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9 j% @) j. j* L; p3 [. c- Z
" K6 p3 i) m: C) b3 p
曹操像 & B) Y( ~8 f, J/ m7 B0 W; M( U0 M" {6 [
1 h! n3 r: f" \, ]9 R. y. q. v
C1 s8 k: h% o X, R6 L% Z" q' _, n ; m1 L& F9 I; V; D( B3 E
近期被熱議的曹操墓
9 I# F* i% M! ?; }8 z, H+ N& S! f( C ; F. A! z3 ~) k6 [: q2 i
; Y( I7 {& _, e: A% F0 Y7 v
曹操墓被發掘的消息一經傳出,引起了各大媒體的極大關注。考古學、歷史學的專家、學者,包括對三國史懷有濃厚興趣者都參與了討論,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人們爲何要對曹操墓的真偽發出種種揣測呢?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歷史上『曹操有七十二疑冢』的傳說。
/ v% `; p2 ~0 I) \- e5 [ 9 J4 w h9 X, Y: ~: V6 y n& t1 l
實際上,據【三國志】等正史的記載,曹操死後的安葬並沒有秘密進行,魏文帝曹丕在【武帝哀策文】中對其父出殯的情景有具體的描寫,從曹操次子曹植的【誄文】中也能看出曹操的喪葬活動是公開的。唐代的【元和郡縣誌】明確記載了曹操墓的準確位置,可見,唐之前對曹操墓在哪裡並無歧義。所謂『疑冢』說起自王安石【將次相州】詩,此後的人們疊加演繹。元人楊渙【山陵雜記】曰:『曹操沒,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大明一統志】載:『曹操疑冢在講武城外,凡七十二處,森然彌望。』可見,所謂『疑冢』只不過是後來的稗官野史或靠不住的民間故事的記載。
# J0 I L* U! ]9 d/ G & Q+ C) @8 s5 |+ A8 L
那麼,爲何自宋代以降,會出現『曹操有七十二疑冢』之說呢?這就涉及到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問題。眾所周知,很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是『蓋棺而不能論定』。其中,歷史背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政治氛圍下,人們會對同一個人物作出不同的歷史定位。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中國北方的歷史功績和傑出的文學才華在今天的史學界包括世人的心目中早已得到了首肯。然而在歷史上,曹操的形象又是如何呢?筆者日前拜讀了蔣星煜先生在2010年1月3日【新民晚報】上撰寫的【諸葛亮的三次升值】一文後,頗有感慨,如果說諸葛亮在歷史上有三次升值,其人格魅力、道德風範、足智多謀被抬到『崑崙』般高度的話,那麼,同爲三國時期第一流英雄人物的曹操就不那麼幸運了,他在歷史上被三次貶值。那麼我們就看一看曹操在歷史上是如何被三次貶值的。
/ |3 h( ~* ?6 d# y) e$ ^% |
6 y, m; j3 N8 h" t) E) y, F. D: r 陳壽所撰的【三國志】對曹操作出了很高的評價,【三國志・武帝紀】篇末云:『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不害)、商(鞅)之法術,該韓(信)、白(起)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毫無疑問,因陳壽是蜀漢的降臣,後在西晉爲官,奉詔撰【三國志】,他以魏爲正統,對曹操頗多溢美,也是很正常的。不過,與曹操差不多同時代的或稍晚一些時候的人,對曹操也多有讚譽。如西晉陸機【吊魏武帝文】說曹操『摧群雄而電擊,舉勁敵其如遺,威先天而蓋世,力盪海而拔山。』劉頌稱『魏武帝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於延康之初,然後吏清下順,法始大行。』(【晉書・劉頌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