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W/ M* S0 ?0 G7 t
5 W8 K' v9 D0 j Q+ Q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訛文脫字的圖書。印刷術產生前,書籍大都是寫本。把原稿或別本認真繕寫下來,經過與原文校核無誤,就成爲善本。善本概念最早出現在宋朝時期,是指版刻書籍的精品。善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內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校刊好、裝幀好、時代久、流傳少、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書籍。版刻書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書籍,唐朝以前沒有印刷技術,文字都是用刀或筆刻、寫在竹木簡、縑帛、紙和羊皮上的。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技術已經相當發達,書籍發行量大增。當時的印書分爲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是由朝廷經辦的,質量好。民間書坊刊刻的書籍質量參差不齊,裝幀、脫字、訛字、紙張、字跡等方面都存在種種問題,於是就有了對善本書的講究。 1 j, T1 B+ A- g
: w/ r/ f- G5 s# b
不同版本的書籍收錄的文獻有多有少、校勘精審程度也不相同,於是就有了足本和殘本、精本和普通本之別。同時,書籍的版本出現有早晚、珍稀程度也不相同,也就相應地產生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複本的差別,這使得善本的內涵更加擴展。後代許多學者對善本的概念不斷進行總結歸納,最終形成了現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說。善本的『三性』是指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九條』主要是指:元代及元代以前刊刻或抄寫的圖書,明代刊刻或抄寫的圖書,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或抄本,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政權所刊印的圖書,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或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或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或抄本,在印刷技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明朝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以及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等。善本的時代下限,現在一般確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