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 p3 P6 o* f2 \8 m2 ?
+ }; N* m3 ?9 _% Q 是什麼原因讓國人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鍾?從明清直到如今,『三國』就沒有離開過中國百姓的情懷。生於元末卒於明初的羅貫中,他的【三國演義】卻代表了永恆。作品的博大精深,作家的超人智慧,在【三國演義】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羅貫中華麗登台一鳴驚人,成為章回小說的鼻祖。
T8 ]# M4 E1 q6 V( L
8 q1 J. l' e8 l3 s 【三國演義】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它是否反映了歷史的真實,而是它給帝王將相的故事賦予了『人民性』。也正是當時與『倡優』、『妓藝』為伍流行於勾欄瓦舍的平話,讓【三國演義】這隻王謝堂前燕插上了隱形的翅膀,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 p7 W' c* o( s$ o; J
% `- u: M# S2 Q. d+ M 不管後人是正說、戲說還是『品』、『水煮』、『紅燒』,顯見的主題竟也有十多種之繁,但這些都只是表象,其反映出來的本質只有一個,那就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成為了華夏民族的摯愛。六百多年來,『三國』像一條陰河在人們的視線內時隱時現,如一眼暗泉晝夜不舍地活躍在普羅大眾的意識流中。 ; T4 t) N/ U; |+ N0 z
8 @9 J" ^: x7 ]" j* v" r
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一套精美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它不僅是當時孩子們的『玩伴』更是啟蒙教材。至今我都能按順序背出這套60本連環畫中的一部分書名:桃園結義、董卓進京、捉放曹、虎牢關……有關三國的故事更是早已家喻戶曉,幾百年來尊劉貶曹已然形成百姓的共識,魯迅先生『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讜論,反而顯得另類。其實曹操的『白臉奸雄』民間形象,並不影響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正如敗軍之將不言勇的關羽,也不妨礙他作為英雄在民間的存在一樣,農民拜他,商人拜他,黑社會也拜他。究竟怎樣的歷史才算真實,25史就完全可信嗎?自來是史家有『史加』的刀筆,民間有『民編』的傳說。
8 i0 }# T( w0 ~5 L4 n" i
9 @2 i3 s# u7 C" E3 ~ 一部文學作品能世世代代產生着影響,恐怕世界上咱們是獨一無二的了,活在華語中的『三國』詞彙如此之多令人難以置信。像『說曹操,曹操到』、『走麥城』、『借荊州』、『雞肋』、『身在曹營心在漢』、『賠了夫人又折兵』、『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些婦孺皆知、咸受其益的典故性詞彙,早已不分雅俗地融入國人的思維,參與進我們的生活。
- s, x2 ?- [5 ?: n* _3 v9 K' G# Z( r, B0 ]
正在熱播的新版【三國】,它轟動的原因不是因為比94老版高明了多少,而是民性需要讓自己的摯愛永遠活着。擅長言情劇的金牌高希希,與當年拍過【紅樓夢】的王扶林一樣,並不是全能的導演,但卻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三國』創造。那麼他們執導的作品有什麼不一樣的呢?我認為,曹操還是鮑國安塑造得更貼近人們心中的『這一個』些,儘管陳建斌鉚足了勁欲把『一代奸雄』變成『一代天驕』;諸葛亮也是唐國強表現得更形神皆備些,陸毅顯然不夠老辣;至於『瞽公』關羽、『肥仔』張飛、『村婦』貂蟬……讓人感覺『好意外哦』。但『新三國』呈現的氣派和壯闊的場面,特技和特效的進步,精良和細膩的製作是『老三國』根本無法比的。不差錢的新版少了老版的窮竭,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讓大製作的國劇名副其實。
+ J1 L+ {/ V$ \% ~ B3 G$ w9 Z" i, X1 H) L" {" J, z
如果每隔十多二十年都能來上一部新版『三國』,對於和諧盛世的國人來說是件多麼愜意的事情啊,那麼下一個『三國』又會是怎樣的呢?別管什麼『老不讀三國』,咱就等着瞧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