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3|回复: 0

[汉语言文学] “推敲”史话新解

[复制链接]
济世 发表于 2011-7-21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网
好文章(泛指一切以文字为载体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是反复琢磨修改出来的。我在托尔斯泰故居看见过她的手稿,改变分辨不出前后修改过多少次。诗歌尤其是这样。这个的近体诗嘴上的只有二十个字;最多也就五十六个字。如果说字斟句酌主要是针对诗歌而言是恰如其分的。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是一个国学迷。依稀记得那个时候的语文课本,古文诗词和现代文在数量上差不多是半斤八两、平分秋色。每逢讲心的古文,老师开讲有一个口头禅:这是一篇好文章。我的国学兴趣就是那时候被培养起来的。讲诗词,古人是非常重视练字锻句的。现代诗歌基本上没有这样讲究。说到练字锻句,自然离不开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诗中高院“推”“敲”的推敲: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故事是说贾岛骑在驴背上,象一个行吟诗人,在琢磨该用哪一个字更好?不期冲撞了时任大尹韩愈出行的“警车卫队”;韩愈赏识她的才学与用功,不仅没有问责,而且还和他一起琢磨交流。韩愈认为“敲”比“推”更好一些。我认为这二个字的取舍在审美层面并没有实质性的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在选择上也倾向于韩愈。“草径入荒园”,月出鸟归窝,寂静、苍凉、神秘。如果用“推”,依然没有走出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而如果用“敲”就大不一样了:有声就有动,动静结合,顿生空谷足音的活跃美感;在这首诗饱满的视觉画面中平添了听觉的变化元素,形成一种立体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王国维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莫过如此。
大约800后,有一个大人物不同意韩愈的观点。这个大人物就是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大师王夫之。他如是说:“‘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熟知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窃以为,王夫之此言差矣!其一,下车伊始。韩愈贾岛关于“推敲”之辩,不正是“即景会心”、“因景因情”的在琢磨取舍吗?其二,贾岛做过几年和尚是有生活积累的。而王夫之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诗中摹写的环境是很具古代寺庙的地理环境特色的。唐代有规定:“令禁僧午后不得出”。换言之,每天日落后,寺庙山门关闭,和尚也不得出去。贾岛这首诗引起一些“绯闻”也是情理中的事儿。其三,贾岛的“或推或敲”也绝非“妄想揣摩”,而是有生活实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再举一例。王安石有一首《船泊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是王安石去瓜州检查工作时,想起自己的“变法”主张结果将会如何而作。瓜州在长江北岸;京口、钟山均在长江南岸。王安石家居钟山。有注家认为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是之瓜州与钟山而言,我认为不是这样,一个是指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而言。诗人在首句中明明白白说了瓜州与京口的大概地理位置和距离;二京口与钟山同在南岸,如果第二句有说瓜州与钟山的地理位置和距离,就完全没有必要了,王安石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因此,第二句只能是说瓜州京口与钟山“只隔数重山”,同样是遥可相望。当然,这只是诗人的形象思维而已,事实上,站在钟山是不可能看见京口的。
王安石曾经考虑过用“过”“到”“入”等字,总觉不妥。次日,有独立瓜州岸边在思;忽见岸边绿茵漫野,生机盎然;即以“绿”入诗,始得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王安石也不是在这里“妄想揣摩”,同样是实实在在的“因景因情”、“即景会心”!前面说过,因为他身在瓜州,想的是京城对特的“变法”是如何执行的?朝廷又被奸小之人弄权,“变法”之推行难矣!“春风”指的是“变法”,“江南岸”指的是朝廷(国家),“绿”指的是“变法”那个得以顺利推行落实。
“推敲”这个词,无非是启迪后学者要坚持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而已。“推”与“敲”在这首诗中用哪一个更好倒是其次的了。正是:一字一词看似易,费尽诗人泪和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