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开赛在即,不少中国球迷已远赴南非亲临赛场。如今,国人出国观球已屡见不鲜,不过,中国官员第一个到国外去看球赛,大概非李鸿章莫属了。 + {# T# [' q( t* E' Q2 w
: @# y$ a( ~. f! t; F
: C3 O& x/ F1 |9 Q 3 q+ J4 Z: z- |5 L
李鸿章
# Z+ O& u, N) g6 i" M9 \% I
$ ~+ H4 I- R5 l5 W" w4 \, I0 _ 清光绪二十二年,亦即1896年,清政府的洋务派李鸿章,作为皇帝的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访问英国,在伦敦被视为上宾款待,优礼有加。李鸿章访英期间,主人邀请他去看一场足球赛。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正是草创阶段,还没有当代足球这样成熟和精彩。李鸿章作为满清政府的特使,自然盛装出席观赛;尽管他在清廷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是搞洋务的,但此公从来不穿夷服,而满清的朝服,是长袍加御赐黄马褂,胸前挂着朝珠和别的零碎,戴的帽子上缀着宝石顶子和鲜艳的翎毛。坐在温布里露天体育场边上,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天朝大臣,看来看去,不得要领,况且,这一身行头,只能配太师椅,要不就在八人大轿里,在露天球场上,便很不舒服,很不自在。
4 @- k7 D/ W3 [) c; y) }& J
& @$ \5 R7 Q/ \& u$ w f8 i! W 这位大清特使,看了半场以后,莫名其妙,又觉得有点匪夷所思,问陪他一起观战、并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国勋爵、子爵们,“那些汉子,把一只球踢来踢去,什么意思?”英国人说:“这是比赛,而且他们不是汉子,他们是绅士,是贵族。”李氏摇摇头说:“这种天气,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回头内热外感,伤风感冒可就不妥了,谬矣哉,谬矣哉!” . m* U; V0 l$ z* D
) y) N' T1 { V- g/ T( ? 主人很窘,面面相觑,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位中国客人。 $ ~7 K( p {/ K/ l) o, r
0 V" F* p' Y) _* ]4 U5 ]9 D 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如果说对李鸿章那套袍子马褂、翎子顶戴的穿着还能忍受的话,对他那种万邦皆臣于我的思维方式和颐指气使的官僚做派,肯定就看不惯了,但洋人利之所趋,还是想办法巴结他。因为那时日不落帝国和沙皇俄国,都想在中国扩大势力范围,李是个用得着的关键人物。英国政府于是想尽办法,在他前往庆贺俄皇加冕以后,特地派船到克里米亚去接他,生怕俄国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才专程把李鸿章请去伦敦一游的。 # `5 k/ {$ g/ U; H. h: c" H/ n
& g5 H* j; x& r2 _# q' D6 S/ V
李鸿章到英伦以后,有许多不知是真还是假的演义流传下来,成为趣谈。据说,英国绅士们在餐桌上的礼仪极多,譬如吃烤鸡用刀叉。老实说,这种相当繁琐的吃法,并不可取,而且,在光滑的盘子上,肢解这只滚来蹭去的淋过油的烤鸡,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李鸿章不听洋人这一套,毫不客气地就用手抓起撕来吃。在座的主人和陪客,都是戴着莎士比亚式褶领的文明人士,面露愕然之色,不知所措。一是出于礼貌,一是出于对贵客的尊敬,大家也就照方抓药,仿效李鸿章先生吃鸡的方式。开了这个先例,从此英国人在餐桌上吃鸡的时候,就得到了解放,可以直接动手而不必使用刀叉了。 3 e) `3 a1 p$ g3 W6 ~
8 H9 G! D6 \" \7 h+ p 还有一件笑谈,也是有关饮食的,据说,这位大臣,在伦敦做客期间,上顿下顿的西餐,吃得很不耐烦了,那时伦敦还没有中国人开的餐馆。于是李鸿章就让他带去的厨子,将用来作西餐的各式原材料,统统烩在一起,给他送上来。当那些陪同他的英国官员,闻到从厨房里飘出来的扑鼻香味,忍不住馋涎欲滴,就向通事打听,这是给李大人做的一道什么菜?回答说,不过是杂碎而已。然后李氏示意,非正式场合,请他们入座无妨,把这些老外,一个个吃得舔嘴吧舌,称赏不已。据说,后来英国的饭店菜单上,就有了名叫“李鸿章杂碎”的一道菜目。
4 g) Q8 D" j m! \7 ]
- m7 H1 O" i2 {1 { 有一年,我到英国,走了几个地方,吃了一些饭店,却从来没在菜单上看到“李鸿章杂碎”,颇掩饰不住内心的失望。或许要到更高级的餐厅,才能点到这道名菜;或许压根儿就是一种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演义。但我通过李鸿章的这些趣闻轶事,不禁想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这种传统的不同,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别,好坏之分;外国的,就一定好,中国的,就一定不好;洋人说的话,就一定高明,中国人说的话,就一定人微言轻,我是不大相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