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解讀】
14.1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視之不見稱之爲夷, 聽之不聞名稱之希,搏之不得稱之爲微。老子實際上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方面強調『道』的不可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那麼『道』從這個特徵出發也可以稱之爲氣。
14.2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
正是因爲這三個特徵,所以不可以細密的窮究,所以混和爲一。詰,本義是追問,在這裡是窮究。老子認爲『道』之精微到了不能被看到,不能被聽到,不能被觸到的程度,所以就是自然混然爲一。
14.3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既不明亮,又不幽暗。
14.4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延綿不絕啊,不能爲之命名,返還到無物的狀態。所謂『無物』也就是『虛』、『盅』(『沖』,『中』)
14.5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這就稱之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影像,這就稱之惚恍。所謂『惚恍』實際上就是『道』若有若無,若存若亡,變動不居,游移不定的特徵。
14.6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體在在空間上無邊無際,獨立不改,時間上無始無終,周行不殆。 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道正如同【淮南子】所言『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萬事萬物無一不浸潤於其中,所以,迎著它也看不到它的頭,跟隨它也看不到它的尾。實際上這一句的含義就萬事萬物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可能獨立於『道』體而存在。
『道』體的淵博廣大,高深莫測,孔子的弟子顏回也感嘆不已。他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實際上,根據這一些特徵,在現實的世界上最爲接近的物質,無非就是氣。但是古文氣字往往寫作『炁』或『氣』。在道家的經典一直沿用這個『炁』字,認爲『炁』並不同於『氣』。,此『炁』,不同於彼『氣』,是有原因的。老子認爲可以用『氣』描述『道』的一些特徵,但是還不足以涉及『道』的本質。縱觀【老子】全文,可以得出『道』的如下特徵。
1)無形無狀、無色無味。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湛兮似或存』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2)無處不在,無所不存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3)無窮無盡、不淈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
4)無邊無際、延綿不絕。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那麼『道』的這一些特徵是不會改變的,所以老子認爲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