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9|回覆: 0

[漢語語法] 『馬蹄韻』和『對聯譜』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0-7-28 1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中國楹聯學會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的學術刊物【對聯文化】,2008年4月號發表時習之先生的文章:【質疑『馬蹄韻』】。文章用大量對聯資料和翔實的統計數據證明,余德泉教授根據明清楹聯歸納出的『馬蹄韻』,『含有相當的水分』,許多對聯僅僅因為『形式上相似』,就『冠冕堂皇』地冠以『馬蹄韻』。更有甚者,在對明清楹聯標註『馬蹄韻』平仄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凡符合『馬蹄韻』的就標出,凡不符合『馬蹄韻』的就不標,將嚴肅的學術研究,按自己的需要,隨意搓捏,這使我想起泰州北山開化禪寺大雄寶殿的一副對聯:  雙手把大地山河,搓圓捏扁,撕碎了,揮灑空中,渾無實象;
一棒將混世魔王,打死救活,喚醒來,舉頭天外,盡作道場。
本人以為,這種隨意『捏扁搓圓』的作法,對待虛幻的禪宗可以,對待實實在在的學術研究則不可。
時習之先生為核實余德泉教授的『馬蹄韻』規則,共計統計了6380副對聯,數量之大,用功之深,令人敬佩!只是這種統計『論據』的方法,涉及千萬條數據資料,一般人做不到,余教授本人也未必心服(余教授說自己統計了三萬副對聯)。因為所有統計的百分數,都是根據一副對聯、一副對聯『數』出來的,一個人可以這樣『數』,換一個人又可以那樣『數』,特別是長聯,還有一個如何斷句的問題,不同人就可能有不同的斷句。所以余教授完全可以辯解說:『我的統計數據就是這樣』!時習之先生也就無可奈何,第三者更無從核實。果真如此,是非曲直也就無法定論了。
針對『論據』方法的不足,本人這裏從『論理』的角度,對余德泉教授的『馬蹄韻』提出質疑,算是對時習之先生『論據』質疑的補充。
余德泉教授是具有創新精神的楹聯專家,『馬蹄韻』是其代表。本來,在格律文體中創建一種平仄格式,無可厚非,例如張克峯先生的『龍鳳格』,常江先生的『平仄竿』等,都沒有在聯界引起爭議。問題的產生是,余教授在創建『馬蹄韻』時,將『聲律』的地位無限拔高,以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余教授提出『聲律是對聯的核心』,甚至說『聯律從根本上說就是馬蹄韻』。這些說法,第一、錯誤地將『聲律』等同於『聯律』;第二、錯誤地將『馬蹄韻』等同於『聲律』;第三、錯誤地將『馬蹄韻』等同於『聯律』。這三個錯誤,在邏輯上都是用小概念取代大概念。因為按『綱-目-科』的等級劃分,『聯律』是對聯格律的總稱,處於第一層次,『聲律』則是『聯律』的一部分,處於第二層次,而『馬蹄韻』又是『聲律』的一部分,處於第三層次。余教授將本屬『科』層次的概念,『無限上綱』,造成『綱』、『目』顛倒,因而引來眾多批評。2006年初,余教授終於發表【對聯聲律是客觀存在的】文章(見【中國楹聯】2006年第一期),正式將『聯律從根本上說就是馬蹄韻』,修正成『對聯聲律從根本上說就是馬蹄韻』。『聯』改『聲』,一字之差,概念大變。同時余教授還鄭重聲明:對聯聲律『除了馬蹄韻而外,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那種以為「對聯必須符合馬蹄韻'的看法,是一種誤解,也不符合我的觀點』。
針對余教授的修正和聲明,本人曾發表文章【修正就是進步】(見【中國楹聯報】2006年5月5日第三版),肯定了余德泉教授的『大家風範』。然而仔細閱讀余教授的【對聯聲律是客觀存在的】文章,仍然發現概念和邏輯上存在混亂現象。
第一,既然說對聯聲律『除了馬蹄韻而外,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就不應該再堅持『對聯聲律從根本上說就是馬蹄韻』。既然說『合馬蹄的長聯和其以外的長聯比較起來,在總體上始終是少數』,就不應該再說『馬蹄韻規則的客觀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既然說『馬蹄韻又不具有唯一性』,就不應該再強調『沒有一種新的聯律』,可以與『馬蹄韻』相『抗衡』。根據一般理解,『根本上說』本身就具有唯一性,根本上唯一了,對聯聲律哪裏『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呢?既然『馬蹄韻』『始終是少數』,怎麼又能成為唯一的『規則』呢?既然任何聯律都不能和『馬蹄韻』相『抗衡』,『馬蹄韻』又變成『唯一』的了。這些顛三倒四的論述,正如余教授所言,真叫『有些人』、『不懂聲律的人』,『一輩子也弄不清楚』!
余德泉教授在【對聯聲律是客觀存在的】文章中還將『平仄』規則劃分成所謂的『兩個層面』,但余教授只說了『技巧層面』,另一個『層面』沒有說。根據文章的敘述,『技巧層面』是余教授自己統計的『第三類』和『第四類』平仄規則(見本文下面的引用資料),還有非『馬蹄韻』的其它平仄規則,也被列入『技巧層面』。在對聯聲律中引進『層面』一詞,也是余教授的一個創造。只是『層面』該如何解釋?『技巧層面』又如何定義?和『技巧層面』相對應的又該是什麼『層面』?這些內容,余教授都諱莫如深,使『聲律』又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余教授這篇討論『聲律』的文章,還十分奇怪地批評了2005年春節晚會在中央電視台亮相的對聯,其中指名批評的是題為【湖南・湖北】的作品,但並沒有指出這副對聯『聲律』上有什麼瑕疵,只是憑空給它戴了三頂帽子:一、『本木倒置』;二、『內容和邏輯上考慮不周』;三、『傳統的對聯規則沒有運用好』。這副對聯的作者是中楹會常務理事、西安楹聯學會名譽會長解維漢。對聯全文如下:
八百裏洞庭,憑岳陽壯闊;
兩千年赤壁,覽黃鶴風流。
這副對聯的題目是【湖南・湖北】,所以上聯寫湖南的『洞庭』和『岳陽』,下聯寫湖北的『赤壁』和『黃鶴』,分別是兩省有代表性的名勝。上聯說湖南的八百裏洞庭湖,『憑』岳陽樓而更加壯闊,或者說湖南的八百裏洞庭湖,『憑』岳陽樓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更加壯闊。泰山,不是因『一覽眾山小』而更加壯闊嗎?這種自然景觀因人文景觀的存在更顯輝煌,或人文景觀因文化典藉的存在更增添燦爛,不僅是客觀的藝術寫照,同時更是傳統的比興手法,根本不存在『本木倒置』,也看不出『內容和邏輯上考慮不周』的地方。至於『傳統的對聯規則沒有運用好』的說法,也不能成立,因為按照余教授的邏輯,『傳統的對聯規則』就是『馬蹄韻』,而這副對聯只有兩句,腳句平仄本身就符合『馬蹄韻』,難道是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了?
作為學術討論的文章,這樣東打一頭,西敲一棒子,又出現如此眾多的邏輯混亂,實是罕見。
第二,說『對聯聲律是客觀存在的』又是一個新命題。剖析這個新命題,關鍵要弄清楚什麼是『客觀』?什麼是『律』?
根據【新編古今漢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的注釋:『客觀』一詞是指『意識之外存在的物質世界』,而『律』是指『法則』。但『法則』有兩種,一種是自然法則,如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律』、幾何學中的『鈎股弦定律』、化學中的『元素周期律』等。另一種是人為的法則,如『律詩』、『絕句』的字數、句數、平仄、對仗、押韻等規則,詞、曲的『曲譜』、『詞譜』等規則。說自然法則『是客觀存在的』,一點沒有問題,因為『意識之外存在的物質世界』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你承認它,它存在,你不承認它,它也存在。而詩、詞、對聯之類的法則,則是一種藝術創造,說『是客觀存在的』就成問題。以詩詞格律為例,是人們經過長期探索形成的,或者是科舉制度的產物,而且律詩、絕句形成在先,詞、曲形成在後,李白的『菩薩蠻』和『憶秦娥』,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王力【漢語詩律學】第509頁)。【萬樹詞律】搜集的詞譜,共666調,1180餘體,【金元散曲】小令超過3800種,但從來沒有人說『詩詞格律是客觀存在的』。其實,在藝術領域裏,『主觀創造』並不比『客觀存在』低劣一等,例如【義勇軍進行曲】的樂譜是主觀創造的,【茉莉花】的曲調是主觀創造的,【二泉映月】的旋律也是主觀創造的,這些都是優秀的藝術作品,並沒有人強調它是『客觀存在的』。同樣,余德泉先生『構建』的『馬蹄韻』,如果能得到聯界普遍認同,同時在實踐中又行得通,不失為一種藝術創造,有什麼不好呢?
當然,社會科學中還有一種『客觀存在』,那就是『古已有之』。例如『漢語語法』就是古已有之,但古人『不懂語法』,所以沒有把它歸納出來,成為一門學科。是現代漢語語法的鼻祖馬建忠,1898年首先模仿拉丁文語法,寫成【馬氏文通】,開創了『漢語語法』的先河。此後,經過一百餘年的不斷完善,成為今天的『漢語語法』版本。同樣,古人寫對聯採用『同門類相對』的對仗規則,似乎並不講究『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補語對補語,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等現代語法概念,但王力先生說,『古代雖然沒有這些語法術語,但事實上是這樣做的』。以上引文,見【古代漢語・駢體文構成】第三冊、第1224頁。這就是典型的『客觀存在』。本人將對仗格律劃分為『古代版』和『現代頒』:『古代版』──『同門類相對』;『現代版』──『詞性一致+結構相應』,這種劃分也可以說是『客觀存在』。只是對余教授來說,僅僅說『馬蹄韻古已有之』,恐怕還是不夠的。第一、余教授並不甘心『除了馬蹄韻而外,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馬蹄韻又不具有唯一性』,這兩個已經承認卻又不願意承認的事實。第二、還必須將『馬蹄韻』拔高為『傳統法則』,以便和『任何一種新的聯律』相『抗衡』,這才是余教授要將『先賢』、『先輩』等古人請出來,並尋找『客觀存在』的真正目的。余教授一方面斷言,『馬蹄韻』是『先賢們早就給我們定好的,而且是通過千百年的錘鍊才取得的共識』。另一方面又說,『每邊四句以上,他們(筆者按:『他們』顯然是指『先賢』)就說不出所以然來』。這些前後矛盾的說法,文章中處處可見。余教授還將自己如何發現『馬蹄韻』的過程做了一段神秘的渲染:『我剛聽到「馬蹄韻'這個名詞時,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一些前輩,將他們寫的對聯給我看,並將其師長在數十年前的談話告訴我,說對聯的平仄應當按馬蹄韻進行安排……』余德泉教授的這段表述,是有意告訴世人,我余某的『馬蹄韻』來至『先賢』真傳,就像張良得【黃石公三略】的真傳一樣,以此證明『馬蹄韻』是不可『抗衡』的。余教授還警告說:『如果有誰一定要這麼做(筆者註:和馬蹄韻抗衡),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是可以想見的』!!!可惜的是,這篇文章公佈的統計資料,並沒有證明『馬蹄韻是客觀存在的』。根據余教授統計的『大約三萬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對聯資料,『結果發現真正有規律可循者,主要有如下四類』:
第一類: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反之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類:平平平平平仄(反之為:仄仄仄仄仄平)
第三類:平仄平仄平仄(反之為:仄平仄平仄平)
第四類:仄仄仄仄仄仄(反之為:平平平平平平)
仔細解讀這些統計資料,是很有意思的。
第一、這『四類』斷句平仄,全部在常江先生按『平仄竿』歸納的『句腳平仄規律』範圍內。『第一類』就是『五斷句』的⑥類,『第二類』就是『五斷句』的②類,『第三類』就是『五斷句』的⒃類,『第四類』就是『五斷句』的①類。以上分類依據,請參見【對聯格律・對聯譜】第13頁附表。這些本來是被余教授批判和否定的『平仄竿』,反而被自己的統計資料證明了它是『客觀存在的』,這不是有些滑稽嗎?
第二、從統計資料我們看到,『真正有規律可循者』並不集中,而且多達『四類』,其中符合『馬蹄韻』的僅僅是『四類』中的『第一類』。『第三類』和『第四類』又被劃入『技巧層面』?被排斥在『聲律』之外。至於『無規律可循者』,到底有多少?余教授這篇文章沒有公佈,好在1997年出版的【對聯格律・對聯譜】第167頁有過披露:『每邊五句以上(含五句)……完全符合馬蹄韻者,更加寥寥』。這些『更加寥寥』的數字,除了『客觀上』證明『馬蹄韻』子虛烏有外,還能證明什麼呢?余教授在批判『平仄竿』時就斷言『聯律不能隨意製造』,難道僅僅用『更加寥寥』的數字,就能『製造』出『馬蹄韻』嗎?所以,所謂的『馬蹄韻』研究,本身就是一個死胡同,尋求『客觀存在的』努力,也只能無功而返。時習之先生的【質疑『馬蹄韻』】,從6380副對聯的統計中,同樣否定了『馬蹄韻』的『客觀存在』。由此可見,『馬蹄韻』『是客觀存在的』說法,既缺乏事實依據,更缺乏科學基礎。
以下分析『對聯譜』。
以『馬蹄韻』為系列,余德泉教授構建了『對聯譜』。本人認為,余教授構建『對聯譜』的精神可嘉,但犯了『方向性』的錯誤。首先『馬蹄韻』作為『聲律』,不能代替『聯律』,而且『不具有唯一性』,所以不能依『馬蹄韻』建『譜』,詳細道理已如前述。另外,余教授的『對聯譜』,是以對聯單邊小句句腳的平仄分佈為系列,所以存在兩個問題:
其一、『對聯譜』主要針對多句長聯,但對聯以短小為主,多句長聯不是對聯的主體。四十年前,我對【楹聯叢話】2000多副對聯的字數、句數也作過統計,發現古聯中單句聯佔34.5%,二句聯佔31.4%,三句聯佔21.7%,四句聯佔6.8%,五句聯佔2.6%,六句聯佔1.2%,七句以上的對聯均小於1%,由此可見,多句長聯的比重很小,不是對聯的主體。
其二、由於對聯不受字數、句數、句式的限制,一句聯有若干種字數和句式,二句聯又有若干種字數和句式,三句聯更有若干種字數和句式……僅一句的字數,就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多達十字;句式形式也有頓號、逗號、分號、句號以及一字領、二字領、三字領等區別。這裏僅舉圓明園戲台楹聯作為例子:
堯舜生、湯武淨,五霸七雄醜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隻耍手,其餘拜將封侯,不過搖旗吶喊稱奴婢;
四書白、六經引,諸子百家雜說也!杜甫、李白會唱幾句亂彈,此外咬文嚼字,大都沿街乞食鬧蓮花。
這副對聯,包含二字、三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等小句,語法成分和斷句都非常複雜,其它對聯都有類似情況。面對如此複雜的字數和句式結構,根據『排列組合』的數學知識,對聯句子的組合形式成千上萬,無窮無盡!在這樣的系統下構建『對聯譜』,客觀上是不可能的。余教授按『馬蹄韻』規則,雖然羅列了『一句』到『二十五句』的『對聯譜』,但並不構成系列,其中缺失很多,『十句』、『十三句』、『十六句』、『十八句』、『二十句』、『二十一句』、『二十四句』都沒有。各小句的字數和句式,則根本沒有涉及。所謂的『譜』,既不完整,也不規範,所以很難實施。
根據『律詩』、『絕句』、『詞譜』、『曲譜』的經驗,要建『譜』,首先必須固定字數和句數。事實上,『律詩』、『絕句』的平仄規則,詞、曲的『平仄譜』,都是建立在字數、句數、句式固定的基礎上的。不固定字數和句數,什麼『譜』都無從建立。
本人受余教授編制『對聯譜』的啟發,曾經參考『律詩』固定字數,固定句數,然後固定平仄格式的做法,將對聯劃分成『格律』、『散聯』兩大類(詩歌也有『律詩』和『非律詩』的區別),『格聯』就是固定字數,固定句數,然後固定平仄,以下就是按照這個思路構建的『格聯』標準。括號中的百分比,是本人根據明清楹聯統計,該種格式在對聯總數中所佔的比例。
四言格: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佔3.5%)
五言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佔19.4%)
六言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佔1.4%)
七言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佔74.4%)
四四格: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佔10.4%)
四六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佔6.1%)
四七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佔35.4%)
五七格: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佔20.9%)
  ……
若要構建更多的對聯格式,可以依此類推。如:『六七格』(佔4.1%)、『五四格』(佔3.9%)、『七七格』(佔3.4%)、『五六格』(佔2.3%)、『六六格』(佔1.8%)、『六四格』(佔1.6%)等。兩句以上的對聯,由於組合形式複雜,一般不宜制訂『格聯譜』。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律詩』、『絕句』不過七言、五言,八句、四句,共四種格式,『格聯』有這七八種格式也就夠了。
這就是對聯作為獨立文體的格律體系,也可以稱為『對聯譜』。平仄格式除了『正格』,還可以規定『變格』。從統計資料知道,古聯中使用最多的格式是『七言格』、『五言格』、『四七格』和『五七格』四種。古代駢文稱『四六體』,是一種十分流行的格式,但對聯中『四六格』僅佔6.1%,不是主體。
至於『散聯』,平仄完全可以放開,甚至不論。例如,於佑任的對聯,就從來不論平仄;中國章回小說的回目對聯,也不論平仄;還有本文列舉的兩副著名楹聯,也有平仄不合的地方,但這些都是對仗工整的對聯。再說最注重『聲律』的詩歌,實際上除『律詩』、『絕句』以外的許多詩歌品種,都是不講究平仄的,它們卻是地地道道的詩,為什麼就不承認不講究平仄的對聯呢?把這些不講究平仄的對聯放入『散聯』,以區別於遵守嚴格平仄的『格聯』,這樣做,合情合理,既滿足了『嚴』的要求,又照顧了『寬』的需要,何樂而不為。
2007年9月,中國楹聯學會徵求【聯律通則】修改意見,本人曾將上述『格聯』、『散聯』方案,通過江蘇省楹聯研究會上報中楹會,並將符合【聯律通則・總則】六條標準的對聯稱為『通聯』。『通聯』不受字數、句數、句式的限制,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聲律不規定具體格式,只要求『平仄兩兩交替』即可。這樣,『格聯』、『通聯』、『散聯』三種格律,就構成一個完整的對聯格律體系,我稱之為【中華聯律】。
行文至此,不能不說一說破除『聲律』的神秘問題。漢字的平仄是由漢語的聲調確定的,但聲調的統一十分困難,原因是『四聲』存在『變動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三大『硬傷』。明朝學者陳第早就說過:『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王力也說:『人類的語言是隨着時間和空間而演變的』,上古聲調只有平、上兩類,中古才出現入聲,近代聲調更不能和古聲相同。這就是『四聲』的變動性。音調的地域差異更大,根據朱光潛先生的歸納,廣東有九聲,浙閩有八聲,蘇滬有七聲,川滇有五聲,只有北方才是四聲。其實『北方四聲』也未必準確,因為東北和西北,山東和山西,語音差別也是很大的,準確的說,『北方』應該是專指北京。南腔北調在中華大地存在了幾千年,這就是聲調的『差異性』。『不確定性』是指同一個字,在不同場合、不同詞組、不同氣氛中,可能發出不同的音調(學術術語叫『變調』)。1935年王力在【漢語音韻學・自序】中就直言:『音韻之學,系乎口耳……自古治學者,輒故神其說,以自矜異,竊嘗病之。邇年忝在清華大學音韻講席,首以玄虛之談為戒』。音韻學者羅常培(1935年主持北京大學語言樂律實驗室的專家)對王力先生的『首以玄虛之談為戒』,很是讚賞。他在給該書的【羅序】中更進一步明言:『因為向來講韻學的書過於玄虛幽渺,烏煙瘴氣了。所以鬧得初學的人不是望而生畏,就是誤入歧途』。號稱『對聯結構理論家』的王憲忠先生,在他的【對聯法則】專著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平仄是『歷史上和裹小腳呼應出現的緊密對應的封建文化孽結,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偽學,是封建文化腐敗的潰瘍體現』(見王憲忠【對聯法則】吉林大學出版社第632頁)。這段文詞雖然尖刻刺耳,也有偏頗的成分(筆者無意完全附和),卻道出了『聲律』的本質。雖然『平仄』規則帶有許多不確定成分,但畢竟已經在中國傳承了1500多年,所以我不贊成將它一棍子打死,但反對將『平仄』神秘化、複雜化。有關平仄問題更詳細的討論,請參閱山西【河東楹聯】2006年11月號本人文章:【無為而治話聲律】。
總之,『馬蹄韻』和『龍鳳格』、『平仄竿』一樣,是對聯平仄規則的一種格式,借用余教授的說法,都是『技巧層面』的東西,是人為設計的一種『模型』,既不是『對聯的核心』,也不是『客觀存在』,而且『又不具有唯一性』,就馬蹄韻而言,『始終是少數』,所以用之也可,不用也無大礙。特別是在長聯中規定短句首字、尾字按『仄頂仄、平頂平』的『對聯譜』,不僅過於繁瑣,事實證明也行不通。本人根據詩、詞、曲、令等建『譜』的經驗,建議將對聯劃分成『格聯』、『通聯』、『散聯』三個層次,然後分別處理平仄規則,既照顧了『嚴』,也滿足了『寬』,應該是設計對聯格律的可行方案。只是筆者擔心,因為這又是『一種新的聯律』,會不會犯和『傳統規則』相『抗衡』的錯誤?因為余德泉教授的警告:『如果有誰一定要這麼做,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是可以想見的』!這個警告一直在我耳邊迴響!我真不知道,這個方案提出來,『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是天崩?還是地裂?
(作者:陳樹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