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9|回覆: 2

[禮儀交流] 給復興『漢禮』找個理由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2-5-2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發布時間: 2006-9-12 15:46:03   來源:中國商報

近幾年,國學復興漸漸成為一種潮流,開辦私塾,穿漢服唐裝,儘管爭議不少,但支持的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近日,小康雜誌聯合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進行了關於社會是否需要傳統禮儀的調查,支持者占絕大多數。

    在調查表中有一個問題,怎樣看待中國傳統禮儀,大部分人都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但也有人選擇僅僅是『待人接物的禮節』,還有少數人『不知道傳統禮儀是什麼』,更少的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的糟粕』。可見,人們對於『禮』還並不是很了解。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文化說到底就是一個禮。』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說,『禮在英文中沒有對應的翻譯,並不是禮貌,也不是禮儀,我們現在一想到禮就是鞠躬作揖,其實遠遠不是這樣的。』禮,在古代有兩層意義,一是國家制度。中國儒家把制度層面的建設看得非常重。在古代的評判標準就是禮,我們古代的國家制度叫『禮制』,還有一本書叫【周禮】,就是講怎麼管理一個國家。老百姓怎麼教育,用什麼來教育;稅收怎麼收,收多少是百姓可以承受的。儒家看來,符合道德要求的制度叫做禮制。

    另一層意義則具體到每個人。社會是一個網絡,每個人都是網絡上的一個點,都要與周圍的點發生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有規範,要符合道德約束。過去講五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天子到庶民,都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幾千年來,我們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禮儀,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結婚有婚禮,死亡有葬禮,都脫離不開一個禮字。

    總之,如果運用得當,中國傳統禮儀在當今社會可以提高中華民族的人文素質,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會的文明與和諧程度,還可以在國際上展示中國文化,增強『軟實力』。

    人性需要用禮來約束

    中國傳統禮儀,經過近現代兩次嚴重的斷裂,到現在已經消失了很多。導致有的人對中國禮儀了解的程度都不如西方禮儀,年輕人中經歷過傳統禮儀的更少。目前社會的流行文化是強調個性,崇尚先鋒,尖銳,突破成規。

    對此,彭林教授認為,盲目追求個性是不對的。道家就這樣認為,如果一匹千里馬,任由它在野外撒歡打滾,那是何等逍遙自在,可是給它套上嚼子,就失去了自由。現在很多人的看法很接近道家的思想。實際上道家思想的缺點就是把人性等同於動物性。人性是高於動物性的。有些人的生活方式很放蕩,隨心所欲,那麼就是動物性占支配地位。而儒家尊重人性,認為人性有合理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人性有缺點,喜怒哀樂是與生俱來的,都不能太過,所以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之道。不能什麼事情都由着性子來,馬家爵也是性情中人啊;泰森咬人耳朵,齊達內用頭撞人,這些都是人性中惡劣的部分。

    人性是需要約束的。我在報紙上看到,現在有數字統計,個性犯罪里有2/3是激情犯罪,說來說去都是人性的毛病。

    我們的價值觀是與人為善,可是現代社會推崇西方的價值觀,講究個性的張揚,現在局面已經不可收拾了。中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西方人的靈魂有上帝管,而中國人的靈魂得自己管。拿什麼來管?就是禮。要正心修身,坐公共汽車要排隊,過馬路要看紅燈,每個人都要約束自己,社會才能和諧。

    導致我們走入一個誤區:要現代化,就要與傳統決裂。其實不是這樣的,日本、韓國現代化的程度都比我們高,可是對傳統的繼承也做得很好。

    其實禮對於我們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是很有好處的。禮與現代化並不是衝突的,禮可以彌補現代化過程中的一些可能出現的危險。現代人只講錢,只講享受,只講自我,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科學需要用人文來引領。如果沒有道德因素來支配,那麼這個社會也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倉廩實然後補禮儀』,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應該回頭看看禮儀方面的建設。

    傳統禮儀是否適合當今社會

    記者:傳統禮儀是一整套的複雜體系,現在社會發生了變化,過去的禮儀中哪些可以用,哪些需要改進?

    彭林(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主任):我們所說的弘揚傳統文化,不是單純地繼承以前的形式,這是根本做不到的。關鍵是我們要理解文化的內核是什麼。比如制度建設,五千年文明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呢,三省六部肯定是不合適了,而一些今天看來仍然合理的東西就應該弘揚,比如講究政策的人性化,像我們現在取消了農業稅,這就是很好的。制度建設中包含道德建設,包括大眾教育。像成年禮、婚禮、葬禮等,我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遵循傳統。如果這些東西沒有了,人家不知道你是什麼民族。

    記者:可是,過去的很多禮儀現在都沒有了,年輕人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彭林:我在學校里要開一門課,關於古代禮儀,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古代的禮儀是怎樣的。現在的一些婚慶公司很不得了,他們會給人操辦全套的日式婚禮、韓式婚禮,歐美的更不用說了。而我們自己的婚禮樣式幾乎完全變了,能不能找回一些呢?比如婚禮,我們可以適當找回,不一定要用蓋頭,但是拜父母、夫妻對拜等形式,還是可以延續的。這個未必就不好。

    記者:可是這些東西恐怕只能靠社會自己提倡和呼籲,政府不可能制定法律來限制婚禮應該怎樣怎樣。

    彭林:但是政府一定要支持,民間人士呼籲的力量很有限。而輿論顯然還沒有站在這個立場。

    記者:現在社會上祭孔大典,拜祭伏曦、黃帝等等這樣的儀式也每年都有,可是常常給人作秀的印象,就容易流於商業目的。

    彭林:這個是我非常反對的。我就曾經發表文章,批評對黃帝的祭祀,其實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要祭祀,沒有一個明確要表達的思想,而只是單純的模仿,就容易變成作秀。老百姓看完也就完了,根本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

    我現在很着急,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有自己的禮儀,不要跟着別人去跑,節日西化,年輕人不肯過傳統節日了,很可悲。我覺得應該有個文化戰略,怎樣讓文化為振興中華起到作用,文化認同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現在以奧運為契機,強調禮儀建設,我就擔心將來奧運會結束了,把外國人糊弄走了,我們又回到原來的樣子,這樣的事例還少嗎?『非典』時期大家都知道洗手,『非典』結束後就忘了。禮是做人的一個起碼的底色,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聽不進去了。

    記者:現在很多行業也都講究禮儀,比如公務員禮儀等等,應該說也起到好作用。

    彭林:但是他們講的不對。比如公務員禮儀,講的並不是道德,而我們最需要的是道德建設,禮實際上是外部形式。現在很多人宣傳禮儀,講的都是怎麼打領帶,怎麼畫眉毛,這個很糟糕,這是在幫助西方文化覆蓋我們中國古老文化。

    記者:可是全球化的時代,難道禮儀不與國際接軌嗎?

    彭林:『與國際接軌』的口號是完全錯誤的。其實國際上有個原則,就是入鄉隨俗,互相尊重,不能失去國格。我們的領導人出訪英國,人家用18世紀的馬車來招待,如果布萊爾來中國,我們也用18世紀的馬車來招待,這不也是與國際接軌嗎?現在我們的社會好像是故意把我們的禮儀全盤西化,其實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就是來看我們民族的東西,他們反而對我們所謂的現代化很失望。

記者:西方禮儀中有很多很好的,我們不應該借鑑嗎?

    彭林:確實是這樣,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西方文明確實有優秀的。但是要注意一點,禮儀是一個民族的表徵,看看印度,看看阿拉伯。阿拉伯比你窮嗎?人家是賣石油的。一定的文化,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形式消失了,民族的內核也就漸漸消失了。歷史學家的使命是什麼,難道就是為了證明我們是西方文化的分店和翻版?不是的,我們的任務是找出中國文化的特色。這樣才能與西方文化平等對話。如果我們都穿西裝、打領帶、描眼影、染黃頭髮,那人家怎麼判斷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跟西方人還有什麼區別?

    記者:我看到調查中有一項,是討論我們要不要穿國服?

    彭林:我主張要。

    記者:但是過去的衣服現在穿着確實不方便啊,而且我們歷史上那麼多服裝,哪種衣服算是國服啊?

    彭林:你看朝鮮、印度的民族服裝也不方便,不也都在保留嗎?我們的服飾文化那麼悠久,那麼豐富,為什麼就不願意發揚光大呢?服裝可以借鑑日本、韓國的方式,平時隨便穿,到了節日就換上自己的民族服裝。我們的服裝設計師也應該設計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這個市場多大啊。不一定非要拿中山裝做國服,也可以設計幾個方案,然後再選擇。

    也不用擔心不流行,流行是可以引導的。孫中山當年設計了中山裝,他一穿,後來毛澤東、周恩來都穿,也就流行起來了嘛。如果我們上上下下有意地引導,是可以把國服變成時尚的。穿什麼衣服,過什麼節日很重要,這是一個民族最鮮明的文化表徵,我們總說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不能抽象地肯定,具體地否定。

    記者:傳統禮儀教育需要進入課本嗎?

    彭林:要,必須進入主流,從小就開始培養。如果小學生經過六年的禮儀教育,那麼這一代人都學過這東西,那麼全國的形式慢慢就變了,文明程度一定會大大提高


逸羊道長 發表於 2012-5-17 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逸羊道長 於 2012-5-17 07:31 編輯

幾歲的小孩皇帝,卻要七老八十歲的老頭大臣行三叩九拜之禮,這種奴性的禮制約束確實不好受,老夫可不願為了幾斗米屈服這樣的禮制。不過這是歷史上的事了。在現實生活中,幾歲的小孩也許就是你的長輩,作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卻要忍受一種禮制約束下的凌侮,這應該不算是尊老敬幼的傳統。儒制確實讓人痛苦,不要也罷。
逸羊道長 發表於 2012-5-17 07:36 | 顯示全部樓層
在儒制統治的封建帝國里,皇帝大家爭,你廝我殺,百姓受苦。在現實社會中,長輩大家爭,為了爭做長輩,大家總也奇招百出。儒制的社會,何時是個頭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