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2|回復: 0

[形意拳] 心意形意源流考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2-2-17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天涯社区
       武术网资料「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因淵源很深,故常被誤以為「心意」就等於「形意」,其實兩者雖然有許多招式名稱相同,但內涵卻完全不同,有志於此的武者,更應該明瞭兩者的差異。 
  
  「心意六合拳」已有近四百年之歷史,而「形意拳」自其拳名誕生至今也有近二百年歷史了。「形意拳」已發展成一個內容極為豐富的體系,並在海內外廣為傳播。 
  
  然而「形意拳」之源流卻存在著以訛傳訛之現象,直至近年對山西永濟姬際可、祁縣戴龍邦二祖師之家鄉及傳人,進行科學的考察,才澄清多年之訛傳。 
  
  說到「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這兩者皆提到且尊崇的人物就是姬際可。 
  
  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洲人,精善大槍之術,因身處明末清初亂世,平時出入總不能攜槍帶刀,而是刀兵伏鞘,擔心倘若不測,何以禦之?於是姬際可取天地間十種最具代表的飛禽走獸之保命精義,又依其所精之大槍術,取法為拳,而開創「心意六合拳」。其創拳目的在於藝成後,不用刀槍而能「有聲則應」,「動之不見形,一動即靈」。只單純為了顧性命、保身家,而非爭戰沙場,反清復明,與孔夫子「亂邦不居、危邦不入、明哲保身」觀點一致。姬族譜卷二載:際可「技勇絕倫,老年破流寇於村西,手殲巨魁,人號神槍,傳藝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河南馬學禮一派門人仍稱姬際可為武夫子、武聖人)。 
  
  在姬祖師開創心意六合拳後,姬祖師為了印證自己所創之拳藝,於是前往離山西永濟縣不遠的河南登封縣少林寺。姬祖師其精湛獨到的拳藝,深獲少林寺欣賞。在少林寺方丈的要求下,姬祖師亦傳了些心意六合拳給少林寺,並留下部分拳譜,此即「族譜」中姬祖師傳藝河南之事。所傳的心意六合拳在少林寺中稱「少林心意把」,其拳譜也改稱為「少林拳經」,歷來被視為少林寺中最珍貴的拳藝,每代僅得一二人得到傳授。 
  
  「心意六合拳」源流 
  
  山西心意:姬際可所創。 
  河南心意:由姬際可傳回民馬學禮,由馬學禮因此將心意由山西帶回河南。 
  戴家心意:回民李禎傳山西戴龍邦及戴大閭,二閭從此不傳外家人,只在山西流傳。 
  
  「心意六合拳」是漢人,明末山西姬際可祖師所創,其子姬壽沒有傳人,另一弟子王志誠所傳也失了,唯有回人河南馬學禮將其發揚光大。馬學禮為回族,所傳皆回人,回人民風剽悍,可以想見這種剽悍民族個性下,會產生什麼樣的武技了。 
  
  其中再傳河南李禎宗師,李禎經營皮貨,將此拳傳回山西戴龍邦,戴傳子大閭二閭。戴得此拳,雖未學全,但其精義已掌握,從此衍生戴家心意。此拳威力很大,故戴家名聲日上,終於招災,戴家從此不將此拳外傳。 
  
  「河南心意」和「戴家心意」基本上很相近,拳招有些部分不同,但是拳理、身法都是一樣,戴家拳仍保有了現今河南心意丟掉的東西。 
  
  當年李禎將心意傳給戴龍邦時,戴龍邦並沒有機會學完整,但是李禎卻將最重要的拳理、內在、身法、步法和一些重要的招法、盤練法教給了戴龍邦。 
  
  十大形中戴龍邦也得了四形,戴龍邦根據此基礎,補足並加入七個小形,另外創了五行拳、三拳,器械中也只有大槍是沿用河南心意(此為心意門最重要的兵器)。 
  
  因此戴龍邦將他所創之拳稱為戴家心意,原因是他不敢說自己學得的是原來心意原貌,故謙遜加以區分,此拳也不傳外姓,唯有能夠掌握戴家和河南心意,才能夠說真正還原心意原貌,但是這兩種拳都有獨特之處,不可以互相竄改。 
  
  「形意拳」源流 
  
  形意: 
  戴龍邦妻姪郭維漢傳河北人李洛能,郭維漢將戴家拳做全面更動,以避免違反戴家規矩,改心意為形意,而李洛能又傳山西車毅齋,此支流傳為山西形意。 
  李洛能回到河北,傳郭雲深,此支為河北形意。 
  
  除了最原型的山西心意外(此支一般沒有延續),其他如河南心意、戴家心意拳、河北形意、山西形意都是並存的。 
  
  一般都認為李洛能是形意始祖,但正確來說,郭維漢才是形意始祖,是他改戴家心意為形意拳的,不過大概是郭維漢名頭不夠大,故一般形意門人喜歡假托是戴龍邦傳給李洛能,其實在年代上兩個人是碰不到的,因李洛能到山西時,戴龍邦已經辭世,二閭也不可能教外姓人。 
  
  「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兩者間雖有差異,但在修身悟道上的目標卻是殊途同歸,過去許多鄉村鄙夫得此拳藝,不論內外氣質皆能有所變化,由此可知此拳藝之珍貴,也希望各位不論是愛好心意六合或是形意的朋友,在刻苦盤練時,都能感受此拳藝所帶來的無價回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