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輝煌燦爛的中華古代文明蘊育了豐富的育人用人智慧。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韓非(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作爲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從獨特的視角就如何選拔人才、使用人才、考核人才等用人問題闡述了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形成了與儒、墨等家有別的法家用人思想。
韓非用人思想的第一個特色是強調德才兼備,但更突出因任授官,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在選官用人方面,儒家重門第,講等級,而韓非則主張打破儒家的門第觀念和等級制度,提出『因任而授官』,『程能而授事』,提倡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韓非認爲,『授官』或『授事』,應與一個人的才能、賢德相適應,強調任用『賢能之士』。所以,他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不羞其卑賤也,以其能爲可以明法,便國利民,從而舉之。』(【韓非子・說疑】)在衡量德與才方面,儒家通常把『德』置於『才』之前,但韓非子似乎更強調一個人的行政才能,把一個人的『能』放在『賢』之前。他說:『故無術以用人,任智,則君欺;任修,則君事亂,此無術之患也。』(【韓非子・八說】)韓非認爲,若單憑才智去提拔人,一旦他用才智爲自己謀利,君主就要被欺騙;而若只以品德去提拔人,萬一這人不機智甚至很愚蠢,政事就一定會被搞得混亂不堪。所以,他提出選拔官員必須兼顧德與才,多用智、修兼備之士。從任能選賢出發,韓非還反對『私門之請』,即反對走後門、拉關係,這與儒家也是不同的。韓非說:『明主者,推功而爵祿,稱能而官事,所舉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賢能之士進,則私門之請止矣。』(【韓非子・人主】)當然,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也不是韓非的獨創,儒家、墨家以及作爲法家先驅的管仲也有類似的觀點。如墨子說:『上舉不避貧賤,不避疏遠……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予以事,斷予之令……以德就列,以官服事,舉公義,辟私怨。』(【墨子・尚賢上】)但韓非與他們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德』與『才』的孰先孰後。在韓非看來,道德本身是無形的,對它的評價更多地來自眾人之口,因而對眾人的『毀譽』一向持不信任的態度,所以,他提醒手中握有用人大權的統治者對『才』要特別重視。主張『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賞』(【韓非子・八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