題,不到那個境界,也認識不了,先賢不是說: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分毫,趁勢而人,接定彼勁,彼自跌出(見【走架行功打手要言】)。
  這應該是答問吧?至於如何才能安排好自己,則不是本文研討的問題,只能提示一句:因爲『入門引路須口授』的道理,所以請先去尋訪一位明師吧!
  
  再說太極拳的意
  
  一弟子在電話中提到練功中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不一定什麼時間,在練拳行功的過程中,忽然體會很好,感覺身心舒適、滿身清利,舉動自然輕靈。但當想要在繼續的練習中尋找這種美好感覺時,這種感覺卻越來越小,直至漸漸消失,再也找不到了。
  這其實是落入了有無中的對待,失於有心生動意,叛離了自然規律。
  首先要明白舒適的感覺來自於正確的行功!在某種意義上還取決於日積月累的行功所導致的周身內外柔順協調的程度,是厚積薄發的一種表現,不是想讓有就會有的,所謂功夫到了自然成。
  所以,想讓好感在自身上多留久駐甚至長存,仍然是要通過正確的行功來達到的。
  在正確的行功中自然出現的良好感覺,是無需理會的,它只說明你的練功方法對了,應繼續努力,而不是停留在這上面。換一種說法:你只有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了,那麼你是在這一個月中繼續工作呢、還是等用完了再去工作?
  太極拳雖然要求用意不用力,是以意爲主,但意的用,卻不能誤會爲『使用』!用意去練、用意攻防,同時意只是自然顯露。太極拳有益於人身心,皆因其出於自然,自然才能滋養身心。
  先賢有句話,叫『形意要具體』,即俗語所說之得意!即身心有舒適滿足感。可知意是得的,不是求的。
  顧名思義:具體就是具備在實際當中!這個實際可以是人體或器物的局部或是整體。比如手,通過放鬆行功,雖有舒張的形,卻沒有力點,很柔軟,放在他人身上,對方不會覺得不舒服。這即是達到空手的要求後,形意具體在手上的顯現。這則足以說明,好的感受都是自然的流露。而自然的是刻意求不到的!只有依照自然運動規律即正確的行功,才能使其自然在此,這仍然是重陽先師指出的『身安而虛,道自來止』的境識。
  不向外求則安,身心清靜則虛。虛極神生,神滿靈動。行功到此地步,凡有所動,無不合乎天地運行的自然常規。只有符合自然規律,才能漸至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所謂以人身之小太極、合於天地之大太極。物我兩忘,自然無爲矣!
  由上述可知,太極拳的意,既不是主觀的思維臆斷,也不是浮想聯翩的臆想,而是身心運動相合於自然後、在形象上的具體表現:形因意在而生,意因形動而顯,神因意動而發,意因神明而靈!
  故意可得而不可求!可求者:非真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