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史網 漢字詞義的演變同人們的認知實踐、獨特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特徵都有密切的聯繫。例如『上』本義是『位置在高處』,通過隱喻可以表抽象觀念的『高』,進而又可以表示處於最高領導地位的國君等,於是人們對『上』產生了『主觀移情』現象。人們對『上』懷有『敬畏』之『情』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上』作為動詞時的各種引申用法隨之受到了影響,後來,人們就常常在主觀上認為重要的地點前用『上』。但是仍有一些反例的存在,這也正反映了語言規律的複雜性。為什麼我們常說『上北京、下鄉、上廁所、下廚房』等,而不是相反?下面我們立足於認知語言學角度,將幾個典型的反例解釋如下:
1.下江南。最充分的理由應該是,古人對地理方位的精確了解『上北下南』,所以往長江以南,就很自然的說成下江南了,同理還有下西洋。另外,筆者臆斷:中國古代四大古都,最南的是南京,也沒過長江,大部分在北方。所以在人們心理主觀上認為南方應該稱臣於北方,從『南蠻』一詞和中國古代天子為大,異邦也需下跪稱臣的歷史事實也能看出人們的主觀『移情』的感情色彩,從而影響和制約了人們對其用法的使用。
2.下廚房。筆者認為,過去乃至在現在人的眼中,廚房一直是婦女的一技之長,全世界都存在着對女性及其從事的和熟悉的事情『另眼相看』的普遍現象,認為是又髒又累的,侍者應該做的事情。另外,看農村的房屋,一般正房比較高大,廚房比較矮小,位於正房的後面或院中的某個角落。相對於正房來說,也許由正房去廚房是由上而下吧(後個觀點筆者不肯定,從網上找到的,希望讀者多了解不同的觀點,方便學習和取捨之用)。
3.最難解釋的就是『上廁所』這個例子了。有關古代的廁所,【釋名・釋宮室】:『廁或曰溷,言溷濁也。』【說文】:『酰廁也。』『酢薄安蕖被パ鄧得韉筆鋇牟匏和豬圈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情況在考古文物中獲得充分的證明。各地漢代遺址出土的豬圈模型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往往與廁所連在一起,與解放前農村中的連廁圈相仿。圈廁結合為積肥提供了方便。在農村,茅廁一般都在距住宅20到100米遠的豬圈裡,有的還分上下兩層,上層是豬圈和人方便的入口,下層是個大糞池。不晚於漢代,人們確實已經利用圈廁中的糞便了。故,因廁在上層,所以成為上廁所。可見,這一使用的由來和歷史事實有關係的特例了。
4.關於『下(上)飯館、上飯店』等。筆者認為這同樣和人們對『飯店』一詞的主觀感受的遷移有關係。通常情況下人們對『飯館』在的印象是『小、簡陋』;對『飯店』的印象是『大、豪華』,所以沒有『下飯店』的說法。但為什麼有『上飯館』的說法呢?這個就和我們上文談到的社會文化方面的隱喻原因有關了。因為人們在日常交際時總要避免一些令人不快的說法,以達到禮貌、含蓄的目的。因此,我們說褒義詞相對於貶義詞來說,在人們的語言使用過程中出現的頻率更高。根據這一認知原則,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上』比『下』有更多的語言出現的環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