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152|回覆: 0

【漢服歷史】秦漢服飾大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1-19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秦代鎧甲
c56160cae3fa3c23b47797b87f80f8a6.jpg
       秦代兵士鎧甲展示圖。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漢代皇帝冕服圖
4a79bdea279efad870c44a65578bc3bf.jpg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製)。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製,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漢代官吏袍服
7dfa20e032bb294e3f24f86006b50a4c.jpg
       本圖為漢代觀看百戲的戴冕冠的官員(山東濟南出土加彩陶俑)。漢代百戲中的雜技節目十分豐富,山東濟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個長67厘米,寬47。5厘米的陶盤上,展示了樂舞雜技的熱鬧場面。右側觀看演出的,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員。
c7217ddf15c5f21ef656e149661a0849.jpg
       灰地菱紋袍服圖。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襉,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狀。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着。從出土的壁畫、陶俑、石刻來看,這種服裝只是一種外衣,凡穿這樣的服裝,裡面一般還襯有白色的內衣。文吏穿着這種服裝,頭上必須裹以巾幘,並在幘上加戴進賢冠。按漢代習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筆將所奏之事寫在竹簡上,寫完之後,即將筆桿插入耳邊髮際,以後形成一種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筆,筆尖不蘸墨汁,純粹用作裝飾,史稱『簪白筆』。

漢代長冠
1d3d8d8bdd8494292fdcfb70e1b0675d.jpg
       戴長冠、穿袍服的官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着衣木俑)。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為此冠。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着。本圖為戴長冠,配黑色絳緣領袖的袍服及絳色褲襪。
698c7c120be05bdedd02cfb22f7679cf.jpg
       戴長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着衣木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秦漢服飾
e2ae906359d5e4d8ad06dfacc5eae9d1.jpg
       漢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陝西咸陽出彩繪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bce19ac2c12d295bc616dab54e782828.jpg
       左圖為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陝西咸陽出彩繪陶俑)。右圖為穿曲裾身衣的男子(陝西出土西漢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f0c74dc89c437dc77f3ee815f4fe25f6.jpg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圖(根據陝西咸陽出陶俑復原繪製)。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秦漢婦女服飾實物
b66475cf255f3755a910f34beb343bb3.jpg
       上圖素紗禪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中圖印花敷彩絳紅紗曲裾綿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0公分,兩袖通長236公分。右圖地『萬事如意』錦女服(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3公分,兩袖通長189公分。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從一號墓出土的服飾有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朱羅紗綿袍、繡花絲綿袍、黃地素緣繡花袍、絳絹裙、素絹裙、素絹襪、絲履、絲巾、絹手套等幾十種之多。顏色有茶色、絳紅、灰、朱、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花紋的製作技術有織、繡、繪。紋樣有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幾何紋等。其中最使人感到驚奇的是這種素紗禪衣,整件服裝,薄如蟬翼,輕如煙霧,衣長128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在領邊和袖邊還鑲着5.6厘米寬的夾層絹緣,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還不到一兩,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稀世之品。秦漢婦女服飾實物 上圖素紗禪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中圖印花敷彩絳紅紗曲裾綿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0公分,兩袖通長236公分。右圖地『萬事如意』錦女服(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3公分,兩袖通長189公分。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從一號墓出土的服飾有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朱羅紗綿袍、繡花絲綿袍、黃地素緣繡花袍、絳絹裙、素絹裙、素絹襪、絲履、絲巾、絹手套等幾十種之多。顏色有茶色、絳紅、灰、朱、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花紋的製作技術有織、繡、繪。紋樣有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幾何紋等。其中最使人感到驚奇的是這種素紗禪衣,整件服裝,薄如蟬翼,輕如煙霧,衣長128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在領邊和袖邊還鑲着5.6厘米寬的夾層絹緣,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還不到一兩,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稀世之品。
f9c2911a3472a95866b9e85f12738f0f.jpg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實物中,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本圖為『信期繡』茶黃羅綺綿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2公分,兩袖通長228公分
099beed159a4d8afb113a6f6a8f79e4b.jpg
       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實物中,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從一號墓出土的服飾有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朱羅紗綿袍、繡花絲綿袍、黃地素緣繡花袍、絳絹裙、素絹裙、素絹襪、絲履、絲巾、絹手套等幾十種之多。顏色有茶色、絳紅、灰、朱、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花紋的製作技術有織、繡、繪。紋樣有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幾何紋等。其中最使人感到驚奇的是這種素紗禪衣,整件服裝,薄如蟬翼,輕如煙霧,衣長128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在領邊和袖邊還鑲着5.6厘米寬的夾層絹緣,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還不到一兩,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稀世之品。本圖為『信期繡』絹手套(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及菱紋『陽』字錦襪(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實物)。

秦漢婦女的曲裾深衣
f8cd8761b2024a935f340eada1efbaab.jpg
       曲裾深衣圖(根據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飾復原繪製)及穿曲裾深衣的婦女(江蘇徐州銅山漢墓出土陶俑)。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37f4a6696d10a10ca99b5bf86970b155.jpg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本圖為穿三重深衣的婦女(陝西西安紅慶村出土加彩陶俑)。
e40d3b5a96b1fbbc56ed8b3bf6106ca3.jpg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本圖為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婦女(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鍍金長信宮燈銅人)。長信宮為劉勝母竇太后所住,此燈有『陽信家』銘文六處,因為陽信侯家所有,後歸長信宮。宮女頭髮中分,垂腦後作髻,發尖垂梢,半臂襦,內襯領和袖鑲有寬邊的大袖袍。
527ab3011a51b7fc0b7283f9bd08be43.jpg
       漢代婦女的繞襟深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這張帛畫中的婦女在腦後挽髻,鬢間插有首飾,老婦發上還明顯地插有珠玉步搖。每人所穿的服裝,儘管質地、顏色不一,但基本樣式相同,都是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老婦穿的服裝,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在衣服的領、袖及襟邊都釘有相同質料製成的衣邊,與同墓出土的服裝實物基本一致。
5315801dd8166a4d7b1f8b5ba61c295e.jpg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為曲裾深衣,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另外,漢代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本圖為漢代寬袖繞襟深衣圖(參考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復原繪製)。
0cb1d29f4aa4c7d726255b92003356c9.jpg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為曲裾深衣,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本圖為漢代窄袖繞襟深衣圖(參考湖北雲夢大墳頭一號漢墓出土木俑復原繪製)。


漢代舞女服飾
7b631922d2ba061385b308d16ad77886.jpg
       左圖為頭梳盛髻、身穿長袖袍服的舞女(廣州漢墓出土陶俑)。中圖為穿袍服的歌女與舞女(四川成都漢墓出土畫像磚拓片)。右圖為梳分髾髻、穿長袖袍服的舞女(四川彭縣出土東漢畫像磚)。 秦漢時期,我國的舞樂表演藝術在前代基礎上有較大進步,並出現了專職的歌舞藝人,以共封建貴族階層的觀賞。在漢代的壁畫、石刻、磚刻等藝術圖像中常可看到這樣的情況。本圖所列的陶塑舞女,服飾交代得比較清楚,頭梳高大的髮髻,髻上插滿珠翠花飾,為典型的東漢裝束。身穿曳地長袍,衣襟左掩,即史書所稱的『左衽』。最有特點的是袖端接出一段,各裝一隻窄而細長的假袖,以增加舞姿的美觀。後世戲曲服裝上的『水袖』,可能是由此而來。

漢代直裾女服
1bead973fc5dc5d0711ead5325029846.jpg
       穿直裾袍服的婦女(漢代加彩陶俑)及漢代直裾女服展示圖。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繫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後,隨着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代婦女的襦裙
892a64b8aaf48c8e246d8e2b47693af0.jpg
       漢代婦女的襦裙圖(參考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及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實物復原繪製)。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並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可惜由於年代久遠,這套服飾在出土時已經粉化。本圖展示的襦裙樣式,即根據該墓發掘時的形象記錄復原繪製而成。採用的紋樣,主要依據新疆民豐出土的『長樂明光錦』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豹首紋錦等。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清代,前後二千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着最初的樣式。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9dcefddeeec363d8af08a731cc42ad5a.jpg
       左1圖為穿襦裙的侍者(內蒙古包頭孟家梁漢墓出土的陶俑)。左2圖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鄲彭家寨出土的彩繪陶俑)。左3圖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圖為頭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慶出土漢代陶俑)。左5圖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雜技藝人(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拓片)。右圖為穿袍服的侍者(陝西西安出土陶俑)。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腳穿靴鞋,還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這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秦代將士髮式
f04cea0004c1650239b0329b3d39631b.jpg
       秦漢鎧甲 秦代是我國歷史上至今資料最全面、最準確、最詳細的朝代,這有歸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從目前在陝西臨潼一、二、三號坑內發掘出土的陶俑來看,這些兵馬俑的雕塑手法極為寫實,不僅人物神態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秦代軍官戴冠,士兵不戴冠。秦代兵俑的頭飾大致分四類。一類文吏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俑、軍吏俑所戴,似用皮革製成,照於髮髻用帶繫於頜下;另一種為將軍頭上所戴幘上插有一種鳥的羽毛,也稱幘。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這種冠在傭群中數量很少,形象與漢代的武冠很接近。只是體積較小。第三種從形象上看,應該稱為帽。第四類是髻,髻的梳法很多。本圖為秦代將士的髮式及冠式(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

秦代將官鎧甲
acfb206ec52ede9ccfc1edbb446f1c47.jpg
       秦代將官鎧甲。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代將士鎧甲
93791f4bbf30c3f26236d0eab36014ee.jpg
       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鎧甲按形制分為四形,其四形為護胸腹形、鎧甲形、騎兵步兵甲、馭手專用甲等四類。本圖為胸腹形,這種鎧甲形制比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圍有一道寬邊。肩部和背部都無甲片,背後用交叉斜帶與身前甲衣繫結相連。帶面上還殘留有彩色的圖案花紋,似乎是一種低級官員的裝束。

秦漢男女服飾
2d4780ec317df4b0bcc57ea0e4b431f5.jpg
       左圖穿窄袖袍服的秦代婦女(陝西臨潼近郊出土陶俑)。右圖穿窄袖袍服的秦代男子(陝西臨潼出土陶俑)。從這兩件陶俑的服飾來看,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鈎;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秦代兵士
dde564001c5033bb0de347d36effce70.jpg
       穿鎧甲的秦代兵士(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漢代將官鎧甲

c099b2d7465eb8b52eef2f1502f7efd2.jpg


1453df79f4702b607190cf917d22e117.jpg

此圖為漢代將官鎧甲展示圖。

漢代兵士鎧甲展示
ace34e62ee58e40c7f739616f8f2285f.jpg
       這種鎧甲,僅在胸背部分綴以甲片。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帶系連,另在腋下也有帶子相連。採用的甲片均呈長方型,前後各三排,最高一排用六片,下面兩排各八片。這種甲片的實物,近年在內蒙古地區曾有出土。通過實物,可知這種鎧甲的編組材料,主要是用麻繩和皮條,由於這類鎧甲比較輕便,下長僅至腰部,所以多用於騎士。咸陽楊家灣出土的騎兵俑中,幾乎都穿這種鎧甲。

秦代將軍服飾
27fac3c7f9821fb80b382a1d8c6083c7.jpg
       秦代將軍服飾復原圖。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代騎兵步兵服飾
2c3a4b2971e6fb9f5bf70557a7900e55.jpg
       秦代是我國歷史上至今資料最全面、最準確、最詳細的朝代,這有歸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從目前在陝西臨潼一、二、三號坑內發掘出土的陶俑來看,這些兵馬俑的雕塑手法極為寫實,不僅人物神態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本土即為秦代的騎兵、步兵服飾復原圖。

西漢將帥服飾
6044569a2f78c0dd61f7954fc4999927.jpg
本土即為西漢將帥軍戎服飾復原圖。

西漢騎士服飾
7288cc23b8f1a8da911741e2f0d33981.jpg
       西漢時期,鐵製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本圖即為西漢騎士軍戎服飾復原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