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62|回覆: 0

[五祖拳] 鶴拳匯集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2-1-5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術網資料
鶴 拳
  
   鶴拳是南拳的一種。多流傳干永春、福州、福清、長樂、莆田、連江,寧德一帶,並經過華僑傳到港澳和東南亞。正宗的白鶴拳,相傳由永春方氏七娘所創,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流傳至今已演變爲宗鶴(即宿鶴)、 鳴鶴、飛鶴、食鶴(即朝鶴,又名痹鶴)等四種不同的拳種。
   宗、鳴、飛、食四種鶴拳既然同出一源,它們在技法和訓練要求方面就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它們都講三戰爲基本;都講氣沉丹田,練丹田功,以氣補勁。技擊時都要求內外合一,藉助明暗二勁。在身法上都要求頭頂、項穩、拔等、松肩、松腰、松胯、提襠吊肚。手法都要求五行變化,講相生相剋。步法都要求穩固,五點金落地,落地生根,等等。
  但是,它們作爲不同的拳種,一又各有其特點和獨到之處:宗鶴注重用『宗勁』,剛柔相濟;鳴鶴以聲催力,激烈勇猛;飛鶴舒展大方,動作形象;食鶴輕巧快捷,靈活多變。
   宗、鳴、飛、食四種鶴拳,因各自特點的不同,對身法、步法、手法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各不相同的要求。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這四種鶴拳。
  一、宗鶴拳
   (一)宗鶴拳的特點
  宗鶴拳的最大特點是『宗』。『宗』是方言,難以用確切的文字來表達,只能說個大概。我們知道,狗從水裡爬上岸時,身上總是發出一種彈抖之勁,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間彈掉、科淨。狗的這個動作叫『狗親身』,這種彈抖之勁就叫『宗勁』。所以我們說,『宗』有『彈、抖、撞』的含義。
   宗鶴拳在訓練中就是要求每個運動員練兩臂彈料之勁,控抖之功,-一以及兩腿縮繃之勁,要求做到:『兩手如竹繩,兩腳如車輪,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身法上則要求做到:『龜背鶴身,蝦退狗宗身。』
  宗鶴拳在技擊上的特點是: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注意不注氣,注氣不注力。手上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注),善用『斷手』、『挪手』、『沖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掃腿』,講漸打漸進,漸打漸退,講閃躲帶打。
   宗鶴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個動作,分三戰、四門。三點(方向打三點)、五梅花(套路、路線成梅花形)、鶴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練三戰。拳諺說:『要想宗鶴好,三戰裡面找。』故三戰是宗鶴之本,宗鶴的奧妙大都在三戰中。
  宗鶴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吞、吐、浮、沉的氣功運動。它的呼吸方法是從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於訓練時多以套路形式出現,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剛柔相濟的特點,構成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從外形和內在的精、氣、神的講究來說,都有它獨到之處。
  (二)宗鶴拳的氣與勁
   宗鶴拳用氣,氣沉舟田,注氣不注力,注意更注氣。而這『氣』,按中醫理論是指人體內能夠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有一定的運行路線。武術家認爲,這種氣的運行是可以鍛鍊的。練氣這種功,就是氣功,或叫內功。宗鶴拳就是要練這種氣。_
  宗鶴拳所練的內功是一種丹田功。丹田可分爲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宗鶴著重練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練時應氣沉丹田,有節奏地呼吸,呼吸應當做到綿、細、深、勻、細、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這樣使丹田這個位置時松時緊,有節奏地進行腹式呼吸。
   不斷地進行這樣的鍛鍊,日久會使你每當訓練開始不久,就會感到腹內有一股暖氣血在流動,全身會慢慢感到發熱。這就是氣血在人體內舒暢地循環流動,它循著經絡,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湧泉穴),然後上行經過背、頸,直到頭頂(百會穴h再下行經顏喬至丹田,成爲橢圓形的周流形式。這種氣血運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在練丹田功時,腹部應當感到充實,並富有彈性,這樣日久會使體膚變得極其堅韌,經得住相當分量的拳腳衝擊。很多武術家在表演內功時,腹內經得起各種東西的衝擊,其原因也就在這裡。
   在技擊武術中,氣能助力和勁。在發勁時,氣還有助於穩定自己的重心,增強兩足之間的力量,使之做到兩足落地生根,穩固下盤,加大爆發力。故氣不能集中於丹田後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後由丹田貫串於足跟底,以氣助力,再發於身體任何要出擊的部位。這就是老一輩武術家們所說的『勁到腳底,渾身是勁』的道理。
   練宗鶴拳還必須注意氣貫丹田,出手出氣,氣行一貫,練時手對腳,也就是天對地,手——腳——氣相連。
   宗鶴拳所要求的是宗勁,而不是宗力。故動手就要有摸抖之勁,力由足起,勁由腰發,由腰部帶動全身發出一種彈抖之勁。
  宗鶴拳有明、暗勁之別,來源於明、暗氣,明見於外形,?暗潛於內在。兩者的關係是氣通過運行,調動了人體的內在功能,使各部器官發揮較大的機能,見於外形。這也是鶴拳的共性。
   丹田功的訓練還能起到祛病延年、強身保健的作用。由於丹田功練的是瓜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長,它能使腹肌腰肌、隔肌等機能都得到增強。根據現代的研究,腹式呼吸還可促進內臟運動,消除臟器鬱血,促進新陳代謝和胃液。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改善營養的吸收。同時,腹式呼吸還能促進靜脈血回流到心臟,改善淋巴液的循環,同時,刺激神經系統,不斷改善內臟器官的功能。據臨床觀察,腹式呼吸可治療呼吸、心血管系統、潰瘍病、胃下垂、』腸功能紊亂等多種疾病,長期練此功,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紅潤,體格健壯。
   宗鶴拳訓練時只要能做好腹式強縮運動,做到呼吸深長有力、均勻沉細,注意力集中並意守丹田,就會很自然地把氣血由丹四周流全身。練功時氣由丹田發,以氣催力,勁達兩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時還必須注意身體各部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勁再達到全身各個部位。
   如果在訓練時氣吸進併集中於丹田後即直接呼出,身體各部沒有進行任何配合,那就會影響練的效果或出現副作用,如動作笨重,不協調;練內功則會出現頭昏腦脹,身病體贏等。而且,不拘內外功,都會出現眼起紅絲,氣色黯敗,筋骨不舒,神色不寧的現象。
  二、鳴鶴拳
   (一)鳴鶴拳的特點
   鳴鶴拳也是鶴拳的一種,形象似鳥銜理羽毛狀,善用掌,常發聲,以聲助力,故有『鳴鶴』之稱。
   鳴鶴拳的特點是以形爲拳,以意爲神,以氣催力,拳勢激烈,上肢動作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穩固,落地生根。發力時勁由足跟起,氣沉丹田,腰、腿、臂貫串一氣,力求順達,講究蓄勁。
   拳訣有這麼.一句話『狗法落地蓬車蓮(注)鶴法全靠搖宗手。』鶴法中所謂『搖宗手』即『搖身過解』:『搖』指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宗』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宗勁。鳴鶴拳也是一種鶴拳,它的發勁也離不開宗勁。
   鳴鶴拳在發勁後,勁力到達各關節時,有明顯的『顫吹之勁』。福建人稱這種動叫做『痹』(也有人稱之爲『吹勁』或『宗心』的).
   鳴鶴拳的發勁方法,也是氣沉丹田,勁由腰起,下至足,使兩足落地如生根,再從兩足由下往上發於全身各部。這種勁較爲明顯地表現爲兩手有顯著的顫抖之感,吹抖的頻率很快。每次發出『顫吹勁』時,兩手有顯著的彈勁,不斷地顫抖,待勁催達頂端時突然出擊,使之有一『寸勁』。
   鳴鶴拳的這種發勁方法需要長年累月不間斷地鍛鍊,並非在一、二個月的時間內即可練成的。只有經過平時刻苦的訓練,使身體各部的柔韌性得到進一步提高,肌肉的彈性和活動性不斷得到加強,神經肌肉的活動反應迅速,同時收縮力加強,再加上氣沉丹田,以氣催勁,以聲助力,這樣發出來的勁才會成爲鳴鶴拳里的那種『顫勁』。所以鳴鶴拳的套路以外觀來說比宗鶴拳的拳勢更爲激烈,勇猛矯健,且富有陽剛之美。
   鳴鶴拳要求在訓練之時應注意頭要頂、項要穩,要含胸拔背,要沉肩墜肘(這些身法在宗鶴拳里已提過不再贅述)。注意力要集中,使目光敏銳有神,動作矯捷機靈,神態安詳,兩足落地如生根。練時以頭、身、手、足四種力勢爲三戰之步法的根基。
   鳴鶴拳跟其他三種鶴拳一樣,也是以三戰爲其本,故練舉時也應首先練好三戰,而且要一年三百六十天持續不斷地練,拳不離手,使之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只有練好了三戰,才能使動作協調,才談得上手、眼,身、法、步、氣、力、功的緊密配合。這就是鳴鶴拳老前輩時常說的『三戰爲先。端正爲務』
   鳴鶴這一拳種也跟其他南拳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手上的動作較多。在技擊上也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這五種手法講相生、相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上克水、木克上、金克木。
  根據前面這十種相生、相剋,互相矛盾又互相轉化的手法,在訓練時自始至終都得保持著吞、吐、浮、沉的變化,還應正確配合氣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爲吸,吐爲呼,浮爲呼,沉爲吸。
   要想成爲一個優秀的鶴拳師,使周身的動作自如協調,勁能貫穿一氣,技擊上能神出鬼沒,首先應掌握好正確的呼吸方法及其配合。
   鳴鶴拳在訓練時也以套路出現,如練三戰後還得轉入四門(即方向打四方)。在套路訓練中體力消耗大,有起、伏、轉、拆,上、下、左、右出入,還得配合吞、吐1浮、沉,變化也十分複雜。在呼吸時,多以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當胸式呼吸受到一定限制時.就多以腹式呼吸爲主,有時由於動作上的要求使腹肌十分緊張,又多側重於胸式呼吸,有時還得闊氣。這些正確的呼吸形式、乃是保證正確運動的重要因素。同樣,正確的動作也可以提高呼吸機能的水平,提高人體的換氣量,增強人體各器官的機能。
  (二)鳴鶴拳的剛勁與柔勁
   鶴拳拳論中有句話:『剛柔相濟定心神。』對初學者來說,平時除學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將身體各關節放鬆,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勁。武術所需要的勁是外行人所難以體會到,故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之說。
   剛學拳的人總希望自己能儘快地掌握技巧,使動作準確,發力有勁。但『冰凍三尺,非一臼之寒。』掌握技巧也決不是短時期內就能奏效的。初學者常由於動作不熟練,加上學時精神緊張,全身肌肉緊張僵化,各關節僵硬,上下肢動作極不協調。再加上不懂得運氣,單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發出一種極僵硬的愚力。他們總認爲練勁就是用出全身最大的力,認爲日常生活中推車、拉重物、用氣 力那種力便是勁了,故在練習中總是用這種發力方法。這不是武術家的發動方法,必須有意識地扭轉過來。
   錯誤的發力方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過來,即使在已練了一段時期武術的人身上,有時還會再出現,因爲這是日常生活的習慣。因此要想練好鳴鶴拳,首先必須破壞身上這種僵勁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發勁條件反射。這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做到。除掉了身上的僵勁後,在訓練時身體應保持有一種很自然的鬆勁,在發勁時身體各部位自然放鬆。當你懂得放鬆發勁時,說明在你身上已經開始產生武術中的柔勁了。當乘勁在你身上出現之時,也意味著你身上的僵勁已基本消除了。
   只有正確地掌握了什麼是勁,如何發勁,然後再靠內氣與動作的配合,天天錘鍊,勁才會日益增加,鳴鶴拳里所要求的『顫吹』之勁才能練成,然後才能由柔而剛,由剛而堅。
   武術只有剛勁是不行的,只有柔勁也是不行的,它必須剛柔俱備,剛柔相濟。拳訣講『鶴法全靠搖宗手』,搖爲柔,宗爲剛。鳴鶴拳中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稱之搖,內身發出一種極其剛強有力的彈勁謂之宗。所以說剛柔相濟是正法。
  武術中不單是鳴鶴拳要做到剛柔相濟其他南北各拳派也多是如此。只不過在不同的拳種中,技擊上剛柔相濟的形式和方法表現不一樣而已。
   在技擊上過剛的手稱爲便手即環手,過柔的手稱爲軟手。從攻防上來說,過剛易被柔克;過柔易被剛制。在剛與柔之間要求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欽二勁力透達。
   柔應柔而不松、不軟、活潑不滯,變化萬千,即鳴鶴拳所要求的『搖』。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在技擊時就能『觸即變,發如箭』,當你一接觸到攻擊手時,就善於觀察其攻勢,即時變化自己的手法而擊敗對方。
  三、飛鶴拳
   (一)飛鶴拳的特點
   飛鶴拳也是南派鶴拳中的一種。『通之爲飛』,所謂通就是舒展之意。飛鶴拳的特點是比其他鶴拳更爲形象、舒展、大方。飛鶴拳多模仿鶴的飛翔、跳躍、展翅拍擊等動作,吸氣上提似飛,常以聲助力,動作形象優美。
   飛鶴拳跟其他南拳一樣,身法上也講吞、吐、浮、沉,兩臂的動作較多,有如鶴翅拍擊水浪之勢。
   飛鶴拳在套路上分三戰、四門、八步連、二十八宿等,也以三戰爲主。訓練時步法上要求兩腳尖內扣(福建人稱之爲『包馬』)。 步法訓練以梅花樁爲主,技擊時進退變化似三角馬。
   手法上有擊、勾、摔、點、貼、蓋、壓、剪、彈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樣講五行變化。
   飛鶴拳與其他鶴拳的根本區別有三點。
   1.飛鶴拳的動作多模仿鶴飛行和走路的各種動作,故其動作比其他鶴拳形象逼真。
   2.飛鶴拳訓練時兩臂象徵著鶴鳥的雙翅,出手時雙手肌肉高度緊張,兩手不斷地發出一陣陣地顫抖之勁,有時還發出長鳴之聲,以發聲助發勁。
   3.飛鶴拳多以鼻吸氣,以口呼氣。吸氣時氣沉丹田,應保持有上提之感,有助於發勁。
  (二)飛鴿拳的基本功:三戰
   飛鶴拳也跟其他鶴拳一樣,初學時除站極立馬之外,就是要求練三戰。前面說過,『三戰』應是『三正』:頭正。身正、馬正。也有人說『三戰』應爲『三箭』,『三箭』即是『三變』:手變、身變、一步變。我們說,這兩者在鶴拳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三正』是拳術中基礎的基礎、只有在牢固掌握『三戰』的基礎上才談得上『三變對,『三變』是在『三戰』的基礎上更提高一層。而只有練好了『三變』,才能出手制勝。
   飛鴻拳初學者,。首先要練的是樁步與動作的穩健、練蔡地生根的包馬。變的是梅花極的步法,練的是三戰之身步。飛鶴拳要求運動時每個動作都要穩如泰山,輕如鶴戲水,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三正』。
   練『三戰』和『三箭』只有堅持冬練三久、夏練三伏,使自己的身體素質適應於這一拳種的運動量,才能使自己在團建立起應付各種複雜情況的靈活多變的條件反射。」才能做到動步必是包馬、梅花樁,動身必定是『三正』。遇敵時能用『三變』制勝。這好比一個駕駛員,當他開動汽車時,首先必用腳踩離合器。由於駕駛員天天如此操作,就形成了這種條件反射,他不管在任何危急情況下,不管如何突然。駕駛員總忘不了踩離合器後才剎車,他決不會先剎車後才踩離合器,這是長期訓練中形成的一種運動性條件反射,建立起這種條件反射也就是飛鶴拳里所要求的基本功。
   拳訣說:『練武不練功,到者一場空。』就是說基本功是武術之源,是武藝之根基。練好其根基可爲今後掌握拳術和高深的技擊技巧提供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條件。如果練拳不練功,你就是學會了很多套路,學了很多技擊技巧,也。是無用的。這好比牆上的蘆葦,雖然也有根,但由於根子淺,根足無力,故有『習拳先站樁,練武先練功』、『拳好三戰找』之說。
   南拳特別強調統拉功。武術中的柱功有好幾種,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拳種有其不同的樁功,其要求也就自然不一樣。飛鶴拳與其他三種鶴拳明顯不同之處是,它多仿效鶴的飛行和跳躍的動作,故飛鶴稱之爲『走架』。所以它的極功並不要求練得靜止穩定,應練稍動的柱功,即所謂『動中求靜』的樁功。這種稅功是來用流傳的傳統方法,如『包馬』、『梅花樁』等來訓練的。
   飛鶴拳樁功的訓練應很好地配合呼吸。呼吸應深長有力、氣沉丹田,且氣應有意識地上提,使氣鼓盪,在緊張運行時仍能保持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取浮有助於飛、沉有助於穩之意)。
   飛鶴拳的呼吸方法大多以鼻嘆氣,日呼氣,這與它的拳勢激烈。動作舒展大方的運動規律也是分不開的。
  飛鶴拳的呼吸,只有經過長期訓練.論年不論月,才能達到浮中不躁,浮中有沉。也只有經過長期訓練,才能使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特別是使呼吸器官能適應本拳種的運動要求。
  (三)飛鶴拳運動的呼吸方法
   飛鶴拳運動的呼吸方法比起其他南拳較爲特殊,大多用鼻孔吸氣,用口呼氣,而且是在發聲時同時將氣呼出。它包含有武術中的『沉氣』和『提氣』方法。
   它的運氣方式是:吸氣時應深長有力,當氣體吸進時應氣沉丹田,通過隔肌與腹肌的運動使腹腔內臟產生相應的蠕動。氣體在體內運動時,使腹內產生有微熱感,使胸部、腹部充實、圓滿並富有彈性。這樣在運動時就自然會降低人體的重心,使人體易於下沉,使盆腔的重心能保持穩健。落地生根。就在這氣體下沉的同時,大腦應有意識地指導將氣迅速地上提,這時腹壁肌向內收,胸腔就會不斷地擴大。這樣呼吸就會深長,會提高人體的重心,使之有上提之感。這兩種方法不斷地交替進行,時間久後就會做到沉能落地生根,浮能上提,有飛之意,使動作輕靈、敏捷。
   由於飛鶴拳拳勢激烈,運動量大,在發勁之時,肌肉強有力地收縮,不斷地發出顫抖之勁,再加上時而還用喉發聲,以聲助力,所以,運動時對氧氣的需要量相應地也就增加。如果沒有很好地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運動起來就會出現氣急,運動速度不快。活動時人體重心不易下沉,反而上浮,使動作不協調,運動效果也自然會下降。所以說,在不同情況下,針對不同動作,如何協調地配合不同形式的呼吸方法,是學好飛鶴拳的關鍵。
  (四)飛鶴拳的內勁與靈敏
   內勁對於武術運動員來說是必木可少的。任何拳種,任何流派,對於內勁都有它們自家獨特的要求。不同拳種有不同的技擊方法和用勁方法。、飛鶴拳要求的是一種『顫勁?,只有練習者身上具備了這種勁,練起飛鶴拳來才會使動作變得輕巧、剛柔、虛實有分,才會使人感到你的套路運動起來很有分量,不會飄浮、鬆懈無力或僵硬死板。技擊時,才能做到出手如神,變化無窮,如同武術家們常說的那樣『來如暴風驟雨,去如風捲殘雲。』
   飛鶴拳的『顫勁』,是以意貫注,以氣運行,以聲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縮,從而發出一種『顫抖』之勁。這種勁並非全是剛勁,它是剛中帶柔,柔中有剛,總的說來是偏剛。飛鴿拳運動起來既有它的堅韌性,又富有彈性。
   這種飛鶴拳的『內勁』,柔時很有韌性,剛時極其堅硬,出手時有壓倒一切對手之勢。
   這種飛鶴流派的『內勁』也常常可以從運動的外形上觀察出來。我們只要看練飛鶴拳的運動員在表演套路時的雙手,就可看到它不斷地發出顫抖之勁,當發勁激烈時還可以聽到肘、臂、腕關節所發出的『咯咯』的響聲。
   飛鶴拳的內勁,在技擊時從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擊時它具有特別的功效,是隱於內,而不象練套路時那樣顯於外,故有『聽勁』之稱。它能隨人之勁力分量而變化,隨人之動而動,隨人之變而變。能知人之動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動力分量。
  由於內勁的充沛要結前於、眼、另?沽?少』』『叢』「之變化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妙勁』,輕而不浮,即稱之爲『飛』。它是一種剛柔結合的巧勁,技擊時手到勁即到;與對手相遇時能使對方引之即來,送之即去。
   飛鶴拳在技擊時也是講短打,講五行變化。近戰能做到步步逼近對方,手到步到勁即到。
   由於在內勁的支配下,五行變化時能不斷地改變對方的身體重心,處處步步控制對方的重心,使之不穩、傾跌。使對方不知我手如何變化、何時何處而發,使對方想還手又不見我手。想變手又變不動。想退又退不得,時時處處受制於我。
   反之如果運動員自身沒有一定內勁的話,那出手時後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剛手時,我也出剛手。因內勁不足,剛不過人;如出柔手,也會因內勁不足,柔被剛制。那樣就只得被動地隨人變而變,被動地被人所牽制,最後被擊敗。
  練過武術的人都知道,武術並非光有勁就能制勝,它還得靠自身變化的靈敏性。
   當然,一個運動員的靈敏性並不是身體內部固有的,特別是武術這個項目,它完全靠常年累月刻苦鍛鍊出來,並且是在運動員掌握了各種動作的高度技巧後才會產生的。所以,運動員只有正確熟練掌握各種運動技能,靈敏才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突出。
   一個高水平的飛鶴拳運動員,既要有高度的靈敏素質,也要有足夠的勁力。只有靈敏,沒有足夠的內勁,『武術』這個項目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反之,有一定的勁力,沒有足夠的靈敏,在技擊攻守中同樣地也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所以靈敏與勁力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散打,它對靈敏、勁力的要求都很高。它不象武術中表演的對練,對練是按預先安排好的攻防套路來進行練習。而散打就不一樣。當雙方對陣時。由於雙方都未知對手之分量,而雙方學的又不一定是同一拳法,特別是不同的拳種,有它的不同手法變化工而且在對打中,要在一剎那時間裡,速破對手而變我手,那是需要高度的靈敏與勁力的。
   俗語說,『千拳歸一路,打人只一著』,『拳術全靠快打慢,步步有解,急步難防』。何況在技擊時,雙方的動作變化都不是在預料之中,而是千變萬化,要在一剎那時間裡隨機應變才能制勝。平時要有高度的靈敏與勁力,才能在交手變化中做到精確地判斷、準確地應付,『剛來柔克,柔來剛制』?
  四、食鶴拳
  
   (一)食鶴拳的特點
   食鶴拳『掠之爲食』。食鶴拳在訓練時吸氣和吐氣經常發聲。食鶴拳多用指,有如鶴啄食狀,動作輕巧、快速,手上也講五行變化。
   食拳要求以靜爲主,靜以養神,一靜百靜,一部面卻它的靜是以意守氣。養其浩氣。動時快速勇猛,講究精、與一神、手、眼、節的配合。拳勢有時較爲激烈,上肢動作較會。步法穩固,練時以兩足爲根,力由根起,勁在腰頭,氣沉丹田。腳上講落地生根,吞身逐臂,井井向上,動作整齊清晰,身正步穩,穩靜內在,內外合一。運動起來給人以沉著、穩靜,靈活多變,勇猛而漂悍的感覺。手法則要求四平八正。馬步常用三角馬(即三點五梅花)。技擊時腳上是『無搭不伸腿』的(即手上如沒有纏住對方身上的某個部位時是不起腿的)。食鶴拳是講突然出擊的,拳諺說@食鶴變,五行變』。
   下面談談食鶴拳五行手法的使用方法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變化:
   1.金手——逢頂屬金。兩手成勾手,勾尖朝里,勾頂向外,橫的用腕向外頂開對方的攻擊手,出單手,雙手都可以(要靈活掌握).
   2.木手——逢枝屬木。當對方進攻時,用挑掌向上向外挑開攻擊手,緊接著用直插掌攻擊對方(單、雙手都可以)。
   3.水手——逢浪屬水。水手分爲明水手、暗水手兩種。明水手:松握拳,拳心向上,兩前臂同時向外抖出,勁在撓骨遠端;暗水手:雙俯掌,對方攻來時先向外扣腕、下按對方的手腕,緊接著就可以隨意進攻對方。
   4.火手——逢沖屬火。兩掌向前推出(如同雙誰掌),勁在掌根。進攻時兩手向對方胸部出擊,當對方進攻時可先用掌根頂開對方的攻擊手,緊接著向對方的胸部推去。
   5、土手——逢沉屬土。兩臂屈肘,胸前握拳【拳心朝上)。遇到攻擊時,兩拳變掌,擒住對方手腕.緊接著向對方擊出或插出。
   五行之間的變化:水手來上手擋,木手來金手克,、金手來火手破,火手來水手堵。
   總之鶴拳練習時是手對腳。叫做天對地。手上講五行。腳下『五點金落地(即五趾用力抓地)。落地有生根與不生根兩種,進實退虛,棄力借勢,跟進如拔河,蝦退狗宗身,出手如刀眼,交手似羽毛(輕地)。不丁不八(指步型),井井朝天(手、臂、肩的肌肉凹陷處)。手法上分夭、地、、人、和四個字,天手如潮(上挑之勢),,地手如刷(下跌之勁),人手爲控,和手爲彈。
  (二)食鶴拳的運氣方法
   食鶴拳跟其他三種鶴舉一樣,也講運氣,以氣助勁。
   食鶴拳的運氣方法大致與其他鶴拳相似,但也有它獨到二處食鶴拳的運氣是使之氣沉丹田後返於全身。運氣的目的是使氣動勁.武術家們稱之爲內功成氣功。
   食鶴拳練氣功分爲兩種。一種爲『靜功』,一種爲『動功』。
   靜功的訓練方法有坐式、站式、臥式。靜功一般在早晚練爲宜。練時人站、、坐或臥皆可,其目的是增強其人體內的元氣。
  練時身體保持正直。兩腳分開,_兩手伸直,靠手兩大腿旁,後進行運氣訓練。進意守氣,以增加內氣。練靜功也並不是靜而不動,而是靜中帶動,即外靜內動。
   個動功則是在激烈運動時進行的;在訓練時除身體各部位要按食鶴拳身法要求進行,步型、步法、手型、手法都要符合其規範要求外,。還要求在運動的同時配合運氣。靜功與動功的運氣方法大致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一個在靜時運氣,一個在動時運氣,其目的都是爲了增進人體之內氣。
   練習運氣時,要意守丹用「由鼻孔嘆氣,下沉丹田,使丹田部位產生一股暖礎。經尾船部沿脊柱上行,過頭頂,再經顏面~胸部下行,。回到丹田,這樣循環運行。練武功的人只有做到自己有這種感覺,才算是內動到家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