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9|回覆: 0

[漢語詞典] 談上博楚簡的從『今』從『石』之字(1)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10-31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字網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的【緇衣】篇里有這麼一句話:
則民言不a行,行不a言。(a字上從今下從石,下皆用字母a代此字)
其中的a,原簡文寫作『  』,從今從石,整理者隸定為『a』,這是沒有問題的。 1)傳世的【禮記緇衣】篇這句作:則民言不危行,行不危言矣。和這個字對應的字是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里這句話則作:t民言不b行,行不b言。』(左從阜,右上從禾,右下從心,下用b代替)注釋七八云:『b,今本作,鄭註:危猶高也。」』裘錫圭先生認為字當從聲,讀為古音相近。(2 這個看法無疑是對的。不過,現在上海博物館的簡文面世,李零先生通過對勘,認為『a』也是的訛寫,恐怕就值得商榷了。 3)我們認為,這個字不是訛寫,應當就是【說文】中y字的異構字。(4
【說文厂部】中有個y字,說解云:仰也,從人在廠上。一曰屋也。秦謂之桷,齊謂之y。這個字在【廣韻】二十四鹽的詹(職廉切)小韻下雲本魚毀切,可見它有兩個讀音,職廉切的發音是韻書中常見的,而魚毀切的這個音,也就是和相近的發音,來源不清楚,段玉裁在當時估計已經糊塗了,他把y字列入他自己劃分的十六部,可見是承認這個字念魚毀切的,但在【說文】的字下又說應該從y聲,列入八部。我們認為,通過【說文】的說解,這個y字應該讀職廉切,因為許慎把它訓為也,而瞻仰一詞在現在也是常語,【詩經》裡還有【瞻n】一篇,可見【說文】把y訓為就是把它的讀音當成字來理解的。至於【說文】中雲一曰屋也。秦謂之桷,齊謂之y,意思則是當時有人已經把它用為屋檐的
我們知道,y是個會意字,分析起來,是從人從廠的,【說文】對的說解是山石之崖岩,人可居,楚簡中在y的下部改寫成字就可以理解了。所以,我們認為,楚簡中的『a』字就相當於【說文】中的y字。至於字的上部,也許書寫者為了讓人明白它的讀音,故意把上部的形改造為字作為聲符。上古音在見母侵部,在章母談部,侵、談兩部都是閉口音收尾,相通例子很多。比如【史記外戚世家】:景帝恚,心櫓。【漢書外戚傳】為談部,而為侵部。【易九二】:坎有險。長沙馬王堆帛書本【周易】H為談部,而H為侵部。都是例子。聲母看似相隔,但章組字在上古實和喉音字有密切聯繫, 可以通假。(5)例如字在上古為章母支部字,而同從得聲的卻屬見母。【史記晉世家】的示眯明,【公羊傳】作祁彌明是船母,章組字;是群母,見組字。就是例證。因此,這個y字應該就是字的初文,形體象人站在崖上看,為了表明讀音,把人字改造成今字作為聲符。
當然,當作瞻字,在簡文中意思講不通。再加上傳世文獻和郭店簡中相應的字寫成或和音近的字,似乎都不支持我們的說法。但是,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古書中和y音近的字,也就是上古音侵、談部的字,有很多訓為,甚至能和從聲或和音近的字互訓。就拿【說文木部】的字來說,說解為:秦名屋×也。齊謂之檐。其中聲近(一在脂部一在歌部,在古書中有間接相通的例子),而對應的東西在齊國叫。又如【爾雅釋宮】:謂之坫。坫是談部字,正好和檐聲近。又如【說文】:阽,壁危也。【漢書文帝紀】:或阽於死亡。孟康註:阽音屋檐之檐。又如【詩小雅菀柳】:居以凶矜。毛傳:矜,危也。(矜一般歸為真部,但它本從今得聲,更早的時候應當在侵部),【廣雅釋詁一】:鐮,危也。鐮在談部。都是同樣的例子。根據這些兩個聲符的字互訓的情況,我們認為字原本是以y字為義符而分化出來的字,甚至有可能在更早的時候是音近義通的同源字,但由於現在還找不到更早的聲音上的依據,我們對這兩個字本身的討論只能到這裡為止,頂多只能說【說文】中y字因為和字意義相近,而被錯誤地註上了魚毀切這個發音。
接着討論這個字在簡文中的意思,有些學者曾談過這個字,如楊澤生先生反對把郭店楚簡中相應的字訓為,認為在簡文中讀不通,而認為這個字處在動詞的位置上,應該讀為,意思為損害。(6)我們覺得他的認為是動詞的看法是正確的,只是古注為什麼把訓為,還可以更深入地討論一下。顏世鉉先生則贊成鄭玄的注釋,將這個字讀為,並引【說文】、【方言】中訓為高為證。(7)我們前面說過,象岑那樣古音在侵、談部的字很多和互訓,從這點來說顏說是對的。但我們應該看到在語法上,這個『a』確實應該做動詞用,所以毋寧選一個能做動詞用的能和『a』通假的字為好。
我們把上海博物館簡的『a』讀為,上古音為曉母談部字,從聲的字多在見母侵部,見、曉兩母皆為喉音,談、侵兩部旁轉,可以通假。【後漢書周燮傳】】:燮生而欽頤折O,註:欽,或作。是其證。古代也有的意思。【玉篇阜部】:險,高也。險,危也。【孔子家語弟子行】:若商者,其可謂不險矣。王肅註:險,危也。可見兩個字在古代是有很密切聯繫的,我們今天常用的合成詞危險看來是有很早來源的,是由兩個意義和讀音相近的單音詞構成的,也就類似於王力提到的駢詞。(8)我們肯定楊澤生先生的說法,在則民言不a行,行不a這句話里,『a』所處的位置應該是個動詞,當然,在古書中,多作為形容詞和名詞用。但是,字作為動詞用的例子也不是沒有的,如【國語晉語一】:則必惡其心而害其身矣。惡其心,必內險之;害其身,必外危之。韋昭註:險,危也。這句話正好是用對文,(9)更加證明了我們的判斷有可能是對的。再如【莊子繕性】: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句中以對文,都直接帶賓語,應該是動詞無疑。所以,上海簡此條簡文則民言不a行,行不a就是說民眾的言不險害其行動,行動不險害其言,和傳統的解釋基本上是不相背的。現在的很多大型字典如【漢語大字典】也沒有收的動詞用法,恐怕是不夠完全的。
順便說一下,顏世鉉先生提到王念孫將【緇衣】的讀為,訓為的觀點,認為是講不通的。其實追查的語源就可以明白,王念孫訓為讀為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兩個字在古代還有傾斜的意思。如【廣雅釋詁二】:險,~也。【新書道術】:反平為險。又【廣韻支韻】:危,不正也。【文子上德】:尺雖齊必有危。都是從這個意義引申來的,因為高就未免有傾側的危險,這和古人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哲學思想是相契的,一旦傾側,便走向了高的反面,也就是訓為違反了,所以說,訓違反在這層意義上可以看作是用了的引申義。其實,古書中有些詞,到底解釋為本義還是引申義有時是難以判斷的,如上面我們舉的【莊子繕性】: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郭註:行者違性而行之。成玄英疏:險,危阻也。一個訓為,一個訓為危阻,撇開他們對全句的理解不談,,就單個字來看,都有一定道理。但句中以對文,可見的意思是相近的,這裡的當然解釋為險害危阻不是不可以,但是用危險引申出來的違背的意義來解釋,無疑更為確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