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5|回覆: 0

[形意拳] 形意拳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2-15 20: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郵人論壇
       武術網資料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位列中國四大名拳。起始於明末,盛行於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影響極大,流傳甚廣。  
      形意拳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內容之一,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鑽研、實踐、總結、提高,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各派拳法雖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卻淵源頗深。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二表,形意一體。通過對形與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來達到體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煉操守、強健體魄的宗旨,不僅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於實戰的技擊效果。  
      形意拳古樸、純厚、富於攻擊性,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武術拳種。 
      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拳術中的內家拳拳種之一,是以鍛煉內在的精、氣、神、意、勁為宗旨的拳術。由於形意拳剛柔相濟、內外兼修,使內意、內氣、內勁與外形、外氣、外力相結合來進行鍛煉和運用,所以又稱為『六合拳』。  
      有內無外不成拳,有外無內難成術,形意,顧名思義,就是外形與內意的高度統一和結合。內為養身之術、形為運動之道,是培其本而壯其體,實其內而堅其外的內外兼修的拳術,所以練習形意拳不但能夠壯骨堅肌、潔內華外和伸筋撥力,而且有改變人體氣質,增大肺活量,舒通脈絡,促進新陳代謝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能。同時,還有鍛煉意志、培養勇敢精神,易拙為巧、、化滯為靈的作用。在我國武壇歷史上,曾有不少形意拳先輩為雪我『東亞病夫』之恥,樹我中華民族之氣節,譜寫了一曲曲光輝壯麗的凱歌。  
      形意拳術有『武藝、道藝之分,在三體勢中又有單重與雙重之別。求武藝者,重力而輕意,重剛而輕柔,重陽而輕陰,重魄而輕魂;求道藝者,則重意而輕力,重柔而輕剛,重陰而輕陽,重魂而  
輕魄。拳經云:『神人。(即指出家人)不以體魄用事,放養魂而棄魄,勇夫只知有身,故養魄而棄魂。,聖賢重魂輕魄,故以魂制屹;勇士重魄輕魂,故以魄制魂,此養氣之大別也一,這也是武、道之別。  
     然而、形意拳是棄魄而養魂呢【還是棄魂而養魄呢?拳經中云:『此皆非形意拳養氣之道。形意以身體為運動。故不能舍魄以養魂。  
     苟舍魂而養魄;復不能盡形意之能事。…··,輕魂則變化不靈,輕魄則實力不厚,必魂魄並重,乃盡形意養氣之要功也』。說明了形意拳是既不可不求外形、外氣、外力,更不可不求內意、內氣、內勁,必須是內外兼修、剛柔相濟、魂魄並重、陰陽相伴,方能復形意拳之本來面目。因此,商長鎖老師在傳授形意拳時十分強調『精拳者必精於道,精道者必精於醫』,既要知拳理,又要通道理,更要精醫理)只有將拳理、道理、醫理三者相合貫通,才能真正復形意拳之本來面目。  
     求內不僅是為了掌握和運用養身之術,而且也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和指揮全身在武術運動中的起落、進退、翻轉、開合、伸縮、吞吐和方向、角度之動向的;求外則是為了正確地表達內意之所向的。有內無外不成拳,有外無內難成術,因此,形意拳必須是內有心意、怠氣、氣勁之相合,外有手足、時膝、肩胯之相合,內外相合成其六合,這就是形意拳之所以稱為『六合拳』的由來。  
     形意拳是以意行事,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化拙為巧,易僵為靈,剛柔相濟,陰陽相伴,虛實兼備的運動,它十分重視對內氣、內勁的培養與鍛煉,禁忌使用拙力。因為單求力者,必鷹滯不活,而且一逾壯年則力巨減,所以形意拳要求五靈沉着(五靈在物為戳問、鳳凰、龜、龍、白虎。五靈在人為心、眼、耳、手、足)、氣歸丹田(下)、內氣充足、真勁長存。」  
     況單求力者,雖能舉百斤之物。然難以取勝於武術家四兩之巧;武術家雖能勝舉百斤重物之人,但未必能舉起百斤之物』,這也是僵直呆滯之力與圓活靈巧之勁的不同功用。  
     練習形意拳,必須循序浙進。所謂循序淆進,就是一定要按照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依階而行,煉精化氣、明勁、易骨,為第一步功夫;鍊氣化神、暗勁、易筋,為第二步功夫;化神還虛、化勁、易髓,為第三步功夫。每一步功夫,必須分清要求、練法,目的,要一步一步地依次刻苦練習,既不可專求其一,也不可越階而行。若專求其明勁(雖然明勁是運用時必不可少的勁),則太剛易折,而且年長日久;只練明勁而不另換勁,不但無益,而且會把筋骨練僵,更容易使筋骨受損。因為明勁主剛,發力甚猛,日積月累就會積勞成疾,反受其害;若專求柔勁,又過柔不堅,不但長功緩慢,而且也容易形成軟拳。所以,練習形意拳)必須是循序漸進,在練好第一步功夫之後,再練第二步功夫;繼而進入第三步功夫。古拳經雲)『三年一小成,十年乃大成』,就是說每層功夫,少則也需苦練三年,方能體會和領悟其中之奧妙。  
      當第一步功夫練至功深圓滿,勁已入骨之後,則應轉換為第二步不同勁節(暗勁)的練法,不可固執專求其剛。』當第二步功夫練至功深圓滿、筋已入槽之後,就需要轉入第三步(化勁)功夫,以入其化境。  
      初學形意拳,不可貪多求快,急於求成。一招一勢,一起一落,一開一合,一轉一換,都必須循規蹈矩,順乎自然。不可自以為是,不聽師訓。若一味地單求其力,必然會造成僵滯不活;若專求其重,則必形成沉而不靈;若是專求其輕浮,又必神意渙散,積成象牆頭的蘆葦一頭重足輕根底淺,似萍草無根之弊。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就是說不可專求其一,一定要有剛有柔,有陰有陽;有內有外,有開有合。因此,在練習形意拳時,必須首先求得張而不疏、放而不肆;其次求得斂而不拘、約而不迫;最後求得含而不露、含而不僵,身靈而不偏於飄浮,沉靜而不偏於遲鈍,方才符合形意內家拳的要求。  
      因此,學者必須持之以恆勤練習,細心體會悟其奧,久而之方能達到內外相合、陰陽相配、動靜相依、虛實兼備、起落自如、剛柔相濟之目的,才能由嚴守循規一相合於規——自然合規,最後進入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藏真意的高級藝術境界。      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會產生出正確的行動。尤其是武術一門更是如此。由於過去的『文長武短』等謬論,給學武者的求知進取設置了堵堵高牆,一些老前輩也多因學之不易而不輕傳於人,對學者是只教拳而不授藝,對理論(包括拳理、道理、醫理等)部分更是守口如瓶,非得意弟子絕不肯傳,致使許多學者欲求知而不能得,對所習之拳術心中無數。老前輩常講:『理不通,藝不精,拳理、道理、醫理等弄不通,心中就無法做到有數,心中無數就難以產生正確的意念,沒有正確的意念指揮,身體就會產生盲動,以致於伸掌出拳、高低位置、長短尺寸、手型角度等等,都會產生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等不正確的外形表現。似此,如果學者只學拳不求術,只重力不重意,只貪多、快不求精確,只求練拳不明拳理,不知用法,不懂勁節,不明內意、內氣、經絡、血脈,不知進序,就很難談到精益求精,而且很容易出現許多毛病,往往是得益不深而受害非淺。因此,學者只有明白了拳理、道理、醫理,才能事半功倍、長功翅速,且足以壯其體而精其用。  
      古拳譜表明,初期的形意拳健身、技擊二者並重,拳法內容比較簡單。基本拳法為前六勢、後六勢,前者勁剛,後者勁柔。動作強調六合、五行和剛柔變化。基本要領概括為:龍身、熊膀、雞腿、鷹爪、虎抱頭、雷聲。  
      自清乾隆年間開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廣泛傳播。河南洛陽人馬學禮,山西祁縣人戴龍邦以及戴的學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形意拳術,並且培養了很多學生。近百年來,形意拳有了更大大的發展,流傳到全國各主要城市,湧現出不少優秀的形意拳家。  
      在實踐中形意拳不斷充實,拳法內容越來越豐富,並且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其中,山西地區練法,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地區練法,拳勢勇猛、氣勢雄厚;河北一帶法,拳勢舒展,穩健紮實。  
      各地區流傳的形意拳內容有所不同。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頻繁,內容較為接近。基本拳法都以三體式、五行拳、十三形拳為主(山西有些地區站樁不用三體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為十形。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五行相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有連環刀、三合刀、連環槍、連環棍、三才刀、三才劍、行步六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大槍、鳳翅鏜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為十大形。單練套路有四拳八式、龍虎鬥、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對練等。  
       近代很多形意拳家在理論上、技術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河北的郭雲深、李存義、張兆東,山西的車毅齋、宋世榮,河南的買壯圖、寶顯廷等人者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代表人物。  
       1911年形意拳家李存義在天津創辦了中華武士會,不僅培養了一大批武術師資,而且在團結武術界人士上作出了可貴貢獻。1914年武士會教師郝恩光東渡日本,教授留日學生,成為把形意拳介紹到國外的第一人。1918年韓幕俠在北京擊敗了週遊世界未遇敵手的俄國大力士康泰爾,為中國人揚眉吐氣。這些壯舉大大提高了形意拳的影響。其他如孫祿堂、尚雲祥等人也都是京、津一帶有名望的形意拳家。為形意拳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孫祿堂先生還創立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理論。編寫了<<拳意述真>>、<<形意拳學>>等著作,影響很大。  
       形意拳不僅流行於國內,而且在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也有一定傳播,不少愛好者建立了專門團體,出版了刊物。形意拳為促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往作出了貢獻。  
形意拳的起源過去說法有三:  
(1)傳說是達摩老祖所創  
(2)說形意拳是岳飛所創  
(3)說形意拳是姬際可所創  
      關於形意拳的名稱,據師傳開始起名曰【意拳】,後又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以後才定名為【形意拳】。形意拳究竟起源於何時,創於何人之手,眾說紛壇,沒有定論。言傳耳聞,均不足以為憑,須有可靠史料記載方可相信  
  (一)傳說是達摩者祖所創  
      達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稱)高僧,他來到中國傳授佛經,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這樣一個僧人,後人怎麼會把他說成是形意拳的創始人呢『其因據析有二:一是因相傳達摩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而化,而後寺內曾出過不少技藝高超的武憎,後人因慕其名而將達摩認做形意拳的始祖;二是因有一詩人為了紀念達摩傳經的精神,作【詠達摩】一詩,詩中寫道:『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練功夫,要從紙上求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問題就出在了『全憑心意練功夫』七個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認達摩為形意拳始祖之說是後人望文義斷的  
誤解。現存的少林拳法,與達摩沒有絲毫關聯,但後人為了紀念達摩,所以也有用達摩名字命名的『達摩劍』。  
  (二)說形意拳是岳飛所創。岳飛,字鵬舉。河南湯陰縣人;生於北宋徽宗癸未年(公元一一三年),卒於南宋紹興辛酉年(公元一一四一年),終年三十八歲。系宋朝的一員名將。  
      在一本秩名的古拳譜序中寫道:』當武穆童子時,受業於名師,精通槍法,脫槍當拳,自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曰藝(意)拳,神妙莫測,蓋古來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數代,鮮有其技,獨我姐公,名際可,字隆豐者(黃新民的【姬際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證為『龍峯"。生於明末清初(據黃新民考證姬際可生於明朝的萬曆年問,卒於清朝的康熙年間),為蒲東諸塢人(即今山西省永濟縣),訪名師於終南山,遇異人,得岳武穆王拳譜,揣練數載,盡悟其奧妙,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一、秋蒲(今安徽省),無人不詡具男,無生學武十有二牛,孜勇文色喊)·…··』。這一段拳譜的序言是寫在清朝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荷丹,由戴龍邦先生序於河南洛陽馬學禮先生書屋。從上述序言中及師傳口授中都說到形意拳是岳飛所創的一另一說形意拳不是岳飛所創。一九人二年黃新民同志為考證形意拳的起源,專程由安徽來山西永濟縣尊村做了一番調查,在他寫的【形意拳起源考】一書中析/①從史籍來看,沒有岳飛編拳的記載。  
     岳飛生於公元一一0三年。死於一一四一年,只活了三十八歲,他除了在宣和四年前,過了一段比較安靜的生活外,從軍後的十九年是緊張的戎馬生涯,在奪取勝利的關鍵時刻,接到了十二道金牌,從此剝奪了他的一切。從時間上來說,岳飛沒有多少精力來完成此項工作,因為編拳並非易事、編拳要注意由簡到繁的順序,要考慮它的力學原則和技擊手法,要合理安排難度和密度,要講究藝術造型的優美,編好後還要經過實踐的考驗,怎麼會在短時間內解決呢!  
     從岳飛終年到明朝災亡的一六四四年,已有五百年時間,假如岳飛編過【形意拳譜】,目的自然是練兵,那麼官方頒佈、下令練習,學者會有成千上萬人,怎麼會中斷五百年後,只剩下本本留給後來隱居在終南山的『異人』呢?如果說岳飛確實教他的部下練習,並且風靡一時,只是後來中斷了,這證明岳飛編的拳很不成功,因為任何優秀拳法,總是由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的,越實踐越提高,越顯示它強盛的生命力,特別在那個非常需要武術的時代。……『由此可以看出,形意拳創於岳飛的說法是假託的。……形意拳假託岳飛所創··…·對本拳種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這便是形意拳假託為岳飛所創的緣由,』從黃新民分析的以上三條原因來看,很明顯,他對形意拳是岳飛創造的說法持否定態度。無論說形意拳是不是岳飛所創,目前來看,證據都不足:前者我不到可靠的史料佐證,後者是出於個人的推理和判斷,』因此形意拳的起源,仍是一個尚待進一步考證的問題。』  
   (三)說形意拳是姬際可所創(在黃新民的【姬際可生平初探】中說:『尊村原名宗村,後改為北評義村,又改為尊村(有誤寫為均村)。該村西距黃河二裏(今又東遷七裏),西南距蒲州三十五裏,東南距中條山五十裏。蒲州=帶,相傳是虞舜故屠(『舜都蒲扳』即今之永濟),地勢險要,自古為軍事重地。尊村現有村民229戶,1167人,其中姬姓144戶,佔總戶數的百分之六十三,姬姓系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遷居後,姬從禮為一世祖,文坤為二世祖,姬聰為三世祖,姬廉為四世祖,姬燙為五世祖,景彎為六世祖,中庸為七世祖,姬訓為八世祖。姬訓字學古,生二子,長子名際時,次子名際可,際可少年時,家中有土地二百餘畝,羊二百餘只。際可妻謝氏,生六子,次第名為:甲傑、甲婿、甲偉、甲傣、甲僑、甲侃。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譜】卷二對際可的記寂有。技勇絕倫,含年破流寇於村西,手殲渠魁,人號神槍。訓次子,字龍峯,傳藝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怦語。……從學者甚多,後人得其真傳者以河南馬學禮、山西戴龍邦為最。『又寫道:『際可居少杯十軍,……便離虧歸裏,教授子孫。因此後人稱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為』際可拳,』。從以上黃新民同志的考證記述來看,可以說明兩個問題:  
  1.姬際可確是一位歷史上精拳善槍、技勇絕倫的武林高手。  
  
  2.『際可拳』即後來的『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  
  
       所以,對於形意拳起源於姬際可的說法是有據可考的。至於姬際可先生的繼承人是誰,因歷史悠久,也是傳說紛壇。有的說姬際可下傳鄭師,有的說是傳李棒,也有的說是傳給了曹繼武。對於曹繼武師事於姬際可的說法,我認為是可靠的。據目前在山西民間所流傳的小乙意六合拳序】(手抄本)中記載:『獨我姬公,名際可,字隆鳳,……訪名師於終南山,得岳武穆拳譜,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從戴龍邦在『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荷月,書於洛陽馬公(指馬學禮一作者注)書屋』的這段記載來看,曹繼武無疑是姬際可先生的繼承人了。曹繼武先生系安徽人氏,據拳譜記載,曹曾於『清朝康熙癸酉年間(即公元一六九三年)武試科舉中,聯捷三元,後供職於陝西靖遠總鎮大都督)。繼武先生致仕歸裏,戴龍邦游玉池州(今安徽貴池),得遇曹繼武先生,並學成此拳。對於戴龍邦確係曹繼武的學生這個問題,在戴龍邦所寫的序言中寫於乾隆十五年馬公書屋之序),也曾寫道:『余學之十易寒暑,先生(指曹繼武先生一作者)甚喜曰!子勇成矣。命余歸晉,至洛陽,遇學札馬公。……』。從這一段序言中看,我們可以認定戴龍邦確是曹繼武之門徒;又據古拳譜在師承系統表中所記,馬學禮同戴龍邦都是曹繼武的學生;從時間上算馬學禮從師還在戴龍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還記載了馬學禮先生在河南曾傳過馬三元、張志誠等人。張志誠先生又傳李政礦李政先生傳張聚。張聚先生又傳買壯圖。買壯圖先生再傳安大慶、丁兆祥、李海森、袁風義、尚學禮等人。安大慶先生又傳寶顯廷等人,遂成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傳人,絕不僅僅是上述幾人,只因北派之眾老先輩,對河南一派之流傳缺乏詳細的記載,作者本人又未做過專門的考察,所以很難詳盡完善。在挖掘整理過程中,尚待河南馬派形意拳之後人加以補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體系;為後人所考。『戴龍邦先生歸晉後,傳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李飛羽、郭維漢等人。李洛能先生,諱飛羽,字能然,世稱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後經商至山西大谷縣,拜在戴龍邦先生門下學習形意拳。刻苦鑽研;勤奮努力,功力深厚,為當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傳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師高手』,多出其門下。據商長鎖先生口傳,李洛能先生不但對形意拳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對形意拳的創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在劈拳的練法上、就是從李洛能開始,才改成了以掌為拳的練法(如河北和太原市區(部分)的練法〕。又如對於形意內功法中的『三層功夫』(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化神還虛)的理論和練法,也是在李洛能先生之後才有的(在乾隆十五年所傳抄的遺著【心意六合拳】譜中,還未見到有此理論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傳抄拳譜中,才出現了三層功夫的理論)。  
       以上所說雖是老師的口傳,但從作者手中現存的資料來看,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這遠不能作為依據來下定論,還有待於今後挖掘、發現更多、更可靠的文物、史料,以澄清形意拳的沿革,李洛能回籍後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頗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一、車永宏,字毅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稱『車二師傅』。生於一八三三年,卒於一九)囚年,終年八十一歲。祖籍系山西省太谷縣桃園堡村人,後移居於太谷縣賈家堡。車永宏先生,技藝超群,功力深厚,而且為人寬厚)平易近人。他的弟子有:李復貞、呂學隆、王風翱、孟興德、樊永慶、李發春、郭玉山、布學寬、劉儉等多人。其中技藝高超者要數李復貞。李先生小名長友,所以世人多稱其『長友師傅』與車永宏先生同俚』(賈家堡),朝夕相處數十年,勤學苦練,盡得車先生之真傳,為一代形意之名家。『二、宋世榮,字約齋,系北京人。生於一八四九年,卒於:九二七年)終年七十九歲。宋先生少年時遷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鐘錶為業,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在形意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據說宋先生教徒十分嚴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個個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鐵鱗(為晚一輩之大宋、二宋)、任爾淇、賈瘟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三、宋世德(為二宋。宋世榮與宋世德,人稱老一輩的大宋、二宋),也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後來出家為僧,故詳情鮮為人知。四、劉奇蘭、郭雲深、劉曉蘭、李鏡齋、劉元亨、張樹德、白西園、賀永恆、李廣亨、李太和、劉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他們遍及各省,影響很大,又各傳弟子多人。如劉奇蘭先生傳李存義、張占魁、王福元、劉文華、劉德寬、周明泰、耿成信、田靜傑、劉風春等人;郭雲深先生傳李魁元、許占鰲、錢硯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劉文華(劉奇蘭之次子,字殿踝,世稱劉二先生)與李太和(李洛能先生之子)及劉奇蘭之高足王福元,李存義之子李文華(字彬堂),張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來於河北和山西一帶,並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  
        劉文華、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後在山西省原『太原國民師範』擔任過武術教師。山西自來是形意拳的傳統基地,也是形意名家高手、人才苔葷的地方。當年在太原一些學校中,差不多都有武術這一科目,所以學習形意拳的人最多。形意拳經歷代繁衍流傳於河南一帶的,為南一大支派;流傳於河北、山西一帶的,為北一大支派。這是過去老一輩對形怠源流分門別派的慣稱,形意拳經過三百多年來的相傳和演變,又經過成千上萬人的實踐和不斷的總結。提高,不但有了很大的變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練法,就已經形成了三派支系:一是以穆修易、董秀生二位先生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區的形意拳練法(與河北一支派的練法基本相同);一是以大谷車毅齋先生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練法r一是以祁縣戴氏為代表的祁縣形意拳練法。  
      這三派練法。雖然在形意拳的基本理論上是同出一源、趨於一致偽,然而在練法上卻各有所異。如穆、董二先生的劈拳是以掌「為拳,是使用掌的練法:車毅齋先生的劈拳則是以拳為拳,是使用拳的練法;祁縣戴氏的劈拳乃是講究端盤掇碟,、手的起落足的換步又別具一格,拳經過三百多年來眾多先人的實踐、變革和傳授漸形成了今天的多派支系。所以在練法上多存差異,也是不奇怪的。這就是發展中的變化。在變革中的發展,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過去三百多年來的變化,是由於歷代前輩在練習、找勁、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各得其徑、各索其妙,並加以不斷總結和完善的經驗結晶,因此才能夠經得起長期的實踐考驗而保留至今,各派的練法雖然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獨到之處、、應該各揚其長。各避其短,互取別人之長,各補自己之短,使今後形意拳的發展和演變愈來愈完善。』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