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第九部分
2007-06-08 08:23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所以古文大家都不願看,尤其現在年輕人,不會看懂,而且會覺得討厭。這裏說,既然有了萬物,像屯字形象一樣,草根露頭,露了頭就一定開始發蒙了,所以屯卦以後,承受在下面的是蒙卦。蒙是什麼?『蒙者蒙也』,以現代白話文的觀點來看,這不是等於沒有解釋?但是中國古代人讀書是先研究字,古禮讀書要先讀小學,那時的小學不是現代的小學,古代的小學就包括了先認識字的意思,每一個字為什麼這樣寫,中國字和外國字不同,不是字母拼音來的,是意義來的,這裏上面的蒙字是卦名,下面的蒙字是解釋,是說萬物剛剛發芽,亦即說萬物還在幼稚的階段,所以又說『物之稚也。』種子種下去,剛發芽,為發蒙,還在幼稚的階段。
『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人類社會的發展,當萬物在幼稚的階段,必須要養育,我們研究中國歷史,天地開闢,大禹以前還是洪水階段,農業社會還不能奠定,等大禹建設了水利,天下分成九州,這個時候到了養的階段。『物稚不可不養也』。是社會的進化,講究養育,所以蒙卦下面就是需卦。在人類社會的養育,什麼最需要?先要吃飽,萬物也一樣,螞蟻也一樣,狗也一樣,都需要吃飽,這中間的發揮就很大了,社會人類的發展,只要有了生命,就要生活,生活的第一個條件先要吃飽,『需者飲食之道也』。這就是需卦。
『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社會發展到這裏問題來了,人為了生存,需要生活,生活第一件要飲食,我要吃,你要吃,他也要吃,今天吃了,又怕明天挨餓,希望你少吃一點,我帶回去準備明天吃,於是自私的心出來了,鬥爭發生了,所以需卦下面接着是訟卦。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訟卦下面就是師卦。師卦在【易經】本身代表大眾,現代的名詞,在黨政為群眾,在軍事為部隊。人類社會發展到有了自私心理,需要佔有以後,就有鬥爭,有了鬥爭,自然聯合成一個陣線,立場不同的兩樣觀點就對立,立場相同的就聯合為一群,群眾運動來了,所以下面是師卦,而師不是老師之師,古代所謂出師,是出兵打仗,即是群眾。
比泰之間的繁榮景象
『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群眾起來以後,必定有親附性、比較性。『比』就是排隊,與自己相同,跟着走,中國古字寫『比』,就是一人在前走,一人在後跟着就是比。如果兩人走相反的方向,就是北,即是背,相背。有群眾就必有所比,意見有所不同,利害亦不同;如意見相同,利害相同,就聯合在一起,『比者比也。』比卦就是人聯合在一起,派系就來了,意見就來了。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孔子認為比卦的意見紛歧沒有錯,有比有群眾,大家同心同德在一起,必有畜,有積蓄,亦即是大家謀共同的利益,雖然是私心,大的私心就是公,就有所畜,有儲蓄準備。如現在的保險制度,是社會安全的最好制度,而這個制度的最初起源,是海盜搶劫以後,就存起一部分財物來,準備作被打死的夥伴遺屬的生活費。後來慢慢發展成為現在的保險制度。一些東西,有時是壞的卻生起來了好的結果,有時好的也會生起來壞的結果,這就看思想問題、文化問題了,比以後的小畜卦,也是這樣。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小畜卦下面是履卦,履作名詞是鞋子,作動詞是走路,是行。孔子這裏說一個社會到達了物蓄,富庶了,現在說是進步的社會,物質文明富庶以後要有禮,必須有秩序,沒有秩序就不行。如法律、教育、軍事、文化這些都起來了,由此也看到管子的思想:『倉凜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原理。物質文明進步以後,有了經濟作用,就有私心,這個時候必須產生文化,要有法律。『故受之以履』,要有應該走的道路,所以就法律哲學來說,法律絕對是對的嗎?不一定。因時間空間的不同,法律的道理是相對的;在這一時間空間是最好的真理,拿到另外一個時代或社會,則會變成很壞的事情。那麼何以大家都承認法律是對的?這就是法律的哲學問題了,也就是這裏所說的『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在每一情形下,要有一條路讓大家好走,有一個秩序好遵守實行。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履卦下面見泰卦,這是社會的發展,政治的發展,一項政治制度,大家都走得很舒服的一條路,王道坦坦,就履而泰,天下太平,然後平安了,大家都舒服,也所謂自由平等,大家都平等了,所以履卦下面是泰卦,泰也就是通暢了,沒有阻礙了,沒有問題了。
否-人類第二次的文明低潮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可是問題來了,中國有兩句老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兩個好朋友,尤其兩夫妻,很難得一千天裏不吵架,沒有一朵花開到一百天不凋謝的。我們古人看歷史看得多麼通,最好的時候就是壞的開始,所以泰卦下面,就是否卦。我們看中國歷史的漢朝、唐朝,看西方歷史的羅馬時代,鼎盛的時候,就衰敗下去。家庭也是一樣,興旺的時候,兒女媳婦都驕貴起來了,太驕貴就是泰到極點,否就來了,否到極點泰來了。不但人是如此,歷史也是一樣,社會發展也是一樣,看通了人生,如此而已。餓了吃,吃了脹,脹完了大便,通了又餓,又吃,就這麼一回事,一切都是循環。
同人大有-人類文明的更上層樓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否,壞到極點就要好了。倒霉到極點的時代,像我們現在遭遇到的就是否卦,可是人不會永遠倒媚。『物不可以終否』,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故受之以同人』,否卦下面是同人卦,人遇到倒媚的時候,就要交朋友,交志同道合的人,重新來創業,這是大同思想,自由平等的原則。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找志同道合的人,要『與人同者』替我想,也替你想,沒有自私佔有,欲自私只有公眾的大自私,為團體而自私,為國家而自私,為天下而自私,這就是『與人同者』。能夠有這樣的胸襟,就『物必歸焉』,天下萬物都向同人集中了。所以同人卦下面就是大有卦,就是說公正廉明的人,就有很多朋友,很多部下擁護,所以同人的綜卦,就是大有,所有好的都集中在一起。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大有卦下面,接着是謙卦,這就告訴我們人生哲學,也是歷史哲學,人到了最高點的時候,不要自滿,再加便會溢出來,所以大有卦下受之以謙卦。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一個人富貴功名地位到了極點,又能謙虛,就舒服,自然優豫,所以謙卦的下面,就是豫卦。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豫卦的反面(綜卦)是隨卦,這又是人生哲學,歷史也是這樣,西方羅馬鼎盛時代,天天歌舞昇平是豫,接下來是衰敗,人應居安思危的道理,就從這裏來,舒服的結果有隨跟着來,因為內部要發生問題了。隨是追隨,意思是有反面的東西跟着要來,也是隨便的意思,自己沒有中心,隨別人如何便如何。優裕的人,往往自己懶散,連腦筋都不願用,所以受之以隨。
由蠱而剝看人性的墮落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有錢,有勢,有地位,樣樣好的人,就是天下第一人,也就有人來跟隨在他的後面,沾點好處,這樣跟隨的人越來越多,這時就要擔心了,就會有事故了。漢高祖打下了天下,大家都吵,張良就告訴漢高祖,天下豪傑追隨你去拼命打天下,是希望天下平定,現在天下統一了,如得來一塊肥肉,還沒有分,大家當然要吵了。漢高祖所以封功臣,便是看透了人生,到了某一地位,應該做的事就做了。不能喜歡別人的恭維或感謝,因為只要自己有一點喜好,就有人投其所好——『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惑,蠱是一種蟲,以前貴州、雲南的一些邊疆族人放蠱,麻醉人,使人的腦子都昏了。蠱也是蟲,很多的蟲,如房屋的白蟻,人身的病菌,蟲多了就有事。
『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但是人不怕事,『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懂了這個道理,有事不可怕,有人也不可怕,只要認清『我所有的就是大家所有的』,這樣就不錯了,所以下面是臨卦,就是擴大。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臨卦下面是觀卦,一個東西大了,如一粒種子種在馬路邊上,有誰去理它?經過幾百年變成神木了,大家都來看了,所以壯大了,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觀卦的後面是噬嗑,所謂噬嗑,就是張嘴咬下來的樣子,就是啃,觀卦以後為什麼是噬嗑卦?因為有可觀之處,就有所遇合。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這裏又講到文化思想,社會發展到這個時候,原始的東西要加工,要加上人文文化,如面前的塑料盤子,是用尿素製成,製造過程一定要經過人文文化的科學處理,不能隨便和些泥漿或麵粉做成,這就是不能苟合,所以一定要有人文文化,受之以賁。『責者飾也』,賁就是裝飾,就是藝術的、文明的。
『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
也。』
文明到了極點,藝術發達,社會平安,等於一個人一樣,家裏富有,藝術字畫堆滿了,亨通了,到了前面沒有路了,所以跟着賁卦下面就是剝卦,物極必反,開始剝落了,剝者就是慢慢掉落,又是一個循環。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剝卦的下面就是復卦,時代也是如此,剝極了就恢復。『物不可以終盡』,不會有絕路的。『剝窮上反下』,上面的路走完了,翻過來,就成為復卦。
由復到離看人生興衰往還
『復則不妥矣,故受之以無妄。』
人受了災難,受了打擊,知道反省,知道復興,就不錯了,所以復卦下面是無妄。
『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沒有錯,新的境界來了,有大的發展了,所以受以大畜卦。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真到了社會的物資夠了,財富平均了,萬物都富足了,然後可以養人,經濟生活可以養了,所以大畜卦下面是頤卦,頤就是很舒泰,所以我們恭維老年人退休在家享福為『頤養天年』,就是這個頤。
『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天地間舒服到極點,就要出毛病,有人說某人作惡多端,卻過得蠻舒服,而我們循規蹈矩,生活卻苦得很,報應在哪裏?但中國人有句話:『天將得厚其福而報之。』也等於基督教講的:『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先使他發狂。』使他得意到極點,快點惡貫滿盈,走到頭了,跌下來,所以養到極點,罪惡、浪費、奢靡到了極點,就會出問題,所以頤養的卦下來,就是大過。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大過不行,宇宙、人生、歷史、社會都是一節一節,所謂運氣,就是階段,和門檻一樣,所以大過卦下是坎卦,有階段就陷下去。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覺得陷下去了,不要怕,在苦難的當中會站起來,所以下面是離卦,離卦的意思,像太陽出來一樣,非常漂亮,新的一個時代又開始了。
上面是上經,六十四卦的卦序,是分兩部分排列的,而上經的卦就是這樣排的: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等三十個卦。這裏是簡單地講,如果加以發揮,卦與卦之間,產生了太多的道理,人類世界的歷史哲學原則,我們早都有了。我們現在多可憐,有那麼豐盛美好的文化寶庫,我們後代對不起老祖宗們,沒有人去發揮,反誤以為自己什麼都沒有。
上經的卦序,是講人類社會與歷史發展的關係,下經講到人生了,下經亦很妙。上經以乾坤兩卦開始,下經開始的兩卦是咸、恆。恆卦是雷風恆,上面是震卦,下面是巽卦一囗。翻過來,綜卦為囗澤山威卦,上經起於乾坤,為什麼下經起於咸恆?威等於說平等,大家需要一齊,恆是經常的,但在上經裏沒有提乾坤兩卦的卦名,只以天地作代表,下經裏也不提咸恆的卦名,而以男女作為代表,現在大家看下經的卦。
孔夫子的婚姻觀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咸卦並沒有提什麼叫『咸』——大家都是這個樣子就是咸。在大學裏上課,有些同學問起,戀愛哲學是什麼?我告訴他們,我愛你就是我愛你,不愛你就不愛你,愛就是自私的,戀愛沒有什麼哲學。但是孔子講得妙,他說有了天地就有萬物,有了萬物就有男女,既不是上帝造的男人,也不是上帝從男人身上拿出一根肋骨來造女人,而是有了萬物,其中就有男人、女人。一部人類史,就是兩個人唱的戲,唱了幾干萬年,有了男女,自然就會結合,就會談戀愛,變為夫婦,並不是偷吃了蘋果才變成夫婦,就是說人類社會,只有四個字『飲食』、『男女』兩件事,一是需要活着的問題,一是兩性需要的問題。【易經】上也點明了這兩件事,上面說了人事歷史發展的關係,下面說有了男女,就自然有夫婦,有了夫婦就自然形成家庭,自然生孩子,生了孩子自然有父子,所以這是五倫的道理,為什麼有五倫。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子——說五倫是吃人的禮教。上述這些是自然現象,社會擴充了,就有人,大家都是人,某人人好一點,選他做領袖,他就是君,我們聽他的,我們就是臣,社會的程序就成了。如果以醫學的觀點來說,假如我在醫學院講,也可以亂吹:『人類歷史是荷爾蒙造成的,由一個精蟲和卵子,又加上些什麼染色體變成的。』這樣也沒有錯。如果以這個觀點看,所有人類都有病態,都該打針,可知人的思想多可怕!思想不純正,亂吹一陣,也可以煽動別人,可是結果卻害了自己,害了別人。譬如弗洛依德說的性心理學,也沒有錯,可是歪理有千條,正理只有一條。現在【易經】這裏告訴我們,人類的五倫,不是勉強形成的,不是法律規定的,這是人性的本來,人性走正理,自然發生的。有男女,自然有夫婦,有夫婦自然有父子,有了許多夫婦、父子,自然形成社會,有了社會組織自然有階段。現在西方文化,男女青年都不願意結婚,彼此都不願負責任,這個現象的問題很大,中國文化要夫婦相敬如賓,就要持久,有恆。
上經是說自開天闢地,有了宇宙的社會發展,現在下經是由個人開始,講到夫婦家庭,父子、君臣的人倫關係,這裏又產生一個哲學問題,天地間的事,沒有永恆存在的,佛學中稱這現象為無常,【易經】叫作變化。
功成,名遂,身退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我們看老子的話『物壯必老,老者必倒』。我們看孔、孟、老、莊思想可知都是從【易經】裏來的,這是自然的法則。天地間的萬物,壯大,茂盛了,定衰老,一衰老了就變化,歷史的階段就過去了,所以這裏告訴我們歷史的哲學:『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適。』這個物當然不是單指物質,而是包括人、物、事。就是一個東西不能永恆存在,所以就慢慢退化,故其下為遁卦。再看老子的思想,『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從【易經】這個地方來的。從這個序卦的道理看,人到老了,就應該退,交給下一代去。總之,【序卦傳】中,【周易】每一個卦的排列程序,都包含了許多道理,中間有很多學問,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去研究。如醫學上的研究,最近外國最流行的,男女更年期是最可怕的,所謂家長本身這時要再教育,夫婦之間的問題,也多半發生在這一時期。外國人研究夫婦感情最好是三年到五年,有的時間更短;以後幾十年,維持家庭夫婦關係的,那是道德在維持,法律在維持,並不像在戀愛期間那種昏天黑地的感情了。而我們【易經】上就講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必定退,必定是這樣。
『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但話又說回來了,老年人退了,交給年輕的一代,就大壯了。
『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
大壯過了為什麼是晉卦?晉卦孔子解釋就是進步的現象,一個東西壯大了,自然會求進步,新的一代起來。
『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這裏又是社會哲學,歷史哲學來了,進步的階段,一定有傷害。社會的發展,一個求進步、求改革的法令,固然有遠大的理想,可是對於舊有的具破壞性,這也是革命的哲學,革命就必有所傷。
『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明夷卦的下面接家人卦,孔子解釋在外面受了傷的一定跑口家,不只是人如此,即使家畜也是如此。又如我們的文化,一百多年來,受西洋文化的刺激,變成現代這樣,可是現在慢慢地連外國人也開始學我們中國文化了,這就是『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所以是家人之卦。
『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古代『睽』的意思就是夫妻反目,意見不合,所以是處家庭的哲學,家道窮的時候,這並不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窮』,而是到了『極點』的意思,『窮盡』的意思。如一個家庭有錢,慢慢奢侈,奢侈到極點,就出毛病,夫婦的感情,國家的政治,都是這樣,一定要乖張。
『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
乖就是乖張,個性的偏激,家庭、社會、政治的問題,都是這樣,過分的乖張,就有困難來了,所以是蹇卦。『蹇』字的意義,就是跛腳,受了傷走不動,寸步難行。
『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自然的法則,一個東西沒有永遠困得住的,不會永遠困難,困久了總要想辦法找出路,所以賽卦下面是解卦,要解除,要緩和困難。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有些性情急躁的人容易出事,而性情緩慢的,則容易把困難拖下來,慢慢用變化來解決,但是太緩了也不行,一定會有損失,急躁的人容易憤事,把事情搞砸了,緩慢的人則容易誤事,等於醫生處方下藥,雖沒有吃壞,可也沒有治好,這就犯了醫學上的過錯,延誤了治療時間,所以解卦下面是損卦。
【易經】告訴我們,萬事都是相對的,沒有一樣是絕對的,沒有哪樣是對,也沒有哪樣是不對的,有時要偏一點才對,有時偏一點又是錯了。
『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損的反面是益,損了這一邊,就益了那一邊,禍福是相倚的。
『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央,央者決也。』
在受益時不要以為得志有福氣,得志就是益,【易經】告訴我們要曉得進退存亡之道,益了以後不曉得退,到極點就崩潰,就斷了,所以益下面是失卦。
『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垢,垢者遇也。』
由【易經】來觀察宇宙事物,來講歷史文化,人生不會有絕路,要用智慧處理這個人事,處理這個宇宙,就是中間斷了,必然會另外有一個新的環境出現,於是遭遇就來了,所以(決右)以後就是女後,女後卦為陰陽相交之卦。
『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一個東西只要有新的來相遇,就會有新的結合,這個『萃』,現代的觀念就是結合,萃字本身就是很多茂盛的草聚在一堆,是一種青春可愛的現象。
『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
一有所聚,慢慢挪移向上升發,社會歷史的發展,亦是一樣。比如十幾年來,許多人本來沒有錢,慢慢合力經營,都變成了大老闆,就是革然後升發。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升卦的反面就是困卦,上升不已就必然遭遇新的困難。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困在上面,到了最高處,自然要下來,就掉到井裏去了。個人也好,家庭也好,所處時代環境也好,如同掉下井裏,上面空空爬不上去,下面入不了地,四面又圍住了,這多可憐,於是革卦這個時候就來了。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想辦法打破時代環境的樊籠,這就是革命。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談革命,常說『鼎革』,那麼鼎革兩卦就值得研究了。上面講到一個東西欲進步,一方面一定要受到損失。所以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很可憐,他的思想現在卻被推崇,如鄰裏保甲制度,都是他當時創製的,可是他當時受那麼大的損失,歷史上也給他這麼大的罪名。到現代我們才號稱他是歷史上的大政治家,就因為他在變革的時候一定傷害到別人,他忘記了社會的舊習慣這個力量,很不容易剷除的。【易經】的原則只能漸變,沒有突變的事,那種看來是突變的現象,也是漸漸來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個新的辦法,認為很有道理,要用來變更舊東西的時候,千萬要根據歷史的經驗,慢慢來。而王安石當時只想自己親眼看到成功,可是歷史上一個好的東西,假使他能夠忘我,並不希望自己看到成功,用漸變的方法就好了。很多人犯了這個毛病,想自己看見成功,便一定會失敗。這裏就說,假如要突變的改,除非全面推翻,改革的最好工具莫如鼎,鼎就是鍋,無論什麼東西放進去,都會被化掉,重新熔化一番,再建立起來,所以鼎革兩卦,連在一起。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
古代中國家族制度,大兒子當家,弟妹視長兄如父,所以當家的莫若長子,所以受之以震。在【易經】的象數中,震卦是長男,代表大兒子,同時震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動,也就是革命會有一個時期的動亂。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
也。』
這裏說明一個處事哲學,政治哲學。領導一個動亂的時候,要曉得時機,把動亂停止下來,所以是艮卦,艮也代表山,好像山一樣靜止下來。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但是天下事不能永久停止下來不進步,【大學】裏的苟日新,日日新,就是要不斷進步,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成就,所以接下來的是漸卦。
『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易經】歸妹卦,是結婚卦,這裏是說,有進步一定有收穫,因此下面是歸妹卦。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有了收穫,家庭興旺起來,擴大了,就是豐卦。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家庭擴大了,人口多了,房子也不夠住了,只好出國去,像我們民族龐大了,所以世界上到處都有華僑。講人生的哲學,過分擴大了就會忘記了本位。
『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外面跑跑,失敗了,也吃不開,只好買張飛機票回來,這是巽卦。
『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這裏『說』音悅,就是【論語】上『不亦說乎』的『說』,回來就高興了。
『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澳,渙者離也。』
高興過度了,又散掉了,得意不能忘形,所以兌卦之後是渙卦,渙是水一樣散開。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渙散之後,不能一直渙散下去,而終歸要節制。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了節制就有中和的作用。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中孚也是有信,有信往往矯枉過正,故受之以小過卦。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既然過頭了,有正有反,有另外一個新的接觸,所以小過卦下面是既濟卦。
永無盡止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最後是未濟卦,永遠湊合不了,這裏產生二個哲學問題。【易經】中,孔子告訴我們一個歷史哲學,看懂了要哈哈一笑,人世間事情是永遠作不了結論的,永遠是未濟。宇宙永遠這樣發展下去,這個地球毀滅了,一個新的地球又會來,永遠停止不了,這是我們偉大的歷史哲學。我們文化寶庫裏有這樣好的歷史哲學,可惜把它丟在倉庫裏給書蟲去吃,這是中國文化可憐的地方。
同時,從這未濟卦上,也產生了我們個人的修養,說人生要作一個交代,那只是一個理論,因為最後是未濟卦,永遠完不了事的,這是一個觀念。
還有一個觀念,是研究六十四卦的方法,用中爻上下交互,最後的結果,除了乾坤兩卦外,不是既濟就是未濟,所以大家卜卦欲知過去、未來,也是這兩卦的作用,吉凶,對或不對,就是既濟或未濟,懂了這些,所以【易經】很好研究,並不深奧得那麼複雜可怕。
不斷的研究與求證
上面孔子研究序卦的這番理由對不對?作歷史哲學看,作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嚴格說來,孔子這篇【序卦傳】,只是解釋卦名而已,譬如他只解釋什麼是需,是需要的需。以現代經濟學觀點而言,人類活着就要飲食,這就是需,有了需要,人就會發生鬥爭,因此需卦下面是訟卦。孔子說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易經】的本身,是從象數來的,如果以象數來看需卦,我們這位聖人所說的理由,還是成了問題。只能說,孔子只是就易理上講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這一方面,講得非常圓滿。至於六十四卦為什麼這樣排列的科學性關係,他在【序卦傳】裏並沒有說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們滿足,不必要因為他是聖人而我們就認為都是對的。
我們【四庫全書】裏,發現古人對【易經】解釋的著作佔有很重的分量,自成一個系統。後世的註解——自秦漢以後直到現在,所有解釋性的著作,有一個共通的概念,認為【周易】這本書中的意見都對。有的解釋不出來的,也要旁徵博引證明它是對的,著作人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如何去符合『都對』的那條理路上,像這樣做學問的態度,是不是正確,值得考慮。
比如說【周易】為什麼乾坤兩卦以後,接下來就是屯卦?也可以說屯卦是乾坤兩卦變來的,水雷屯,坎卦是坤卦中間一爻由陰變陽而來,震卦是乾卦第二三兩爻由陽變陰而來,那麼為什麼是二三兩交變?這裏產生了一個思想了。
推開【易經】我們再看,西方的文化來源是由宗教而哲學。西方的哲學首推希臘,開始研究形而上學——宇宙來源,說宇宙的第一個原始是水做的,當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水。以地質學而言,地球在沒有形成以前,太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像颱風一樣,中國人稱它為氣。這個氣是液體的氣,就叫作水,慢慢在旋轉,不知旋轉了多少億萬年,這股水氣,凝結起來,就變成地球。突出的是高山,陷下的是海洋,海洋中的水是第二重的水,是後天的水,在地球形成以後,包圍了地球的氣所成的。印度人也講地、水、火、風,是水開始,中國人也這樣說的,五行道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也是水做的。那麼【易經】乾坤兩卦,這個乾坤——宇宙怎麼來的?水雷屯來的。可以說宇宙來源的開始,或者說後天的世界開始,是屯卦。看卦辭也是那麼說,因為乾卦外面一動,就變成震,震是一種能量,等於科學、地質學的解釋宇宙最初的動力,動起來以後,就慢慢成為中爻的凝結,就變成地球。這個現象,我們給它一個符號,叫作『水雷屯』。地球形成以後,還沒有萬物、人類和文化,慢慢山水蒙,屯卦一翻過來的現象,地球下面都是水,上面是高山,慢慢草木生長發芽了,人類生長了,人類來源是哪裏則沒有講。這樣一湊,又是『有道理!我們的【易經】偉大!』但這一套是我湊的。要捧自己的祖先就是這樣,把古今中外凡是有理的湊上去就對。好像到百貨公司買一副七巧板,很漂亮,可以湊成各種形象,就像以上所說的。可是我自己對於這樣的解釋,並沒有滿足。這樣講一套,大家聽起來,言之成理,可是我反問自己真的就這樣嗎?還是此心不安,大有問題。究竟它是怎麼來的?還是一個大問題。我在這裏把研究【易經】的經驗告訴大家,所以我不肯講【易經】,如果自己認為自己對【易經】的意見就是真理,那就錯了。文王、孔子都死了,欲向他們當面請教,又沒有辦法。所以研究學問,要用這樣客觀的態度,因此我說六十四卦的【周易】次序,為什麼這樣排列問題,求之於古人,沒有得到解決。
由此看來,幾千年來,我們對於【易經】這本書,無論是哪位【易經】大家,乃至於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都沒有給我們一個圓滿的解答,這是要注意的。
六十四卦有時候矛盾的地方很多,包括孔子的『十翼』在內。比如【彖辭】和【彖辭】,對卦所下的定義,往往是相反的,都要去研究、考據。如認為【彖辭】是一人作的,【彖辭】又是另外一人作的,並不完全是孔子作的,因此有一說,認為【彖辭】是孔子作的,【彖辭】是周公作的。當然,這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事,周公也好,孔子也好,【彖辭】與【彖辭】下的定義,有時是相反的,有時是一致的,這中間都是問題。求真理要會懷疑,當然也不要沒有理由的亂懷疑,抗拒性的懷疑也不對,而是要虛心,懷疑也是虛心的一種態度,不要以崇拜性的觀念認為前人一定是對的,這樣就不科學了。
附錄
2007-06-08 08:21
閻修篆
【易經】是一部十分難讀的書,很多人想讀【易經】而不知從何着手,大家都以為【易經】是一部很神秘很玄妙的書。
歷代賢哲有關【易經】的研究與著述,往往窮畢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屬汗牛充棟洋洋大觀,可惜的是歷代的【周易】名家,都沒有把他們的方法與心得,明白地告訴世人,因之史家多記其事而略其法,尋章摘句,望文探幽者,雖連篇累牘,然亦說多紛歧,使人如墜雲裏霧中,乃士大夫之易,對於一般社會大眾,沒有多大的幫助。
丁卯夏,於老古文化公司,得睹國學大師南懷瑾教授的【易經】講稿,拜讀之下,簡直使我難以想像,我會以讀江湖奇快傳一樣的心情,一口氣將它讀完,使我深深體會到古人『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的情景。
這本書所給我的印象——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
【易經】本來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但這必須要先能入乎其內才可,初學者能像讀武俠小說一樣,那麼傳神、那麼專注、那麼引人入勝,實在是曠古以來僅有的第一部易學著述,這證明了【易經】『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的說法是不錯的,但也唯有真正懂得了【易經】的人,才能深入淺出,引喻舉譬,說得這麼清楚,這樣明白,毫不隱僻含混,勉強湊合。本書引人入勝處,即在透過作者淵博的學識,把握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將人事與自然法則、歷史規則結合為一。南先生以其極為嚴肅的治學態度,輕鬆的口吻,網羅逸聞,探玄尋秘,透露了【易】的消息與秘密。
這是一部人人讀得懂的書
始所周知,【易經】的難識難懂,由於象數的失傳,本來艱澀的詞句,幽晦不明的含義,已經造成了後人學【易】極大的文字障礙,復加以後世治【易】者紛歧不一的說法,使【易】愈以難識難曉了。南先生以其真知灼見,透過時代思潮與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像寫小說一樣,極其平易地幫助我們解開了幽晦艱澀的苦結,使人人易知易曉,為青年學子、社會大眾,牖啟了一條嶄新的學【易】門徑。三聖心法,雖不敢說已由此可窺可見,但確已破解了千古以來學【易】的謎結。
這是一部融義理象數為一的書
世人說【易】,有所謂『義理之學』者,有所謂『象數之學』者。義理之學是偏重人文的,這自晉朝的王弼開始,王弼主張掃彖,所謂『得意而忘彖,得彖而忘言』,宋儒附之,遂使象數之學,隱晦了好幾個世紀。象數之學,偏重心靈玄秘,是探睛索隱,尋求前識的學問,亦即近代所謂的心靈學、神秘學之類,在人們心理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兩種思想,極其涇渭,前者形成士大夫的獨家殿堂,後者流入江湖,往往成為江湖術士混飯吃的工具。不知古人象數之學,本為演繹自然、闡明【易】理而設,如所謂『懸彖着明』,使人們透過了『象』的啟示達到『明』的境地,明白事的悔吝,動的休咎。人們十。何才能見了這個彖而知所趨避?那必須要透過一種特殊的方法與程序,這個方法,各家不同,有管輅虞翻的、有焦贛京房的、有鄰康節的……但他們的基本原理卻是一樣的,也都是彖、理、數的綜合運用而已。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不就是和【易經·系傳】所說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樣的麼?【易經】的一切作為,都是在『明於憂患之故,以前民用』為目的,可知後人執象數而棄義理,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將流入『其蔽也賊』的後果,掃彖而得意,也明顯地違背了【易經】『潔靜精微』的精神。
這是一部與人人有關的書
前面說過,【易經】是為人事而設,這點【易經·系傳】『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已說明了一切,所以儘管【易經】包羅了天地間的一切學問,但這些莫不與人事有關,古人『不學【易】不可為將相』的話,雖然不錯,但將相畢竟是芸芸眾生中的極少數,『百姓日用而不知』,可見【易經】是與社會大眾人人有關的了,也可以說上至將相,下至幾庶,幾天地之間的莫不與【易經】有關。南教授在本書中說明了支為什麼止於六,人生的歷程,也是如此,一個卦的六支,往往就是一個人一生各個階段的指標,也可以說是人生經歷的寒暑表,這中間已包括了亨通的、困阻的、危殆的、復甦的種種事實與啟示。固然【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支,四千九十六卦之,無一不為人事而設,但這多是告訴占者佔得此卦此爻如何如何,本書作者卻明白地指出了不待占而知的全部人生,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階段,所應遵循的法則與規範。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學【易】的捷徑與秘訣
近代科學,關於學習的方法有着很多研究,教育家們希望能透過這種研究,來訓練記憶,幫助學習,對於近代的教學活動,助益很多。但是生活在過去的人,在學習上便沒有這樣方便與幸福了,他們只有一個方法——老師教,學生學。聰明的人在吃足苦頭之後,也往往會悟出許多科學的方法與技巧,來幫助學習,便利記憶,但他們卻又不把這些方法告訴後人,使後來的人照着他們原來的路子去摸索,去碰撞。當他們吃足苦頭後,又悟出了許多新的方法與技巧,也不告訴他們的學生,仍舊讓他們自己去摸、去碰。我們的教育就是在這樣情形下,不知道使後世學子多走了多少冤枉路。邵康節學【易】於李挺之,就有過這種故事。當時邵康節向李挺之學【易】,邵康節請求李挺之給他一點提示,不必明白說出內容即可。李挺之告訴了他『一二三四』幾個數字,邵氏在易學上從此自成一家,在易學上的成就,可謂中世紀末的第一人。
在本書中一開始,南教授即將他個人過去學【易】所吃的苦頭,不厭其詳地告訴大家,他毫不保留地把他因而知之的方法與心得,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如果我們不學習【易經】則已,假如我們打算拿【易經】來玩玩,有關【易經】的一些基本知識,如卦名、卦序、八宮卦變、六十四卦方圓圖等,卻必須詳知熟記。本書中有很多學習【易經】的技巧與要領,使我們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告訴了我們學【易】的千古不傳之秘
【易經】對世人來說,始終是一個謎,多少人被它所吸引、所迷惑,尤其歷史上那些用【易】的大家,對後世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家喻戶曉的諸葛亮、李淳風、劉伯溫等自不待言,後漢的司馬季主、焦京師徒,三國的管輅,晉朝的虞翻、郭璞,宋朝的邵康節等,可以說代有奇人。在歷史的記載中,這些人都有前知的能耐,但他們的方法,卻湮而未傳。後世雖有火珠林、金錢課之法,也有黃金策——明胡宏著——之述,但求之於昔日卜者之如響斯應,則已不多見了。因之象數之學,遂流為江湖人士覓食之術,為士人所不苟同。其實江湖術士覓食者流固多,但亦不乏高世貴人之風者,至其術則類於莊子講僻統的故事,『有以封者,有以氵並氵辟糹光而終其生者』,下面我們舉一則有關漢朝管輅的故事:
石苞是鄞郡掌理農業的官員,問管輅說,你們同鄉有一個人叫翟文耀,會隱身術,是否可信?管輅說,這是陰陽避匿之數,如果知道了這個方法,即山河大地,皆可隱藏,何況一個人在變化之內的七尺之軀,散雲霧可以隱身,灑金水可以滅形,術足數成,這是很容易的事……
但這卻不是很容易的,本書中到處都散發了個中消息,要在有心者去捕捉去尋覓它了。
總之,本書可說是南教授學【易】的心得報告,其中揭發了很多千古不傳的秘密,也有些是他個人獨到的創見與發明,雖不敢說已得三聖之秘鑰,但卻把【易經】與我們人生的關係,更拉近了一步。如同前面說過,【易經】是與人人有關的書,透過本書的問世,我們希望人人都能獲得【易經】的幫助,無論你是政治家,企業界的領導人,抑是初出茅廬被領導的上班族,是『潛龍勿用』的在校學生或『飛龍在天』的功成名就、爬上事業巔峯的大家……本書對你趨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永享成功的果實,都會有着極大的幫助和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