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先秦時期)
儒的起源 – 作爲一個學派形成於春秋之魯。源於上古的巫官文化。 上古時期,巫、史、宗等都講天人之際,儒是由巫祝 演變而來。舊時(學在王官)王室禮樂之士,流落民 間,以授業爲生,學術下移到平民中,周王朝沒落, 禮崩樂壞,巫史常攜典籍向民間求生,『學入民間』 儒於此應運而生。到孔子時代,已脫離巫風(但也遺 風,如夢見周公而談天命,以相禮謀生等)。 代表人物: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 代表作品: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荀子 儒家崇尚【周禮】,認爲人人安分守己,互相關懷,達 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內 容。 –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 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儘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 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爲,陶冶人的性情。 –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回覆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 階層人士應盡本分,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爲教不應分貴賤 賢愚。他認爲「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 「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 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孟軻 孟子:名軻,鄒人。『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子思的再傳弟子 。 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爲貴,社稷次之,君 爲輕』。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雖受禮遇,但被認爲 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而沒有得到重用。孟子繼承了子思的思想,與楊朱、墨翟兩派理論爭辯,其言論見 【孟子】七篇。主張天人合一,自命爲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的道統 繼承者。其主要思想如下: – 反戰:認爲春秋無義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 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 服上刑。) – 民貴君輕: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 建立心性之學,主張人性善:人性都有善端,惻隱之心是仁之端,羞惡之心是義之端,辭讓之心是禮之端。 – 與民同樂:(與齊宣王對話) – 開拓功夫之義理途徑(寡慾、存夜氣、擴充、養氣):吾善 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詳盡記載 了孟子的生平事跡,以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美學等學說 思想。宋代被正式列爲經書。現存七篇。 。 【孟子】的內容反映了孟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仁政,孟子思想的 核心,是孟子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範疇,『仁者無敵於天下』,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仁政即是在政治上實行王道。王道又是 開明專制,主張『保民而王』;性善論,人具有共同的先天固有 的與生俱來的善性。性善論是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與民同樂和 民貴君輕,表現了孟子的重民思想。對於人民生計,他主張實現 井田制的理想,『薄稅斂,深耕易耨』,使人民有『恆產』,以 『野人』養『君子』 孟子通過闡發子思學說,繼承、發展了孔子思想。被歷代視爲孔 門儒學的正宗。有『亞聖』之稱。 。 文風善辯,感情充沛,曉暢通俗,風格多樣等是【孟子】的語言 特色。 荀子 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人。『荀子之學,其源有出於道家者, 故以自然意義之觀點爲底子,然後歸於儒家,以倡禮樂教化。』 晚孟子六十年,與孟同宗孔門,爲儒之大家。 。 荀子書中的【禮樂】、【樂論】、【勸學】諸篇,爲大、小戴 【禮記】所採用,可見其在儒家地位的重要,然自宋儒尊孟黜荀 以來,諸人都不研究荀子,儒家思想又狹隘了一層。 著名的法家 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的學術形態 人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化性起偽: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 心之主宰作用: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心之認識作用:心有徵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 – 聖人之製作: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 禮法並重:荀子的禮也含法度、規範、秩序的含義。 孟荀之不同 孟子通古今,長於詩、書;荀子精於制度典章,隆禮、樂而殺詩、 書 。 孟子言性善,主擴充,推原於惻隱之心,故生感情;荀子言性惡, 主矯正,謂人性雖惡,但棄惡從善,由於知善之質,而重理論。孟子論政,尚德教,寄理想於遠古,專講王道仁政;荀子論政, 重刑賞,法後王,專講亂世小康之道。孟子講仁義,主張內發良知良能;荀子言禮,主張外范,嚴肅規 范。孟子主張天人合一;荀子主張天人相分(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治亂和天沒有關係) 荀子【勸學篇】:學不可以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積跬步無 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