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說一個人接近好人,善待左鄰右舍時,會用親仁善鄰這個成語。親仁善鄰出自【左傳・隱公六年】: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其實,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717年5月11日,鄭國攻擊陳國,大獲全勝。而鄭國所以伐陳,則完全是因陳侯的傲慢無理造成的。
原來,在鄭伐陳之前,衛國公子州吁,殺了他的哥哥衛桓公,自己作了國君。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州吁對內殘酷鎮壓敵對勢力,對外則聯繫有關方國,準備進攻與之有隙的鄭國。此時,適逢宋國的宋殤公即位,宋的弟弟公子馮逃亡鄭國。鄭國本想送公子馮回國,不料州吁弒兄奪權後,卻藉口此事,聯合宋、陳、衛、蔡等國,進攻鄭國。雖然這五國兵強馬壯,曾圍鄭都五日,但在鄭國的頑強抵抗下,最後無功而返。州吁也因此被衛人所殺。讓人遺憾的是,為了睦鄰友好,化敵為友,鄭國曾在進攻的前一年,派人赴陳,請求與之講和,重歸於好,但被陳桓公拒絕了。大夫五父規勸桓公說:『親近仁義而和鄰國和睦相處,這是立國的重要法寶。國君您應該答應鄭國的請求啊!』然而陳桓公卻說:『宋國、衛國才是真正的禍害,是不能招惹的。而小小的鄭國,又算得了什麼呢?』正是他這種欺軟怕硬、不辨是非、倒行逆施的錯誤行徑,到頭了落了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左傳】作者在評論這件事時,語重心長地說:與人為善是不能丟失的,惡同樣是不能任其滋長的。這就像陳桓公那樣,他助長了惡而又不思悔改,最後導致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