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土生解字 静《o》(jìn溃
“静”,繁体为“o”。形声字,从青,声。
“青”的金文上为“H”,下为“丹”。“丹”小篆为朱红色,此处代指颜色。故,“青”的本义为草色,即绿色;“争”的篆文是上下两手相夺形,为争夺、争执,借指按己所需,辨别好坏。“静”是根据判断分析明辨。《说文•青部》:“o,审也。”本义为明审、色彩分明。心静才能明理,水静方能鉴物。徐锴曰:“丹青明审也。”又,“青”可视为是“清”省“氵”,“争”是“净”省“”。清净为静,“清”为清澈、透明无杂质;“净”为干净、纯洁无杂念。水止无波谓之“静”,心净脱尘谓之“静”,声停音息谓之“静”。“静”与“动”相对。“静”为无声,为平和。“静”即静止、宁静、安静、清静。
“静”的本义是纯洁,即无污染、无杂念。由此,“静”还可引申为贞静,形容女子不轻佻。贞静是淑女的标准,包括言谈话语把握分寸,神态举止得体有度,内心自制自律、安分守己。可见,真正的“静”应当包括身静、心静、神静三个层面。《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是温静娴雅的女子。另外,“静”还给人一种处子的美感。《红楼梦》中,曹雪芹用“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来形容黛玉娴雅文静的美。
“静”意为“使……静”,比如“静场”指剧场、电影院等演出结束后请观众退出场地的行为;也指演出中,舞台上出现的短暂没有声响的场面,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提示观众节目即将开始。古时讲评书的人在开讲正文之前,都要讲一个与正文有关或无关的小故事,或者是朗诵一段诗词,目的同样是为了起到静场的作用。
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静”是止息之意,与“动”相对。王安石曾用谢元贞的一句诗“风定花犹落”与“鸟鸣山更幽”合成一对。上句静中见动意,下句动中见静意,动静相衬,令人拍案叫绝。陆采《怀香记•赴辟登科》:“牛羊已下山径静,鸟鹊争归林木扰。”此“静”则与嘈杂相对,表示无声的意思。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静在动中,动在静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先动后静,先静后动;无静哪有动,无动何为静;外静须内动,外动求内静。
“动”与“静”不仅是一对哲学范畴,还是人生的要旨,是修身的关键。动静要相宜,过则无益,偏则有害。心境的平和是一种不受外界事物干扰的修养和修行。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又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都意在说明通过“静”可以有所修为。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真正的隐士无所谓所处的环境是安静还是嘈杂。人总会因时、因地、因事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能动中求静,方见静之可贵。
静,也是养生之道的重要部分。道家的养生八字真言“松静自然,恬淡虚无”,“静”字就排在第二位。养生保健须要平心静气,精诚专一。如今社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原因在于缺少“静”字。因此,静心、静念、静气对现代人尤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