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 V5 r4 V' e u/ N + z5 k: ?* C* j& x1 O& f6 X
包公祠包公雕像
( R" N% F/ h6 p2 ^1 L9 a 9 P! X: J. i* t/ ^
; n4 L& G% t" j/ E8 I
-包拯的父亲在惠安当过县令,惠安文史专家认为他很可能随父宦游- b! [$ d- |" z3 c. ?% {* W
1 ~4 g) U' J- _
-安徽省三位研究包拯的专家基本认可这个判断
; f+ S% V9 f1 `/ ^! A( r: m5 U/ g; A" b, A% v; ^& @
少年包青天可能在惠安生活过三四年?惠安县政协文史委负责人张国琳远赴包拯的故乡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考证,返回后第一时间与早报记者取得了联系。, ~$ X9 `( N8 j
4 `# h r% `% n9 W
研究包拯专家认同观点
4 w V% |) T; @2 A6 Y" f2 u% D- {' r1 L4 J C. H$ U3 m/ ?
昨日,记者采访了张国琳,让我们来听听他的介绍: ?' ^8 N8 N' k1 M9 P4 G& K
3 \- v; f/ S# x, c 我到包拯故里大约一周时间,刚回到惠安。在安徽期间,我带着“包拯父亲到惠安当过多年县令”的有关史料,访问了目前安徽省三位对包拯最有研究的专家,他们都基本认可“包拯少年时很可能随父来过惠安生活多年”的判断。
& O+ a( P" s1 g) \1 x! e
% z" F: J: }2 T/ Z3 S 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包拯的少年时期行踪成谜,人们在研究中对这一点也感到了迷惑。
6 i, G) ^/ y+ U4 ]% M/ g* C Z X- y+ C& W3 t
在安徽考证过程中,我了解到,从1973年出土的包公墓志铭中,也看不出包公的少年时代是在哪度过的。墓志铭是包拯的同年进士、同为枢密院副使的吴奎撰写的,其中对于包拯29岁中进士之前的记载仅有“始于孝闻于闾……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岳鞑偈亍薄
4 s1 H- H! d) l1 _9 u& ^
; @# t/ U% P. a: k" B7 A. v 包拯的同乡,清代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中有一句“公固有祠在城外香花墩,相传为公读书处”,注释是“合肥包公祠始建于包公死后4年(1066),原在城内,明代后期,迁至今所”,也没有交代清楚。
5 D8 M/ ^/ Z1 l
2 X: P! `" @8 V: W7 ?# ?- y9 w$ M 肥东县研究包拯的专家王掊,也认为包拯很有可能到惠安生活过,但一点很可惜,就是没有直接的证据。
# K, A i- `$ O8 u
0 c* b3 F! b# R5 M" ?! I 程如峰今年85岁了,是目前安徽最著名的研究包拯的专家,他参加过包拯墓的发掘工作全过程,出版《包公传》、《解开包公墓之谜》两本书,还打算出第三本。我去包公祠时,程老刚好不在,问里面的人也不清楚,但提供了电话。我用手机与他联系,说要去拜访他,他马上说要过来找我,还约定不见不散。他没见过《惠安县志》,我请他过目清・嘉庆版本《惠安县志》中关于包拯之父来惠安当县令的记载,他很赞同我的判断,认为少年包拯很可能随父到惠安了,他打算将我提供的资料编入第三本介绍包拯的书中。; X0 K0 z9 N7 a2 ]9 ?; W
4 b# `9 z! [1 f, d& g6 \- s
最后我和合肥市包拯研究会副秘书长戴健碰了面,他赶了二十多公里路来找我,并带来了北京教授孔繁敏的《包拯年谱》,内文中对包拯少年时代的考证和记载也是只言片语,不过,倒是有根据张岳的嘉靖《惠安县志》所载,记录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在惠安当过县令的信息。
5 G f6 j! F! t$ B! k* ^' D; x
k5 `$ t* q6 { 记者得悉,有关人士认为,张国琳在研究中发现包拯父亲曾在惠安当过三四年县令时,认为包拯很可能随父亲一同生活,这可能填补包拯研究的一项空白。
* v+ _2 d* |6 w. O1 R
$ d& m7 _. @3 O( D/ M9 b! L 张国琳说,安徽研究包拯的人很少,包拯故居现无存,墓为重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