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3|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王文元:剖析16個漢字說中西之別(1)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12-21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中國古人之所以稱自己的民族為『華』(繁體為A),是因為最初的這個字是一棵大樹的象形。植物有草本、木本之分,草本茂盛為榮,木本繁茂為華。中國古人以樹命名是為了彰顯:(一)中華民族像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巨樹;(二)木本植物每年的春天都會發芽吐葉,象徵華夏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三)更重要的是用華(樹)的名稱進行自我警示:我們屬於大自然(而非大自然屬於我們)。


    『然』字從月(肉),從犬,從灬(火)。這個字揭示了這樣一種現象:狗肉遇到明火,必然會燃燒,會有煙霧冉冉升起。後來,用這個字表示客觀規律。仔細想來,中國人做什麼不做什麼,主要依據就是自然。『自然』就做,不『自然』就不做。這個規律可以套用到中國人對待科學的態度上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這沒有問題,但科學轉化為技術之後往往就不那麼自然了。比如有了化肥農藥,科學農法就取代了自然農法;有了計算機,機器計算就代替了人腦計算;有了化學塗料人們就用塗料粉刷牆壁,替代了傳統的用石灰刷牆的做法……凡此種種,都使得人的行為變得不自然。為了自然,中國人創造了『易』字。易,從日,從勿,勿是與日對應的,表示月亮。由日與月組成一個字,並將這個字作為中國最重要經典的書名,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崇拜。



    『易』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不變,【易經】是關於宇宙以及萬物不變規律的經典著作。日月交替,四季輪換、新舊更新,生死相繼……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使它變。第二層意思是變,【易經】是關於宇宙以及萬物變化規律的經典著作。第三層意思是簡易、容易,【易經】告訴讀者:宇宙是簡單的,人們不要把它複雜化。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揭示出這個規律,而西方直到20世紀才被物理學家揭示出來。


    我把易的不變的意思放在首位,是想強調不變(正如董仲舒所說『天不變,道亦不變』)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是第一位的。看一看『變』(繁體為)字,便能體味其中道理:從糸,從言,從文。上半邊以絲比喻人的思維(糸讀音與思相同),言當然就是人的語言。人思維像絲一樣可以拉長,產生變化。思維被拉長表現在語言上,就產生了文,即不同色彩交錯在一起(【易經・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總結起來,古人製造變字時賦予它這樣一個意思:語言不能準確表達思維,因為思維像絲一樣可以拉伸。所以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通過語言進行思維交流時一定會產生新的思想,新的思想與原來想說的已經不一樣(正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會發生改變。


    變與便諧音,表示變是一件很便利和容易的事情。變與辯諧音表示正是因為變的緣故,人們要爭論不休。在古人看來,在人文方面是要變的,詩詞歌賦就是變的結晶。但自然天道是不變的,必須遵照其規律,否則會遭殃。這與西方一味改變自然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日月交替是變,日月交替所呈現出的規律性則是不變,變與不變的世界是很簡易的,並不複雜,所以中國人不認為要對它進行深入的演繹、推理式的研究,通過直覺觀察就行了,這就是簡易之易的涵義。把世界簡單化的目的是為了保持自然的本來面貌,避免被改塑。人把世界看得簡單,人的心就簡單;人的心簡單,欲望就不會泛濫,人的欲望被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內,就能與自然共舞,實現天人合一,共生共存,天長地久。中國人的信仰,集中體現在中國第一部經典――【易經】中,特別體現在漢字『易』中。


    人類與自然相處要遵守道,人與人相處也要遵守道,否則就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古人稱之為『郁』(繁體為d)。它描繪了這樣一幅淒涼的畫面:一個人拿着瓦罐走進森林,他坐下來,取出瓦罐中的滷肉,用刀子切開肉,準備好好享用美食。可是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看到了影子,感覺到有一股陰森之氣襲來,他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情緒,中國古人把這種情緒稱為郁。這個字告誡國人:幸福不能脫離良好的人際關係,更不能脫離親情與友誼,光有物質享受是不行的。只有處理好人際關係才會產生和諧,和諧了人才能感覺出幸福。郁與獄諧音提示人們:郁字所揭示的場景是人的精神上的監獄,精神被關進監獄裏是要倍受煎熬的。



    人類如何擺脫監獄之苦?人與人如何和諧相處呢?請看『倫』(繁體為):左邊一個人,右邊的上面一個人,兩個人合在一起表示人與人相處。右半邊中間的一橫代表天道,下面的『浴保cè)原意是捲起來的書簡,在這裏表示圓融或柔軟。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與人相處,應該在道的指引像圓那樣,融為一體,不要見稜見角,針鋒相對。再看一下它的簡體字:倫,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是鬥爭關係,在鬥爭中不要講情面,該出手時要拿出匕首,敢於刺刀見紅。顯然這是西方『叢林法則』的形象化表達,鼓勵人與人之間進行惡性競爭。


    中國人認為解決倫理問題的關鍵不在思想內部,而在一言一行的外部表象。何以見得?請看『有』字:從手從月(肉),手中拿着肉為有,大而言之,見象為有,無象為無。所以中國人認為,要想『有』,必須表現出來,禮就是代表美與善的象(禮是通過語言、肢體語言或某種程式體現出來的)。中國人為什麼重視藝術創作?因為藝術創作讓人感到幸福(可以認為藝術是崇拜自然的一種高級形式):『藝』(繁體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取若字的上半部分;第二個層次取兩個字的一半,左邊是『陸』的右半,右邊就是一個丸字;第三個層次是雲。合起來就是:人飛到雲層上面,舉重若輕地玩(諧丸字的音)耍,表示進入極其自如的境界。這就是中國人的藝術觀。


    為什麼在中國人看來利他的功德讓人感到幸福(可以認為利他是一種高級的利己,也是一種高級的自我實現)?因為中國人認為幸福首先是天賜予,然後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請看『福』字:左邊是示,代表天,右邊是殘缺的富,代表人為造成的富足。按照左右的順序,首先是天賜,然後是自己努力,二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幸福的福字。這個字告訴人們:離開了天就沒有幸福,至多只能是實現富。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把人類早期圖騰分為三類:其一動物,其二植物,其三無生物。西方的圖騰屬於第一類(中國的圖騰則是無生物)。(參閱張光直【黃土期中國高級舊石器文化與現代人類的出現】:『中國人不但是黃種人,而且自稱黃帝子孫,吃的是黃米、黃豆,住在黃河沿岸、黃海之濱。位到至尊則穿黃袍,走黃道。死了之後的去處叫黃泉……中國文化,黃色是其一大特徵。黃土高原和黃河之水,孕育了中國的黃色文化。』)中國人如此選擇是因為中國人認為無生物比動物與植物更久遠,更根本,從而更自然。


    現在可以對第一部分做總結了:西方崇拜人自己――這個命題是被費爾巴哈明確提出的,他為此專門寫了一部很厚的著作,叫做【基督教的本質】。他在這部書的第九章裏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