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b# N/ q3 G, M" m+ @
: ^% U8 M: p: x: V# E0 P
) J# v4 i) I1 K, j' G: X 曹雪芹给《石头记》取了一个新名称,叫做《金陵十二钗》。 3 v5 ~5 ^7 E7 n! r/ C
( K6 n9 I6 d! s" w7 H7 Z5 O$ p+ \
“钗”者何也?
/ i& V- T. V( _8 R. [3 _
$ t9 L1 k4 j# F8 G 自古以来,各种诗词曲赋里都有良例。大致是说美人头上插戴的一种首饰,叫做金钗。这个“钗”字原来是个增加了装饰性的后起字,其本字就是一个“叉”,即此可知这是一种分为两叉的簪子类型,也许不妨就说成是古代的一种“发卡”吧!因此,你看宋词里就说:
6 V- Q% o B- F6 Z
) S( T: m5 r' ]&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9 L& ]8 z6 P; j8 d7 ~6 {
7 w/ X( |5 `! `% l* @
分者是说有情之人被迫离别了,无可奈何之际,把头上的金钗取下来一折两股,各执一份,内中还包含着“万一”的幻想:将来若能会再将两股金钗复合为一……再往上追溯,好像唐明皇与杨贵妃被迫分离时,也是将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更奇的是,这个“钗”,却也在书法上有它的特殊地位,大意是比喻为书法家最美好的笔画,表现的像金钗股被折断了那样的一种棱角分明、力度俱在。然而,钗和簪是可以互用替代的,这在《红楼梦》里就有良证――是在太虚幻境里,十二钗册子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句子,这个金簪就是指宝钗了。 " P" _1 r, `0 j
9 P8 D$ u/ K2 V$ { 但严格说来,我要“挑剔”一下曹雪芹的“毛病”:就是他写的“十二正钗”以“钗”代人为称呼,不是不可以理解,问题是“钗”在古代也叫“笄”。要记住,未成年的闺阁少女是不能称“钗”的。比如说,女子若定为15岁才“留发”,才可以戴上首饰等待出嫁(第二十二回:凤姐听了冷笑道:“……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虽不算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的年分期了……”),这时才能以“钗”字代称,再小年龄的女孩儿绝对不能叫做什么“钗”的。这是一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