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3|回复: 0

[中国方言] 徐复岭:泰国华语语法变异例说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1-3-14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载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语文建设通讯第91期

内容提要泰国华语指旅泰华人华裔族群内部的共同语。泰国华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衍生出了一些偏离大陆普通话语法的变异形式。这些语法变异涉及虚词、句式和语序等方面。本文从中选取跟虚词和句式有关的五种语法变异逐个加以分析,指出变异类型、成因以及正确应对变异的态度。

关键词:泰国华语  普通话  语法变异

 

泰 国华语指长期生活在泰国的华人华裔所使用的汉语,它是旅泰华人族群内部的共同语。泰国华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衍生出了某些有别于大陆普通话语法的变异形式。 这些语法变异的产生,既有泰国华语即汉语自身历史发展的原因,也同语言或方言间的接触与影响密切相关,当地人的生存方式与文化习俗也催生著某些语法格式的 变化。除此之外,语言的不完整的教育和学习也是滋生语法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和揭示这些语法变异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泰国华语的面貌、提 高泰国的华语教学水准、促进泰国华语健康发展乃至丰富普通话的表达方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 文所谓语法变异,指对标准汉语即普通话语法规则的偏离现象。这种偏离现象在泰国华语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共同性,某些偶发性的或具有个人语 用特点的偏离普通话语法的现象,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泰国华语的语法变异现象是多方面的,涉及虚词使用、语句构造和语序安排等方面,本文只选取跟虚词与句式 有关的五种变异形式加以讨论。1 讨论时一般先列举变异实例并指出其特点,然后分析变异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变异的态度或对策。所引例句除特别指明者外,均采自泰国华语作家的作品或泰国华文报纸。

 

1. 古汉语词“俾”的语法化

  “俾”是古汉语词《尔雅?释诂》云“俾,使也。”可见它是个表示致使、使令义的动词。例如:

  (1)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立室家。(《诗经?大雅?绵)

  (2) 一介行人抚巡外域。(陆机《辩亡论上)

  “俾”在现代汉语里已几乎绝迹,就是在书面语里也不常见。但在泰国华语尤其是泰华书面语里“俾”使用频率颇高,其原有的“致使”义至今仍然使用,不过在更多的情况下,泰华书面语里“俾”的“致使”义已逐渐虚化,而开始具有了连接上下文的语法功能。请看:

  (3) 许多影友需要瀑布影相,卖给广告公司作为新年月份牌用。(征夫《红粉忠魂)

  (4) 警方侦缉投弹手,进一步查明肇因。(世界日报 2006-03-16 A14)

  (5) 现警已派员四处侦查该伙歹徒分子下落,侦缉严惩。(亚州日报 2003-12-21 8)

  (6)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期待美国和他一同出席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本月19日的会议,决定联合国在伊拉克的角色。(中华日报 2004-01-18 1)

  (7) 以军今年初加速作战准备,于外交管道无法解决伊朗核子危机时,对伊朗展开空袭。(世界日报 2007-02-26 A1)

从所在的位置看,各例中“俾”都用在后一分句之首;从表示的意义看,各句中“俾”都是表示使得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这里的“俾”与其作“致使”或“使”解释,毋宁作“以便”或“为了“为的是”解释(口语中则相当于“好”)更切合原文的意思。不难看出“俾”实际已从表“致使”义的动词虚化成了连接目的分句的连词,从实词演变成了起语法作用的虚词。

  以下两个“俾使”和“俾让”连用的例子,似乎更能彰显出“俾”的语法化趋势:

  (8) 我们已宣誓保护滨河流域自然环境,各方面应脚踏实地加以维护,俾使滨河流域环境一年比一年好转。(亚洲日报 2003-12-21 8)

  (9) 我边点头边步上前把房门拉开,俾让她出房外带路。(沈逸文〈译《北京会见诗?巴差)

“使”和“让”分别是致使、使令的意思“俾”也就没有必要重复表示这一意思了,于是腾出手来专司连接上下文的语法功能。

  “俾”本义为致使、使令,而连词“以便”的语法意义是“使得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吕叔湘,1999),二者都有“使”的含义在内,本来就具有相通之处,故“俾”虚化为表示目的的连词完全在义理之中。加之“俾”使用位置的固定化“俾”的语法化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2. 表示差比,泰国华语往往说成“甲+A+‘过’+乙”

表示甲比乙如何,普通话说成“甲‘比’A,而泰国华语往往说成“甲A‘过’乙”。其中A代表形容词性词语“过”是表示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汉语书面语中的“于”或普通话口语中的“比。例如:

  (1) 她是最小的幺女,年纪和最大的大姐相差一大段,大姐的女儿还大过她。(陈先泽《行云流水写文章)

  (2) 摩銮证券分析商银业务,认为第二季纯利少首季。(中华日报 2004-07-12 13)

  (3) 预料自11月份至明年度,每个月的观光游客增长率将不少百分之五。(亚洲日报 2003-10-25 7)

  (4) 生命贱一条狗。(白令海《乱离儿女)

  (5) 这本来就容易食碗水。(自然《风 水 先生)

  (6) 我就是这样过宿,总好在屋檐下过夜呀!(李虹等《风雨耀华力》二)

  (7) 二十年前他好命我。(同上,二十一)

在普通话中,例 (1) 要说成“大姐的女儿比她还大,例 (2) 要说成“第二季 () 纯利要比首季 (第一季度) ,例 (6) 要说成“总比在屋檐下过夜好,等等。

  粤方言比较句常常采用“甲A‘过’乙”的句式,属于闽南方言的潮州话与海南话因受粤方言的影响,也存在这样的比较句式。(袁家骅等,1983P230P277) 泰国华人绝大多数来自广东、海南和闽南地区 (其中又以来自广东潮州的居多数),这些华人绝大部分以粤方言和闽南方言 (包括潮州话、海南话) 为母方言。显而易见,泰国华语中的差比句式“甲A‘过’乙”是方言语法影响的结果。

  新加坡华语中同样存在着这一语法变异现象。(陈重瑜,1986P145-146)

  这类句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就是在普通话中“好过你“强过你”一类说法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也因而更加丰富多彩。

 

3. 普通话(//)……中/,泰国华语常说(//)……上”

  普通话“(在//到)……中/里”格式里后附的方位词“中/,泰国华语常常用方位词“上”来表示。例如:

  (1) 乃忠在警署上把杀乃彪的事一口承认。(老三〈译《义本无言》)

  (2) 我在旅店上等了大半天,你却在这里吹凉风。(李虹等《风雨耀华力》二)

  (3) 那人去了,剩下李俊独个儿坐在华丽的会客厅上。(同上,五)

  (4) 在俱乐部上、大学图书馆和化验室,都看到他俩在一起。(征夫《在萎谢了的花梨树下)

  (5) 他们一同开车到村子上来。(马凡《奇石)

  (6) 上次从你们公司上赚到的那笔佣金,就快食光了。(老将军《卖地记)

  (7) 女护士的地位在侨社上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家族中一个光荣的标志。(巴尔《就医;侨社,指华侨社团)

  (8) 玩月从小提包上取出一个红信封来交给大海。(李栩《陈头家做寿)

  (9) 我还要把你夹在心爱的书本上,寄给远方的友人。(年腊梅《路旁一朵白玉兰)

  (10) 敬希老师们爱惜系上的财产。(某大学中文系公告)

以上有关部分在普通话中一般都说成“(//)……中/里”。

  泰国华语之所以喜欢选用“(//)…… 上”的格式,可能跟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文化习俗有关。泰国地处热带雨林地区,为了免遭经常发生的洪水灾害和丛林中蛇虫猛兽的侵扰,当地传统民 居多是建在地面或水面之上的高脚屋,人们进屋必须首先爬几磴木梯,然后才能入内。反映到语言生活中,便是泰国华语由此形成了把“进屋”说成“上屋、把“从屋里出来”说成“下屋”的习惯,这就像普通话中说“上楼”、“下楼”那样自然。例如:

  (11) 警士坚要上屋去拘捕功姐姐。(沈逸文〈译《我不再有眼泪)

  (12) 功姐姐听见下面吵闹的声音,爬起身要下屋来看个究竟。(同上)

“上屋”既已约定俗成,那么“屋上”以及“在屋上V”或“V在屋上”、“到屋上去”、“从屋上出来”等等说法也便随之产生。例如:

  (13) 自己静静地站在那儿,窃听屋上的人谈论什么。(巴尔《沸腾的大地)

  (14) 当她们绕过屋后,在自己的屋底下,就听见有人在屋上谈话。(同上)

  (15) 他跳下小屋到一旁草林间解手,完毕之后再回进小屋上。(陈忠奇《独立娼寮)

然后再由“屋”连类而及于与“屋”相关的其他建筑物或处所,如警署、旅馆、会客厅、村子、公司、侨社等 (这些建筑物或处所一般也都位于地势较高处),再由此生发开来,乃至于小提包、书本之类,于是“(//)……上”步步繁衍推广,一些本该用“(//)……中/里”的地方也说成“(//)……上”了。

  因为有适宜的生存土壤,这一变异现象在泰国华语中看来会长期存在下去。

 

4. 表示某动作发生在另一动作之后,泰国华语往往用副词“才”替代“再”

  表示某动作发生在另一动作之后,普通话中用副词“再。泰国华语虽然也这样说,但也往往用副词“才。例如:

  (1) 还是先拿来看一下,然后才喝茶。(司马攻《青花瓷瓶)

  (2) 今天先穿去上学,明天才买新的。(李栩《陈头家做寿)

  (3) 我要先带你到浴室去按摩,然后才前往大醉一场。(沈逸文〈译《污垢)

  (4) 他原想休息以后才去冲凉睡觉。(自然《回国探亲)

  (5) 生命要紧,银钱可以慢后才想办法。(范模士《尽在不言中)

  (6) 时间到了,我得走了,下次才来参加吧。(李虹等《风雨耀华力》十一)

  (7) 你听我说清楚才插嘴。(白茶《小人一个)

  (8) 我只好再托人另找厨师,等找到之后把锦莲辞退。(梦莉《李伯走了;按,说这话时尚未找到厨师)

  (9) 吃了早餐后他就即刻到县署开会,说晚餐时候才来见我。(马凡《走出雾城;按,在这之前“他”已经见过“我”一次了)

头七句结合上文的“先“后”或表示前期动作的词语“才”用作“再”不难理解。后两句单凭原有的语句可能会让人觉得这里就是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迟的“才,其实仍然用作“再,这只要看一下笔者根据原著文意所加的按语便可了然。

  新加坡华语的“才”也存在着类似的语法变异现象。(周清海,2006)

  在泰国华语中,这样用法的“才”甚至可以跟副词“再”连用,说成“才再”或“再才

  (10) 她的第七位丈夫就是死了老婆才再娶她做“接枝”的。(范模士《马前卒)

  (11) 斥责若是要俺变好,那就该刻苦忍耐;如果他动辄乱骂,无道无理,我想俺就再才设法就是了。(修人《一个坤銮的故事》二十四)

  外国人学习汉语,也常出现“才”替代“再”的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类句子都是作为必须加以纠正的“病句”来对待的。如李大忠 (1996)《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书,就是从分析这类语法偏误现象开篇的。

  笔者觉得,泰国华语和新加坡华语中“才”的这一变异现象,跟不完整的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有关。周清海 (2002) 在分析造成新加坡华语变异的原因时曾说“除了受方言、外语的影响之外,不完全的学习也是重要的原因。无论是语法、虚词还是实词,在词语意义和用法比较细微的地方,往往因为学习时没有充分注意,才导致出现差异。“语 言研究者、教学者对语言里比较细微的差别,如果不加注意,不能在语言教学里充分达到教学效果,就会引致语言变异。”由于历史的原因,泰国的华语教育曾长期 不被重视甚至遭受挤压,缺乏最基本的华语教学环境。加之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和汉语教学,像“才”与“再”这类词语的具体用法及其细微差别,确实是很少讲到 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一般也不放在这上面,这便造成了教与学的严重缺失,某些意义或用法相近的词语或语法格式的误用也就在所难免了。联系泰国华语中出现“才再”或“再才”这类用法相近词语的连用现象,更能说明用副词“才”替代“再”的变异跟不完整的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有关。2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蓬勃发展,泰国的华语教学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对汉语本体的研究 (包括对某些意义或用法相近词语或语法格式的辨析) 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信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的整体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类由于不完整的语言教育而引发的变异现象会逐步减少。

 

. 动词重叠+数量词语

  泰国华语中,动词 (多是单音节动词,偶尔有双音节动词) 重叠之后还可以带数量词语。根据所带数量词语的句法地位,泰国华语的这种变异现象可细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这些数量词语用作动量补语(例 (1) (2) (3) (5) )或时量补语(例 (4) 。这类变异比较常见。例如:

  (1) 我想同它们玩玩一番,但是总觉得有点儿陌生。(司马攻《故乡的石狮子)

  (2) 无论如何总得回店里瞧瞧一番。(李栩《陈头家做寿)

  (3) 现在我来让大家看看泰国的实际情形,了解了解一番。(陈博文《女奴)

  (4) 这女人大概是什么客户的女儿下来玩玩几天吧!(年腊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重叠的动词与数量词语中间有时出现由人称代词充当的宾语:

  (5) 新郎官想知道那是什么宝贝,半夜里总是起身来偷偷摸摸它一下。(马凡《新娘的嫁妆)

  另外一种情形是数量词语用作动词的连带成分宾语的数量定语。这类变异现象相对而言较少发生。例如:

  (6) 义兄有时偷偷地和我见面,谈谈几句话便匆匆地走了。(司马攻《我的义兄)

  (7) 有时,我也哼哼几句歌,也看看一些书,聊以自慰。(梦莉《在水之滨)

  不管哪种情形,这些数量词语中一般都含有数词“一”或“几,在说话者看来,这些数量词语所表示的“量”(动量、时量或一般数量) 都是不大的或无关宏旨的。

  新加坡华语中也存有这样一些类似的说法“我看看一下!“休息休息一会儿再做吧。“谈谈几次就可以约她去拍照。”(陈重瑜,1986;周清海,2006)

  普通话中动词重叠之后是不能再跟有数量短语的,因为这种动词重叠形式本身便有了“量少”的语法意义,无需再跟同样表示量少意义的数量词语。以上各例在普通话中要么只重叠动词 (如“玩玩”或“玩一玩),要么是“单个动词数量词语”(如“玩一番/“玩几天)“动词重叠数量词语”的句子,在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类句子通常是被当作语法偏误现象而加以纠正的。(李大忠,1996;杨寄洲,1999)

  泰国华语和新加坡华语中的“动词重叠数量词语”的变异现象,很可能也是由于不完整的语言学习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陈重瑜 1986《新加坡华语语法特征》,《语言研究》第1 (总第10),第138-152页。

李大忠 1996《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主编) 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徐复岭 2007《泰国华语同普通话的辞汇差异》,《语文建设通讯》总第88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辑出版。

杨寄洲(主编) 1999《汉语教程》(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第二册上册第122-124页和下册第4-6 (40课和第46课的“语法”部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袁家骅等 1983《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第八章§47,第九章§62,文字改革出版社。

周清海 2002《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中国语文》第6期。

——— 2006《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与处理差异的对策,新加坡联合早报 321 23

                                                                      

   



* 徐复岭先生,泰国 华侨崇圣大学中文系

  Mr.Xu Fuling, Chinese Department, Huachiew Cherpaprakiet University , Bangplee, Samutprakam , Thailand .

1. 泰国华语的语序变异将另文讨论。

2. 泰国华语中除“才”替代“再”外,还有“再”用成“又”、“不”与“没”混用等变异现象,都与不完整的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有关。限于篇幅,与此有关的其他变异本文不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