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考古網 8月19日,由遼寧省文物局主辦,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遼河尋根文明溯源――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在瀋陽隆重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大學等十餘家科研院校的70多位專家圍繞遼河文明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國家文物局及遼寧省文化廳有關負責同志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此次會議是爲了配合國家文物局今年5・18國家博物館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主場展覽『遼河尋根文明溯源――遼河文明起源展』而舉行的。會議議題是討論遼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在整個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是一次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關係密切的專題學術會議,會議的目的是將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繼續深化,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並對遼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開幕式現場
張星德以查海遺址陶器分期爲標尺,對興隆窪文化陶器分期及不同期別陶器特徵及遺址的分布狀況對該文化的興盛及對其後遼河流域文化的發展提出一些看法。曹建恩介紹了赤峰魏家窩鋪遺址的最新發掘情況,這是內蒙古境內目前發現的規模較大、保存最完整、發掘面積最大的紅山文化時期的聚落址,對於紅山文化時期的聚落情況分析有著極爲重要的意義。王來柱對凌源田家溝紅山文化墓地群的最新發掘情況做了介紹,這是臨近牛河梁地區的一處規格次於牛河梁墓葬群的紅山文化墓地,在墓葬習俗及文化屬性上體現出與牛河梁遺址的一致性,其中發現的多例男女合葬墓可爲紅山時期的家庭關係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意味著當時已經出現了穩定的男女婚姻關係;周曉晶通過牛河梁遺址M21出土的玉器風格與吉林、黑龍江等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器比較,從而考證出紅山文化所包含的一部分北方文化因素;方殿春通過對牛河梁遺址器物器型的綜合分析,論證了紅山文化牛河梁期成立的合理性;呂軍以紅山文化爲重點,探討了遼河文明的特點及其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王嗣洲通過對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出土玉牙璧的比較,得出遼東半島最早出現玉牙璧的結論,凸顯了遼河流域文明對於中原及沿海地區古代文明的影響;王綿厚闡釋了蘇秉琦先生的『古國――方國――帝國』理論對於遼河流域文明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此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考古材料與文獻的對照、考證,提出雄踞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實爲『燕亳』文化,爲夏商時期的北土方國;周陽生、周向永、肖景全、胡健、張翠敏等也對各自地區的新石器乃至青銅時代文化做了整體的介紹。與會代表就每篇發言稿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劉國祥研究員主持會議
王來柱研究員介紹田家溝積石冢考古新發現
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組長郭大順對會議作了最後的學術總結,他認爲:這次會雖然時間較短,規模不大,但有新資料,新觀點,有互動,有評議。學術氣勢較爲活躍,也體現了一定的學術水平。正如開幕式上所講,這次會是中國文明探源工程的組成部分,而且由於20多年前中華文明起源問題在社會引起很大反響,是同當時對遼西新發現的紅山文化有很大關係,所以這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區域研討會在遼寧舉行,還是一次回歸,具有象徵性意義。使我們有機會對過去20多年來對紅山文化以至文明起源研究作個回顧,哪些課題進展了,也不迴避哪些課題還在原地踏步,今後需從哪裡突破?
郭大順先生作會議總結髮言
郭先生對遼河文明的起源談了三點想法:
一是關於文化的連續性與突變。遼西地區遠古文化的發展演變,可以說是既有比較清晰的來龍去脈和延續,又有文化和社會變革的突變。遼西地區逐步跨入古國時代,正是在這一次次的突變中實現的。
二是精神領域發展水平的超前性和主導地位。紅山文化還體現了與自然溝通的連續性文明。文獻所記五帝時代前期有顓頊帝『絕地天通』的宗教革命,牛河梁的發現,是這一時代特點的真實寫照。
三是要充分估計文化交匯在推動文明進程中的作用。文化交流對紅山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對文明起源過程的作用,紅山文化對待不同文化,非模仿,也非替代,而是不斷有所創新,創造出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