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0|回覆: 2

[國學教育心得] 吳永坤:章太炎先生及其【國學講演錄】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1-3-15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章太炎先生及其【國學講演錄】.zip (15.49 KB, 下載次數: 825)

    先生姓章,原諱學乘,字枚叔。後易名為炳麟。嗣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名諱以號行,世人稱之為『太炎先生』,自 稱則曰『炳麟』。祖籍浙江餘杭(今屬杭州市),生於 1869 年,卒於 1936 年,享春秋六十有八。先生是民主主義革命家、思想家、語言文字學家、經學家。

先生的這幾種身份概括起來可以說就是革命家和學者,並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先生幼年即受家學薰陶(七至十六歲先後受外祖父、父親、長兄的訓誨), 在文字、音韻、訓詁方面,受過極其嚴格的訓練。且因應童子試時發病而得以不 再為科舉考試作八股文耗費時間與精力, 從而專心學業, 打下了雄厚的學術根基。

他先後用了三年時間,通讀了【學海堂經解】和【南菁書院經解】共兩千八百餘 卷。弱冠至杭州,入詁經精舍,師從名儒曲園俞樾 師從名儒曲園俞樾,前後學習達八年。他遍讀經 師從名儒曲園俞樾 史子集,尤其留意於明清之際學者的著述。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一 一 姓興亡輕,民族盛衰重』的見解,對他啟發很深,且影響了一生,從而成為他作 姓興亡輕,民族盛衰重 為革命家、思想家的思想行為的一條主線;加之,聽了、讀了清代多起文字獄大 案資料,更強化了他辨『華夏、夷狄』的傳統士子的意識。先生幼年及青少年時 期刻苦讀書、研習經典這一番『扎硬寨、打死仗』的功夫,使他成為十九至二十 世紀的思想家、學術偉人。而先生壯年,正值國勢衰頹、列強肆虐、清廷腐朽、 民生維艱時期。其時西學東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譯作不斷湧現,先生廣泛 地涉獵了這些譯作, 尤其是近代德國哲學。

為了鑽研佛教經典, 他還通曉了梵文。 在救國圖存的潮流中,先生視界廣闊,起點高遠。所以當他得知孫中山蓄志推翻 清廷時,立即引起共鳴。1896 年底,他不聽老師俞樾的勸阻,離開了詁經精舍, 到上海汪康年任經理的【時務報】擔任筆政,投身維新運動。從此,開始了他近 三十年艱辛而曲折的革命家的生涯。先生個性極強,從投入維新運動之日起,一 旦發現對方的主張、思想與己不合,便毫不含糊地與之分手。其時,先生雖贊成 『維新』變法,但反對康有為的『神道設教』——康氏把孔學宗教化, 康氏把孔學宗教化, 康氏把孔學宗教化 而康梁門 徒又把康氏教主化,諛稱之為『聖人』徒又把康氏教主化,諛稱之為『聖人』。

先生直攻其妄,招致康梁門徒的圍毆, 因此憤而離滬返杭,開始撰寫駁康氏名作【新學偽經考】的論文。只是出於顧全

當時政局的大勢,才聽從了同鄉著名【周禮】專家孫詒讓的勸告而中斷了寫作。 但這並不表明先生與『新孔學』的妥協,相反,從此先生與康梁『改良派』在政 治上分道揚鑣,走上了堅決推翻滿清的革命道路。 在此期間, 先生組織『興浙會』 與譯書公會,創辦【譯書公會報】並出任主筆。此後,先生不僅研讀西方學說, 且自己譯過西作。

『百日維新』失敗後,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 先生以曾任 【昌 言報】主筆故,被清廷列名通緝而避走台灣,出任【台灣日日新報】特約撰述。

次年的五月,先生東遊日本,首次與孫中山先生會面;當年七月返國後,由滬轉 浙。因宣傳革命,1900 年至次年底,先生多次被清廷指名追捕。1902 年初,再 度赴日避難,與孫中山先生共商革命大計。四月,潛回鄉裏。1903 年,應蔡元 培邀請,赴滬至愛國學社任教職,且經常發表演說,鼓吹革命。期間,結識了因在日剪掉湖北留日學監辮子而被迫秘密回國的鄒容,隨即與鄒容、張繼、章士釗 與鄒容、 與鄒容 張繼、一起結為兄弟。不久後,先生寫定並發表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文中石破天 一起結為兄弟 驚地直斥光緒皇帝為『載湉小丑,不辨菽麥』;且在為鄒容【革命軍】作的序中 稱【革命軍】 為『義師先聲』, 是震撼世界的『雷霆之聲』。

因而清廷恨之入骨,勾結租界工部局,逮捕了先生與鄒容,悍然判處先生監禁三年、鄒容監禁兩年,罰作苦工。這就是上個世紀初轟動中外的『蘇報案』。爾後鄒容瘐死獄中,先生則在監禁期滿出獄後,由孫中山先生派來的使者陪同,再次赴日,並在日本由孫 中山主盟參加了同盟會,接任【民報】總編輯和發行人。先生與黃興一文一武,成為孫中山的左膀右臂。同時,他還建立了國學振起社,講演國學,前後演講五 年,至武昌起義消息傳至東京時,始中斷講業。後來在中國現代史上聲聞遐邇,並在許多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黃侃(字季剛)與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兄弟, 以及錢夏(字季中,後更名為玄同,又自稱疑古玄同)、許壽裳(字季芾)、朱希祖(字逖先)、龔寶詮(字未生)等人,就是這段時期登章先生之門而入其室 的。

辛亥革命前後,先生忽光復會,忽同盟會,與孫中山先生分分合合,箇中是非與緣由,難以備述。但他們還是合時多而分時少。民國元年(1912),先生出 任孫中山總統府的樞密顧問。民國三年(1914),在北京大鬧袁氏總統府。民國四年(1915),反對袁世凱稱帝,曾在被袁氏軟禁之室大書『速死』二字高懸於 壁,以示決不與帝制共存。其時先生長女隨侍在側,憂其父為袁氏軟禁而自縊,先生以絕食方式,以生命與袁氏抗爭。在此期間,先生收了日後亦有大名的吳承 仕(字簡齋)為弟子。民國六年(1917),先生反對『辮帥』張勳復辟,參與孫中山先生發動的『護法戰爭』,並出任孫中山大元帥的秘書長。1919 年後,先 生反對護法軍政府與北洋軍閥政府妥協議和而主張聯省自治。

民國十一年 (1922)春夏之間, 先生應江蘇省教育會之邀主講國學。 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十四年 (1925) 三月逝世,先生寫了 38 字輓聯哀悼之,比孫先生為孫權,讚譽其光復之功。爾後兩個多月,發生了『五卅』運動,先生發通電,要求收回租界。同時反對馮玉 祥聯俄,主張打倒『赤化』,反對蔣介石組織北伐(反『赤化』矛頭也是針對蔣介石)。這些是先生嚴辨『夷夏』的必然行動。但先生應軍閥孫傳芳之邀,就任 修訂禮制會會長,行『投壺』禮一事,別說世人不理解,即使他的門弟子們也不得不『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了,於是有兩位重複了二十年前先生做過的事: 寫了【謝本師】(『謝』者,告別之謂也,引申為絕裂)的文章。其中一位,在編自己集子時,與先生編自己文集時一樣,將其刪掉了;另一位就是後來當了漢 奸的周作人 周作人。但在其發了【謝本師】十多年後,他被報應似的亦為其學生『謝』 周作人了一回。當他投敵任偽職的消息傳出後,魏建功、臺靜農 魏建功、 魏建功 臺靜農等周之昔日學生,也寫 了同類文字。

2001年江蘇教育出版社的【魏建功文集】第五冊,就有一篇【對 周作人〖謝本師〗的果有其人】的宏文。三代學人『謝本師』,說來是近代學術 史上的一段掌故,卻折射着當事者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思想狀況與人生追求。 不過, 第一位被『謝』的俞曲園(樾)先生,最多是思想陳舊的遺民意識而已;第二位被『謝』的章先生除了好古太甚而外,似乎也說不上別的什麼罪名,頂多不過是 『食古不化』罷了;第三位被『謝』的周作人,卻失去了民族大節,被『謝』到釘在歷史恥辱柱上了。 1927 年『四?一二』後,上海特別市黨部呈請國民黨中央以『第一名學閥』 名義通緝先生。1928年底,先生抨擊國民黨以黨治國是攫奪國民的政權,應予 以討伐。 上海市再次要求按『懲戒反革命條例』對先生予以通緝。 1931 年, 『九 ?一八』事變,

先生對蔣介石、 張學良拱手將東北讓日本佔領很不滿。 1932 年『一 ?二八』淞滬戰爭,先生與熊希齡等人組織了『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通電要求國民黨各派系,或聯合全民總動員以收復失地,或召集國民會議,產生救國政 府。1932 年 2 月 20 日,先生倉促避兵離滬赴北平,5 月 23日由平返滬,期間先 後在民國學院、燕京大學、中國學院、平民大學等院校演講代議制及國學問題。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11-3-15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先生操吳方言,故在平的幾次講演,均由先生入室弟子、其時亦避兵禍在平的黃侃代為『重宣』(即以『官話』重複之)一過。在平數月,先生的門弟子黃侃、 吳承仕、劉文典、沈兼士、錢玄同等人經常趨問、隨侍,其再傳弟子魏建功、陸宗達,亦由各自的老師引見。期間,先生會見了政要張學良、熊希齡,學人陳垣、 楊樹達、徐悲鴻等人,議政論學,未嘗或停。由平返滬途中,經山東而至青島講 學。返滬次年,與馬相伯聯合發表宣言,痛斥日本炮製偽滿洲國;先生批評國民 政府勇於私鬥、祛於公爭,置外敵入侵於不顧,以『剿共』為名,實系慈禧『寧 贈友邦,勿與家奴』之翻版; 他支持馮玉祥抗戰。

是年一月, 國學會在蘇州成立。 先生曾兩次赴無錫國學專門學校講學,並於 1934 年秋移居蘇州。不久,就發起開辦了章氏國學講習會。次年正式收錄學員,且先開了九期星期講演會;爾後, 又移挪國民黨中央黨部所贈醫療費一萬大洋作為講習會經費,增設校舍。說起這筆經費,倒也可使世人看到先生慧黠的一面。1935 年 3 月 16 日黃侃得先生電雲 『鼻衄』發作,隔日黃以先生電示丁惟汾(字鼎丞,早期同盟會員,民國後國民黨政要),28 日丁告黃受蔣介石命贈先生一萬元療疾,然怕被拒難堪,請季剛 同往致送。待季剛與丁惟汾 3 月 29 日赴蘇州章府面見先生後,始知先生是『無病稱病』。

先生寫【謝中央黨部信】時認為『萬元』字樣淺率,與季剛斟酌用詞 時,季剛建議用『甫田之數』(按:【詩經?小雅?甫田】中有『歲取十千』語,『十千』即一萬也)。辦講習會的同時,還創辦了【制言】半月刊。次年冬,北 平發生了『一二?九』運動,先生以為『但問今日之主張何如』,而不必論其平素加『共產』頭銜以武力制止。次年 6 月初,先生病篤,草遺囑云:『設有異族 入主中夏,世世子孫毋食其官祿。』1936 年 6 月 14 日,先生遽歸道山。先生生前屢遭非議,而身後極盡哀榮——國民政府為之發佈國葬令。先生的兩位及門弟 子錢玄同、魯迅對先生一生作了合乎實際的評價。

錢玄同為先生作了兩副輓聯, 其中一副 114字的輓聯云:『纘蒼水(張煌言)、寧人(顧炎武)、太沖(黃宗 羲)、姜齋(王夫之)之遺緒而革命,蠻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載,卒能驅逐客帝,光復中華,國土雲亡,是誠宜勒石紀績,鑄銅立像;萃莊 生(莊周)、荀卿、子長(司馬遷)、叔重(許慎)之道術於一身,文史儒玄,殫心研究,凡著書廿種,講學卅年,期欲擁護民彝,發揚族性,昊天不弔,痛從 此微言遽絕,大義無聞。』魯迅則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的紀念文章中說:『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 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范。』先生逝世後戰事不斷,靈柩一直暫厝於蘇州邸 宅之中,直至 1955 年,始據先生遺願,遷葬於杭州南屏山北麓之張蒼水(先生 之鄉先賢張煌言, 浙江鄞縣人, 南明大臣, 抗清兵敗後居家被害) 墓的東南。

『十 年動亂』的 1966 年秋天,被掘墓暴屍。1981 年,先生墓得以重新修復。綜觀作為革命家的先生一生,不是毫無瑕疵的,但卻是光彩動人的。蒼鷹有 時飛得比雞低,但雞永遠飛不了蒼鷹那麼高。先生的『瑕疵』,其實是由先生的獨立特行而產生的,先生被人惡諡為『瘋子』,亦由於此。上文說過,先生年輕 時即重『夷夏』之辨,直斥光緒為『小丑』也好,反對『聯俄』也好,痛斥日本製造偽『滿洲國』也好,叮囑子孫『毋食異族官祿』也好,無一不是堅持民族大 義。 先生於此生死不渝, 老而彌堅。 可以說這是先生一生思想、行為的一條主線,一個耀眼奪目的亮點。先生的弟子如錢玄同、季剛先生、摯友王伯沆(名瀣)等 人均發揚了先生這一淵源有自的愛國主義精神。

因患高血壓症不能隨校西遷而滯 留北平的錢玄同,日本人慾拉之下水,敲開錢府大門送柬帖,錢先生對來人說: 這兒沒有錢某人,隨即關上大門。他帶信給南方友朋,擲地有聲地說:『錢玄同決不做漢奸!』王伯沆先生逝世於南京,遺囑靈柩不得出寓所,就地停埋在南京 門東之石壩街宅內(中華門附近,近年已闢為紀念館)——即使亡故也不願出門碰到『膏藥旗』也。他們堅持民族大義的愛國精神,彪炳青史,光耀後代。 作為思想家、學者的先生,如上文所說,也是頂尖級的,可同樣也不是毫無 瑕疵的。

這就是先生好古太甚。 比如先生以易造贗品而不信『烏龜殼』 (甲骨文) , 對金文也持保留態度,而篤信【說文】 。先生以為文字須師師相授、口耳相傳才 能認識,如中斷千百年後則無從明音知義,如斷然雲失傳文字為甲為乙,不啻扣 盤燭;歐陽修強求金文家隨便定不識之金文為某字,反證了先生的主張有一定的合理性。甲骨文發現史逾百年,骨片約十五萬,形體四千餘,已考釋者 1500 多 字,得到公認的不足 1000 字。但先生以為絕對不可信則有失偏頗,為世人詬病。

先生為其女公子取名的用字上,也可見其好古之一斑。其長女曰『』即『麗爾』 之麗,意為明亮;次女曰『』,即連綴之綴,但讀zhuó(拙) ;季女曰『』,即後世展布之展。又如先生多次修訂、出版,後來易名為【檢論】的【書】 ,其 書名中的『』字,別說一般人,就是如今大學中文系的袞袞教授諸公,有幾個人能脫口就讀出其音、說出其義的?章先生在學術方面的這些形跡,也同樣貫穿一 條主線, 即: 一個民族立於世界, 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的是其歷史 (包括語言文學、典章制度、人物事跡) 。先生認為,『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卻未有『國學 先亡而國仍立者也』。先生的論斷,確為古今中外諸多民族的歷史所證明。後來日本侵佔我東北、台灣之後,強制中國兒童從入小學時起,即學『阿、依、烏、 愛、哦』(日語字母發音——此謂日本侵略者意圖摧毀中國固有文化與歷史,而以其文化侵略配合軍事侵佔奴化我中華民族) ,則是先生此論斷的反證。台灣光 復之後,魏建功先生受命赴台推廣『國語』(今謂之普通話) ,則是為了清除日本殖民奴化的影響、培植恢復中華文化的根基。台灣地區『國語』之純正,正是 魏建功先生及其同仁當年留下的遺澤。同文同種的觀念,如今使『****』不得人心,為國家的最終和平統一,掃清了障礙。也正因為民族文化關乎一個民族的子 孫萬代的前途,所以先生一生,用於文化上的精力與時間,與他的同代人然而較其年輕的陳獨秀一樣,並不比用於革命方面少。先生一生著述等身,政治、哲學 方面的論文,多次結集,先編為【書】 ,以後反覆修訂、增補印行多次,易名為 【檢論】 。語言文字學著作尤多,且傳世之後均為經典。比如【文始】【小學答 、 問】【新方言】【國故論衡】  (上卷)【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等等。先生自離 、 開詁經精舍後,除了從事革命運動之外,就是辦報、講學,足跡遍佈國內外。江 蘇各地自不用說,北平、青島、武漢、長沙、重慶乃至日本東京,均設過講壇。

講學規模以東京為最大,時間亦最久。其時在日本的留學生逾萬,爭趨先生住處 請業。先生講學東京時學子云集,黃侃隨眾趨謁,在其壁上大書四語:『我若仲 尼出東魯,大禹長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語見【後漢書?隱逸傳?戴良 傳】 )季剛以為先生難以接近而一度無意復往。後先生見其文奇之,主動約見, 季剛始執贄拜入先生門下。其次便是先生在蘇州開辦的章氏國學講習會,直至歸 道山後而未止(與夫子相濡以沫的湯國梨先生將講習會遷滬續辦) 。其著作身前問世的即有【章氏叢書】 (1915 年、1919 年、1924 年三次出版) 、於 1933 年出 版的 【章氏叢書續編】 由錢玄同先生用漂亮的章草書寫影刻。

【叢書】 【續編】 與 遺珠實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籌謀出版【章太炎全集】 ,從 1982 年陸續出 書,至 1999年,出版了七冊,這是迄今為止最完備的章先生文集。章太炎先生以國學為講題的演講, 也有很多次。 重要的幾次是: 1906 年在日本建立『國學振起社』,前後講學五年余,至武昌起義始停講。在此期間,講授了【論語言文字之學】、【論文學】、【論諸子學】、【說文】、【爾雅】、【莊子】、【楚辭】等專題。1913 年,在北平人身自由受到袁世凱的限制,於共和黨本部主講經學、史學、小學、玄學。先生受軟禁後絕食,袁氏怕干眾怒,允吳承仕(簡齋)入先生之門受業。有【菿漢微言】傳世。1922年應江蘇教育會之邀,講了【國學大概】等專題,也有記錄本傳世。在蘇州開辦的章氏國學講習會,以先生次年即歸道山,時間較短,可卻是最重要的一次。講習會創辦了【制言】半月刊,先生的再傳弟子徐復(漢生)協助事務。該刊發表了與講習會相關的很多文章,章先生的講演稿,由其再傳門人王乘六、諸祖耿記錄,孫世揚校訂,於【制言】發表。今傳世之【小學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略說】、【文學略說】,均為此次講 習會的記錄刊本, 是歷次講習會最系統、 最全面的講本, 所講內容,為章先生晚年成熟之論。 【說文解字?序】也在【制言】半月刊上發表。然戰事不斷,十大幾年的社會滄桑巨變,加 以出版時印數較少,故海內外難求是本;1963 年先生鍾愛的再傳弟子石禪潘重規(其名即 為先生所改)教授,聽從友人之勸告,為免散佚並廣流傳,於香港寰球文化服務社將前五種結集出版,名曰【國學略說】。以山河尚未一統故,是本亦未能在內地流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教學的需要,南京大學中文系編一套參考資料,我應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之約,與程會昌(千帆)先生合作,據講習會單行原刊本,重校了前五種,定名為【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由程會昌先生題簽,內部鉛印數逾越千冊,在寧流行頗廣。然紙質、印刷均不精、豕魯魚亥多有;衍訛脫倒間亦有之。還有幾處誤點失校,但業內使用尚無大礙。2008 年 3 月,鳳凰出版社擬出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約我點評【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我答應了。 原因無他,一則糾正鉛印本的訛誤;二則,藉此提供一個比較完善的本子給讀者。

下面概括地談談【講演錄】各講的內容。領略其精髓,自應認真研讀章先生的文本。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11-3-15 21: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偷月 於 2011-3-15 21:31 編輯

首先講【小學略說】。『小學』這個詞,首見於【漢書?藝文志】,但含義與近代區別 於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初等教育的『小學』不同, 雖然內容與啟蒙教育機構有關, 所謂『古 者八歲入小學』是也;可其內涵卻主要是指兒童所受的教育內容,即『六書、九數』,重點為『六書』,也就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音韻、訓詁。故傳統上,一說『小學』,學界 一致沒有歧義地理解為語言文字學。狹義的『國學』,也是指『小學』及其所附庸的『經學』。它原本就是為經學服務的工具,脫離經學而獨立成為語言文字學,是太炎先生的一大 貢獻,儘管先生仍舊嫻熟地以之解經。

在此講中,先生分別闡述了『小學』三方面的內容。文字一項講了』六書』,強調六書 均關造字。 先生認為六書是文字出現後人們歸納的造字條例,而非文字產生前預先制定的造 字原則。象形、會意、指事、形聲,關乎個體;轉注、假借關乎文字的關聯。有轉注而能濟文字不敷用之窮不必另造新字;有假借而能通方國之音,知字雖不同而義卻一。兩者均通過字音起作用,但方向卻相反,起文字繁殺(增多、減少)的調節作用。先生特別指出不要把 寫別(白)字與六書中的『假借』混為一談。先生於『六書』均有獨到的闡釋,如言會意『信』字云:人言必須誠信,否則與雞鳴、 犬吠無異;言『武』雲,止戈為武不是停止用兵,而是戢兵除暴,否則有不抵抗主義的嫌疑;又說『止』為步之省、『戈』為『伐』之省,步伐整齊森嚴,斯為武矣。勝義紛披,令人目不暇給。音韻這一項,除了介紹一些基本知識而 外,特別強調地有南北、時有古今、字有變異、音有轉移的道理。論述了【廣韻】為明古今音的階梯。先生繼承乾嘉諸儒,完善了『陰陽對轉』(有鼻音n、ng的字為陽聲字,無之則為陰聲)的學說。陰陽對轉現象,文獻中、口語中,在在多有。如『喀喇、劈啪』對轉為『康啷、乒乓』(均狀聲響,意義無別,陰陽收聲不同);苤藍(學名『球莖甘藍』,一種常見蔬菜名),百姓恆稱為苤lɑ(無恰當的字書之,姑錄其音);『馬何羅』之改為『莽何羅』,其理亦同。『反切』注音源於雙聲疊韻,非學梵語拼音之法也。欲得準確音讀,必須明古今音變,且須知其『法門』(即反切規則)。而於訓詁,先生特重【爾雅】,云:『學者有意治經,不可不明故訓,則【爾雅】尚已。』『【爾雅】者,釐正故訓、綱維群籍之書也。』『以【爾雅】釋經,最是【詩】、【書】。』『古文【尚書】,讀應【爾雅】。』章先生認為,儘管有學者認為【爾雅】是抄撮故訓而成書的,但可以確定的是【爾雅】成書極早。張揖以為是周公所作,『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爾雅】 成書之後,代有增益,但它故訓淵藪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欲明故訓,離不開【爾雅】。

小學含文字、音韻、訓詁三部分。音韻為樞紐。不通音韻,不足與言訓詁;不通訓詁, 不足與言文字。治小學當熔形音義於一爐,三者一以貫之,斯為得矣。其次,講【經學略說】。 『經』古代訓詁家多訓為『常』;常見的事物往往重要,比如空氣、日光、水分,誰也離不開,從而說明『經』的重要。其實,這是儒家經學產生之後訓詁家的說法。最初,儒家典籍並不叫做『經』。比如,【易】(又稱【周易】)、【書】(又稱【尚書】)、【詩】(又稱【詩三百】)、【儀禮】、【春秋】,都沒有冠以『經』字;書中單篇內冠『經』字的有【墨子】【經上】與【經下】,文內冠以『經』的有【韓非子】的【內儲說】、【外儲說】,其意義蓋為後世的目錄或內容提要。根據古代書籍製作的質料與形制、裝幀情況,章先生認為『經』的含意猶如後世說『線裝書』。此為確論。為了輿論一律、鉗制思想如同秦 始皇主張『以吏為師』一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易】、 【書】、【詩】、 【儀禮】、【春秋】都尊之為『經』了。同時誘之以利祿,設立『五經博士』(『博士』非近代學銜,而是官職),通一經即可博得功名。自此,士子皓首窮經,不給皇上找麻煩,而 『入吾彀中』(唐太宗李世民語)。入『經』的部頭則不斷增多——由『五經』而『七經』而『九經』,到了宋代始定型為『十三經』。它們是【周易】、【尚書】、【毛詩】、『三 禮』(【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 【梁傳】)、 【爾雅】、【孝經】、【論語】和【孟子】。因『經』地位尊崇,各家各派紛紛搶此桂冠以名自己宗派的典籍:佛教傳入中國後有佛經,【老子】稱為道德經,【莊子】稱為南華經,醫學書有【黃帝內經】。但總的說來,儒家經典在整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裏,居於最尊崇的 地位,經學成為顯學並與封建社會相終始。

經學產生於漢代,從一開始就有『今古文』派別區分。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阿房宮, 大量典籍毀滅、 散佚。 而秦漢之際是漢字形體發生巨變的時期:

漢字由籀篆而隸草(章草)。 秦火之餘保存下來用籀篆書寫的是為『古文』, 而由經師口述用漢代文字記錄下來的典籍為『今文』。今古文經不僅在文本上不同,於經義解釋也大不一樣。今文經師強調『微言大 義』,於字裏行間找出孔子為後世君王治國平天下預設的理論,甚至製造讖緯妖言,為劉氏皇權『天命神授』張本。古文經師則強調文字訓詁,實事求是,探求經典文獻的真諦,同樣也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西漢直至東漢初,一直是今文經學佔着統治地位;至東漢中期,古文經學才逐漸取代了今文經學。不過今文經學並未式微,它與古文經學始終此消彼長,直至封 建社會滅亡。漢代今文經學大師是董仲舒,古文經學大師是劉歆、賈逵、馬融和鄭玄。康有 為是最後一位今文經學大師, 而章太炎是最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

經學是與封建社會相終始 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清帝遜位後,除康有為、章太炎之外再也無『大師。』 經文比較簡要,但也沒有簡要到如同【辭源】『十三經』條(商務印書館1988 年第一 版, 合訂本頁 218) 所說的那樣少: 十三經總字數為『147560』 (該辭條雲系據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八。檢閱【日知錄】的卷十八『十三經註疏』條,無一字言及十三經的總字數。

這麼一部權威的辭書,也信口開河,怎不令人齒冷!)僅韓愈所稱道的『左氏浮誇』一經, 就近 200000 字。 據黃季剛先生引鄭畊老、 歐陽修兩家統計(兩家稍有出入) 總字數為 636500 有餘,與【辭源】所說相差近 500000 字。話說回來,十三部經書不過六十餘萬字,不能說不簡要,因為簡要,故解釋的空間大,於是有箋、傳、注、學、集解;疊床架屋又有正義、註疏(給注作注)。可謂汗牛充棟,繁瑣之極。有儒生釋『堯典』二字,居然用了十多萬字。 這種學術能不衰亡嗎?經學中最黑暗的部分是程 (頤、 顥) (熹) 朱 的理學, 他們以『天理』 滅『人慾』,明清科舉考試均把朱熹的【四書集注】奉為圭臬,原因就是其學說特投封建統治者口味。欲知各經的具體內容,除十三經文本外,亦可參看【十三經概論】之類的書籍。 再次,講【史學略說】。古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皆史』。【春秋】自不用說,【尚書】是政令訓詁,自然是史料;『禮』(漢代指【儀禮】)是規範行為的,涉及歷代文化典章制度,自然與『史』相關;【詩】雖說是吟詠性情,但關乎世風民情、反映政治興衰得失,且 有史料,與史也關係密切;【易】主卜筮,上古迷信,政治大事、決疑問難,均要求卜問卦, 卜辭作為史料,歷來無異議;樂經久佚,於史之關聯如何,不必強為之說,不過不能說於史無關,則是可以肯定的。 『六經』雖與史有關,但它本身畢竟還不是史。 章先生在此講中,以史籍分類為切入口,縱論中國歷史長河的各種史籍、史料、史實、史跡,及與之相關的人物、典章制度。分析了史學家的史德、史識、史才,比較了同類史籍的優劣。史籍分類,由於數量浩繁,品種眾多,難有一定之規;且代有增損,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章先生以【隋書?經籍志】分史籍為十三類,作為權宜的標準展開論述,只是相對方便而已,並不表示章先生認為【隋書?經籍志】分類盡善盡美。章先生強調,史事可疑者自是不少,但不可無故懷疑,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方足以言懷疑』。中國是個 歷史悠久並且重視歷史傳統的國家, 秉筆直書的史官很不少,如耳熟能詳的齊之太史三兄弟、 董狐、司馬遷等;可諛詞媚主、為尊者、長者、賢者諱從而粉飾太平的卻更多,兩千多年來史書之編撰的話語權,掌握在皇帝手上,讀史自應分辨史料真偽(泛而言之,讀任何書均要辨偽)。從古至今,穢史實不少見。無徵不信是一方面,不無故懷疑是另一方面,兩者相輔 相成,要允執其中。 又次,講【諸子略說】。

『子』,古代對於有學識人的敬稱。『諸』者,多之謂也。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極 其劇烈(姑不論其變化性質),『士』階層(知識分子)極其活躍,紛紛登上政治舞台,鼓吹自己的主張, 形成各種派別。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諸子百家』。 章先生從 【莊子?天下篇】 、【淮南子?要略訓】、太史公論六家要旨(見【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區分諸子由流派入手,總論九流十派的要旨及各派源流;然後詳述各派(儒家、道家、墨家、 法家、 名家)的思想、主張與別的門派異同。此講的核心實際上是講中國的思想史(哲學的、 政治的、倫理的)。章先生【講演錄】各講的內容時有交叉,蓋因我國古代文史哲之區分,疆界不甚嚴也。如【史記】是文學還是史學?【莊子】是哲學還是文學?都可以。【經學略說】一講幾乎全是講的儒家。這一講也要講儒家,角度不同;前者重點講其典籍,後者重點 講其人物。 儒家出於司徒, 孔子前有周公、 晏子。 儒家特點是重人間世,『子不語怪力亂神』 是也。此講還以較多篇幅辨析了孟荀的性善性惡論,後世儒者對此的承襲,且以佛學加以比 較。道家先述老子,重點抉發其要義是人君駕馭群臣的權術,所謂『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將欲奪之,必先與之』是也。講老子特別強調了道士與老子無關,而與法家關係密切。次講莊子,逐篇分析了【內篇】內容。法家出於老子,太史公將老莊申韓同傳,而將商鞅單獨別為之傳,是其卓識。法家偏重於法的是商鞅,其着眼點在於治民,而不能治大臣;偏重於術的為老子,着眼點是為君主駕馭群臣;其集大成人物為韓非,主張法術勢並用。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尚賢、節用、節葬、明鬼非樂,均是為了實現其主旨的辦法。

名家出於孔子『正名』一語,為近世邏輯學派的鼻祖,代表人物為荀子、尹文,強調循名責實;而惠施、公孫龍則流入詭辯。至於縱橫家、雜家、小說(指街談巷議、道聽途說)家與農家,因有的其學自廢(如縱橫家在國家統一後無所施其計,流派自亡),有的則因無自己的獨特主張(如雜家系集各派所長而成)或本派主張各家亦兼及之(如農家),故章先生不 具論。 最後,講【文學略說】。

這兒的『文學』,與現在的概念迥異,而與『文章』的內涵大致相當。章先生在此講中 開宗明義地指出,要談三個問題:一、論著作之文與獨行之文有別;二、論駢體、散體各有所施,不可是丹非素;三、論周秦以來文章之盛衰。 第一個問題,如果一部前後關聯之書,即謂『著作之文』;而獨行之文,則指一部書各篇內容互不相干。譬如【春秋】、【周禮】為著作之文,【詩】、【書】則為獨行之文。著 作之文以史類為主,諸子之文亦屬此類。

第二個問題,章先生以為駢體與散體各有短長,言宜單者,不能使之偶;語合偶者,不 能使之單。辭尚體要,單、偶由文章內容需要決定。駢散各有所宜,二者本難偏廢。第三個問題, 章先生以為周代為文章起源時期, 戰國文體大體具備; 六朝時則漸於細密。

章先生以為無論在說理、抒情方面,均以周秦文為高;而敘事則以漢文為上。文章優劣,以氣骨為主,而不以駢散劃分。國勢強、尚武時期則文章氣骨健,多散文;國勢弱、崇儒尚文 時期則多駢文。後世無秦漢風骨,故說理、抒情、敘事文達不到秦漢文高度,章先生之見如 此。章先生又以為『雅健』為文章入門要訣,明於雅健始可與之言文。

於此三項有關者是文章分類問題。前人於文章分類不盡相同,蓋由作者見解不同、一代 有一代之文章(前代有而後代消亡、前代無而後代出現者)、分類有粗有細的結果。章先生以為惟能文之士能論文,否則必是皮傅之論。因而先臚列劉勰的【文心雕龍】、陸機的【文賦】與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分類情況,再說依【文賦】為準繩研討各種文體的原因。然後簡要分析了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類文章的特點、源流、各類之間的同異、擅長十類文章某體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先生以為,【文賦】語語諦當,如補充以『祭文准誄,傳狀准史……記惟遊記可作』這幾條則完善了。先生自信其論文章分類,較姚鼐明 白而收束這一講。

章先生作古已七十多年,其著述亦在百年前至七十年前,局限、小疵自是難免,善於學 習者,從這位大師書中自可學到別處學不到的知識。(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