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国学推行》笃诚力行的山西民间国学研推者卫方正 1月11日,一座高9.5米、重约17吨的孔子雕像坐落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这里紧邻天安门广场,面对川流不息的东长安街。 一种文化,在官方已经失去的时候,民间往往对其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自发保存。最终,追寻这种文化,也只能去民间。所谓“礼失求诸野”。 经过5年酝酿,眼下“国学”似乎已从暗香浮动的一角之隅,转为家家争发的遍地开花。但有关国学其实仍是个难免尴尬的话题——“国学”似乎始终与“无奈”及“窘迫”如影随形。如今,在体制之外,民间的国学研究者和推动者,其生存轨迹和状态究竟怎样?是辉煌?是平淡?是落魄? 从省报“资深记者”到民间“独立学者” 34岁的卫方正是山西文瀛书院院长。3年前他是一家省级报社的主任记者。 在卫方正的自述里,他出生在洪洞一个偏远山村的穷困家庭,自小被认为傻和哑,6岁才开口说第一句话,其后以过目不忘和成绩优秀闻名。在村小学上四年级时他做了平生第一首两句古体诗:“仰天微笑出门去,手把江山还家来”;5年级他借遍阅遍了全村人家的书;中学他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先秦诸子典籍,始悟“神交古人”,隐隐觉得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必与传统文化有关。 每个假期他去看工地、干粗活,还学过一点中医。高二那年,突然有一天他陷入“清静自然”与“奋发有为”的思考矛盾中不能自拔,无奈不得不休学。 一年后,他“穿透牛角”,悟了,安详了。 1998年,卫方正进入洪洞县报社成为一名编辑。在他之前,同一间办公室的同一个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山西作家。每个深夜“楼上亮灯的那个窗就是卫方正的”——他成了县城的一个符号。两年后,他带着一点名气、一大摞作品和1200元钱来到省城闯荡,应聘于一家媒体。他创造过一夜写两篇特稿的纪录,也获得过一堆业务奖状。他曾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吁,也曾见证角落里的争斗与黑暗。他给父母在老家买了一所房子。 在媒体“混”的几年中,他与传统文化始终不离不弃。记者生涯成为了催熟剂。2006年,他与媒体相互挥别了:他想明白了自己的路——沿着国学学术研究方向走。 卫方正的名字仍然出现在报纸上,只是不再是以记者身份,而是以专栏撰稿者的身份——他开设了“弟子规”专栏,一日一讲。他开办了一所书院,按照自己梳理出来的思路和学习经历去讲授国学课程:先秦经典、文章精粹、国文写作、高中文言文、少年趣味历史……“传承国学,开发智慧,让青少年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精华,打一生根基。” 书院开在他的租住屋里,那真是一间寒简的陋室,除了书。彼时国学在山西兴起不过一年,社会认知度有限。最冷清的时候,来上课的只有一个学生,老师也只有他一个,生存难以为继。最苦的时候,他连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需要去打短工维系。但他坚持下来了。2008年,书院的学生开始多起来,越来越多。 一个学历既不高、也并未师出有门的草根,凭什么就能以国学立稳脚跟呢?书院生源的口口相传之外,他在省城文庙国学大讲堂开设的周日《论语》公益课,历时两年多周周不辍,也为他赢得了稳固的听众。听课的粉丝常会特意为他带去早点。渐渐地,来书院上课的成年人比小孩子多了;渐渐地,不止一家报刊请他撰写专栏,有各式各样的单位机构邀他去演讲。滚动的小雪球日益大起来。到如今,他的各类讲座已达600场以上,半数是公益的。 在一位学生家长的赞助下,2010年年初,卫方正的文瀛书院鸟枪换炮,搬到一处公寓中,完全具备了一所小书院的条件。从周一到周日,课程排得很满:四书、说文解字、《黄帝内经》和《道德经》研习班、史记……每周两次固定的公益读者沙龙活动,也吸引了各个领域的求知者参加。 在他名为“布衣卫”的博客上,毛泽东的名言成为他的标榜:“我们必须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过白天是黑夜路,走过黑夜是白天路,走过天涯还有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我们再赶路!” 从国企干部到学堂“爸爸”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礼敬尊亲如圣贤,成就生命大意义……”悠扬的歌声从省城一所私塾传出。赵老师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唱。孩子们目光清纯,歌声稚嫩。 年近四旬的赵老师清瘦,儒雅。4年来,他看护着一群3—6岁的孩童,教他们洒扫应对、识字读书,规范他们起居饮食,陪孩子一天天成长,痛并快乐着。 赵老师本是一名经济师,曾在国企担任中层干部。他多才多艺,曾师从名家学习男高音,英语会话流利,还画得一手好画、抚得一手好琴、兼作过播音主持,且摄影准专业、能烹饪各种美食,能修理各种家电……但如今他只是一名私塾主人。 他曾在自己孩子身上实践零岁早教方案。2005年接触到国学经典教育后,他觉得就像上天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阳光倾泻而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正平和让他领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灵洗礼。他开始精进勤勉地学习传统文化,并到山西首家民间国学书院做了一名义工,烈日下寒风中站在街头发放《论语》讲义宣传册,讲解学习国学的意义。 “近百年来西学渐进,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分科之学替代了旧学,此前千年的教育,以国学为主,是勤研经史、学为圣贤的生命之学。人格的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出于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赵老师抛弃了曾经的社会身份和一切,和同仁们创建了一所幼儿家学,意欲将文化从“根”救起。那是2006年秋天。 半年间没有招来一个孩子。赵老师不气馁,每日静心学习,又赴北京私塾实践。次年3月,他们迎来了第一批7名幼儿。宽敞明亮的房间都让给了老师和孩子们,他在自己那间窄小的办公室打了三年地铺。“君子忧道不忧贫”。苦点没关系。 办家学不易。4年间家学“流离失所”,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抬、扛,蹭得伤痕累累,结痂久不落。但心血没有白费。孩子们不仅熟背中华经典,而且涵养了性情,变化了气质。孩子们都爱他,喊他“赵爸爸”。第一批孩子毕业了,与同龄幼儿相比他们成绩不俗:能熟背蒙学经典、四书、《易经·系辞》及唐诗三百首;识字两千多……分别那天,孩子们与老师抱在一起痛哭。“舍不得学堂,舍不得赵老师”。 “该学童品性端庄,温良敦厚,勤奋质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具备了学习中国文化的扎实基础,如能持之以恒,勤学不辍,日后大器必成。今日毕业离园,特发此证,以资鼓励。”毕业了的小朋友上了小学,每天回家都要看看这张挂在床头的毕业证。 孩子不断增多,办学难度也大了。如何快乐读经?如何面对老师的流动?如何接轨?……赵老师有许多迷茫,但不气馁。他始终在困顿中坚持着。他从不在意学生人数的多寡,也无暇理账,每日只是专心教学育童。4年后算总账发现入不敷出,他淡然一笑:“只要能运转就行”。 2010年年末很冷。他带着几位家长和孩子赴京拜访清华北大名师,谋求经典幼学与体制的“接轨”。他还特意带孩子去参观北京天文馆。面对浩瀚宇宙,他深有感触:“文化不是门面,不是装饰,它可以让我们安身立命,也可以让我们经邦济事。但现在我们文化的传承中,安身立命这一块丢了,变成了纯学术、纯知识,这就远离了生命,远离了生活,我们没有把它转化出来,这中间缺了什么?缺的正是童子功,所以我们才不畏艰难办私塾,苦练童子功。中国文化很大一个特质就是它的王道精神,要担当、要勇于实践,既要自强不息,又要厚德载物,既要脚踩大地,又要眼望星空,前者是不脱离实际,笃诚力行,后者是志存长远,理想高悬。” 从“陶朱公”到“私塾先生” 2006年国学在山西尚无热度,穆儒(化名)以推动者的身份出现在一次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作为一名小有成就的商人,在一般人眼中他是理所当然的“成功人士”。但这远非他追求的全部。“幼时爱慕辞章然中道辍学,在单位时毅然辞职下海。十年工十年商,凭仁厚诚信白手起家,一点点打拼算得境至小康。然苦寻人生信仰不得,世事烦扰。始终想要找回自己、找回精神之‘根’。”生意之余,他与楼台场馆无缘,而是每月专程赴北京大学听名师大家授课,如饮甘霖,日日精进。 他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一所国学幼儿园就读,孩子的进步令他萌生了自己创办私塾的念头。这个说到必要做到的人从不抱怨艰难险阻,一步步却迈得踏实。2009年夏,他的私塾正式开学了。“志于道——探寻人立于天地间之生命真谛。据于德——视明己之明德为根本,于富贵、贫贱、威武等外在环境下保持德性不亏!依于仁——人心皆有仁,为爱之源泉,觉醒之源泉,当时刻以仁爱存心,视弟子为至亲,传人道,授修齐治平之业。解人生,学业之惑。搏之以文,约之以礼,以继往圣之绝学,续中华之道统为己任!游于艺——学而时习,寓教于乐。广博见闻,不拘一格。诗书礼乐,洒扫应对。琴棋书画,言谈举止。宽严有度。奖惩分明。教育之道无处不存,教学相长,游在其中,乐在其中。”这便是他的师者信念。 诵经读典,琴棋书画,习武强身,外出游学……一年间,从几名幼儿到三十多名学童,他的私塾里孩子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少有认可到如今的慕名求学。慕儒近不惑之年而弃贾从教,将精力完全转入了私塾的管理。他以他的积蓄维系着学堂的运转,无悔无怨,甘之如饴。 对我们的采访他谢绝了多次。说“不想趟浑水,只想先踏实做些事方好实至名归。因所感尽在‘国学,国人觉醒之学’。他日,我中华文化必大放异彩。” 从曾经“腰缠百贯”的商人到“两袖清风”的教师,三年间,他完成了身份与事业的转变,完成了人生理想的铺垫与并轨。 后记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味到国学的智慧与光辉,另一方面,也有为数众多的盲从与发自理性的质疑并存。有戏言曰:当下是“四子兴儒。何谓四子?疯、傻、骗、呆”。在国学圈内,大家也认可“国学,有人信、有人用、有人吃”的说法。许多人认为,“国学之人”多半困顿,有着迂阔和自卑下的狂傲。以国学安身立命,或者只是他们生存的某种手段而并非生命与信念中的执着。 然而整个社会则仿佛日益看重起“国学”这两个字。 事实不止一个面。我们的目的,在于提供对现象的另一种观察思考的视角。 (2011年01月14日三晋都市报) (首席记者 冯迪) 5 d; T0 H7 u9 O+ I. e8 s
! E- m1 L0 ^* M9 ~1 g* g
《民间国学推行》笃诚力行的山西民间国学研推者卫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