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4|回覆: 2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十二章

[複製鏈接]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2-22 17: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讀】

12.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者,即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五音者,即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即宮、商、角、征、羽。

五味者,指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

在老子看來,五色者,目之欲也,五音者,耳之欲也,五味者,口之欲也。目為視物,耳為聽音,口為進食,作為最主要,是根本的功能,人跟禽獸並無相異之處。但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了視覺、聽覺、味覺等各種方面的審美本能,但是這種審美本能卻日益發展到了欲望的層次,當初基於本能的被動的感受變成了基於欲望的主動追求。五色、五音,五味往往又跟周禮的等級制度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得其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名利慾的作用下,人的審美欲望往往就和物質欲望相互促進,便得其過於膨脹,必然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奢靡風氣日益滋長。精湛的器物,精美的工藝,精密的工序背後往往意味着驚人的投入,巨大的耗費。當時以手工業作為基礎所帶來的科技進步,並沒有進一步運用到農業上,而主要是用於兵器、禮器、服裝的製造和加工,甚至包括純粹象徵地位和財富的玩賞器。這些就正是老子所說的『奇器』、『利器』。

正所謂『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盜竽非盜也哉!』春秋時期出土的文物往往在工藝上已經達到了高度的文明,其固然是科技、文化的長足進步,但是這種基於欲望無限滋長,無限繁殖所推動的文明,在老子看來無異於捨本逐末,飲鴆止渴。老子把人類的這種自我迷失,稱之為『目盲、耳聾、口爽』雖然在文字上有所誇張,但是也不失之為生動的一喻。

對此老子提出『當其無有』的觀點,認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以器皿為例,不管其製作是如何的精美絕倫,然而其關鍵還是能夠容納物品。在春秋時期,許多工藝品已經不再是滿足日用必需的需要,而純粹是為了滿足審美需求,為了突出地位象徵,為了顯示財富珍寶。這類純粹意義上的工藝器往往並不具備任何實用功能,自然只會助長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只會耗費更多的社會資源。正是這種普遍的現象使得老子認為社會的發展偏離了方向,不是以用為本,而是以利為本。他認為不能為了得到所謂的好處,而不實現真正的用處。所以他主張『朴散則為器』,用不着太多的精雕細琢,文飾浮藻。如果把他的思想放大到治國安邦的層次,就是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他主張:『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老子認為即使有兵器,最好也用不上,有百姓,最好也不殖民,有舟車,最好也不使用,有軍隊,最好也不征戰,有書契,最好也不立盟。

   

    老子的思想固然有偏激的成分和理想有色彩,但是卻包含着其對『道』的深刻認識。一個國家有百姓,有軍備,有舟車,有書契,但是全部都用不上,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侵犯它,它也沒有侵犯任何一個國家。意味着沒一個諸侯敢挑動戰爭,挑戰天子。在老子看來,從軍事的角度而言,這些本身就是為了防止戰爭,維護和平,如果真的用不上了,恰恰就是其發揮了真正的作用。

   有道是『上兵伐謀』,能夠陳而不用,引而不發,從而不戰而勝,以勢服人,不正是無事取天下,無為而無不為麼?反之,窮兵黷武,長夏以革,你攻我伐,東征西討,似乎什麼都用上了,恰恰說明其沒有起到作用。所以老子的『當其無有』的思想是相當深刻的。但是結合具體的事情,首先分清到底什麼是好處,是什麼用處。比方說,對一柄利劍而言,殺人是利,防身是用,防身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如果你能做到一次也沒有用上過,則恰恰說明你從來沒有遇到過人身危害。如果把防身作為利,把殺人當用,以殺人為根本的目的,也就無從理解老子的思想,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當時也存在文明的歧視和衝突、墮落和變異。文明有先進,有落後是必然的。但是由周禮過於泛濫的道德化和過於森嚴的等級化,許多並無好壞之分的文化差異也被納入了『華夷之辯』,『國野之分』。這種人為觀念所產生的優劣意識,往往導致兩種結果,要麼是觀念的衝突,要麼是虛榮的攀比。老子對於這種社會現象也進行了反思。他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認為人們在社會日常生活的語言規範、服裝禮儀等等也要搞成三六九等,無復以加,又存在多大的實際意義呢?孔子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實質上也包含着一定的反思。當然他們反思的角度有所不同,反思的層次也有所區別。

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也可理解為『天下都認定什麼是美好的事物,那是不美好的現象。』所以,【老子】進而認為:『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2-22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12.2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馳騁畋獵:即古人的田獵活動。上古田獵是一項具有軍事意義的生產活動,並與祭祀有關。周朝早已經以農業經濟為主,田獵不再是以糊口果腹為目的的生產手段,周代更是如此。田獵的作用,依文獻所說有下列各項:一是為田除害,保護農作物不受禽獸的糟蹋。二是供給宗廟祭祀。三是為了驅馳車馬,彎弓騎射,興師動眾,進行軍事訓練。最後,田獵所獲山珍野味也用於宴饗賓客及『充君之庖』。周代的制度為四時田獵: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田獵有一定的禮規,不按禮法狩獵是暴殄天物。禮法規定,田獵不捕幼獸,不採鳥卵,不殺有孕之獸,不傷未長成的小獸,不破壞鳥巢。另外,圍獵捕殺要圍而不合,留有餘地,不能一網打盡,斬草除根。這些禮法對於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不可能真正嚴格實行。【詩•齊風•還序】即云:『哀公好田獵,從禽獸而無厭,國人化之,遂成風俗。習于田獵謂之賢,閒於馳逐謂之好焉。』所謂『國人化之,遂成風俗。』正是說明田獵根本的生產意義,也就是『用』已經弱化,其軍事訓練的目的相對突出,更為關鍵的是,田獵活動既能獲得眾多獵物作為美味,也能出售以得利,同時又能一逞殺伐之欲,作為玩樂、遊戲的意義則更加突顯,於是田獵不再是有序的社會活動,早已經成為一種泛濫的風俗。獵狩風氣的愈演愈烈,其血腥的色彩所折射出人性的冷酷、暴虐、貪婪、墮落,所以老子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即是指難以得到的貨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利器』、『奇器』等等奢侈品。那麼老子說『不貴難得之貨』在第一層是指在思想觀念上的淡視。第二層而言,實質上在這裡,老子有抑商思想的苗頭,要求統治者干預市場價格。老子的理由是『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那麼儒家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措施就是禁止交易。如:『有圭璧金璋,不粥於市。命服命車,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犧牲,不粥於市。戎器不粥於市。』當然,儒家的『不粥於市』思想還包括不符合【周禮】中禮器使用原則、製作尺寸、結構樣式的器物。『非禮勿易』這是儒家自身的出發點。因為『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妨即害,令人行妨,就是使人為非作歹。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2-23 22:21 | 顯示全部樓層

12.3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這裡用『腹』指代人最根本的生存需求,用『目』指代人後來所衍生的各種欲望。通俗的講,就是聖人之治是為了吃飽肚子,而不是好看。在老子看來,食首先是為了果腹充飢,而不在於其美味,衣是為了遮體保暖,而不在於其華貴。如果把美味,華貴作為根本的追求,那麼必然使得人類的欲望如同癌細胞一樣惡性滋長,形成惡性循環,無法自拔。

故老子云:『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如果按照『有之為以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所以心者,志者皆為利,即『目』也,所謂腹者、骨者皆為用,即『腹』也。所以聖人『為腹不為目。』老子認為心主智,志主欲,故虛其心而弱其志,以達到無智無欲的程度。

老子對社會的反思是相當深刻的,提倡『當其無有』 ,其本意應該是『少私寡慾』,並非『無私無欲』。但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中奢靡之風,自然而然,【老子】的思想有所偏激,文字上有所誇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這樣的提法往往會被統治者所利用,用來為『愚民』政策張目。實質上後來的統治者,往往對百姓是『既虛其心,也虛其腹,既弱其志,也弱其骨。』往往一方面思想上得不到絲毫自由,另一方面衣食也得不到根本保障。這跟老子的思想就已經相去甚遠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