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語文建設通訊第89期
1. 『陰功』的『美惡同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001)【現代漢語詞典】(繁體字版)
列有『陰德』和『陰功』兩個條目,其釋義為:
【陰德】暗中做好事;迷信人指在人世間所做的而在陰間可以記功的好事。
【陰功】陰德。
由此可見,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陰功』與『陰德』為同義詞。以下為『陰功』一詞在普通話中的日常用例:
佐證這批藥瓶的依據還有同時在洞下黃龍亭裏發現的一塊『藥用廣告』,這塊長 127厘米 、寬 56厘米 的黑漆木板眉頭為『天下馳名黃龍洞眼藥在此』,左為『有緣早遇,錯過難逢』,右為『救人疾病,莫大陰功』。(【北京日報】
2003年7月10日
)
‚ 周代宮廷裏種著三槐九棘,群臣都在九棘之下,惟有三公面槐而坐,從此三槐成為三公的代名詞。有人自覺積了不少陰功,兒子必成宰相,就在院裏親手種下三株槐樹。(北京【法制日報】
2004年6月18日
)
例中的『救人疾病,莫大陰功』,意指治病救人是在做好事,暗中可以積下很大功德;而例‚中所說的『積了不少陰功,兒子必成宰相』中的『陰功』也是指『陰德』:有人自認為曾經暗中做過不少好事,所以將會得到好報而使兒子成為宰相。
作為『暗中做好事;在陰間可以記功的好事』之義的『陰德』一詞在中國古時很早便已開始使用。漢代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六記載,齊國田氏曾經以小斗向百姓收賦稅(糧食),而以大斗給百姓發放糧食,因此而『行陰德於民』,也就是說田氏因為人民做好事而暗中積下功德。
見於文獻的『陰功』一詞則遲於『陰德』。『陰功』應於唐
宋時期開始使用,其初始的詞義與『陰德』相同。例如,【宋史】卷一四一記有『陰功暗及生靈』之句;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其【感皇恩】一詞云:『七十古來稀,人人都道。不是陰功怎生到』。其中的『陰功』都義為『陰德』。『陰功』一詞在明
清文學作品中也經常被使用。例如,【西遊記】五十三回『德行要修八百,陰功須積三千』;七十九回『陰功高壘恩山重,救活千千萬萬人』;【儒林外史】第七回『不枉了荀老爹一生忠厚,做多少佛面上的事,廣積陰功』。這些文學作品中使用的『陰功』均與『陰德』同義。
但是,有趣的是,『陰功』一詞在今日的粵方言中卻有着與上面所說的『陰德』幾乎不能同日而語的另外意義。例如:
ƒ 他表示,在普慶坊做生意五十年,一直天下太平,沒想到一次車禍,輾斃了一對父女性命:『最陰功系死者老婆,今後不知如何打算?』(【星島日報】
2006年9月2日
)
„ 『某一次他們來屋企探我,我就煮飯吃,他們覺得好味之外,亦覺得好心酸。因為我煮得好好味,證明是經常要煮啦,所以爸媽覺得我好可憐、好陰功!』(【星島日報】
2007年9月2日
)
上面的例ƒ,『最陰功系死者老婆,今後不知如何打算?』若用『暗中積下的功德』一義來理解『陰功』,受害人的妻子怎麼會是『最陰功』呢?例„也同樣,(我)經常煮麵,爸媽為什麼就會覺得我『好陰功』呢?
其實,粵方言中的『陰功』,與現代漢語普通話『陰功』的詞義大相逕庭,其不但不是暗中積下功德的『陰德』之義,反而反其義而用之,具有『喪失良心』、『作惡』、『造孽』、『殘忍』,進而引申為『可憐』、『悽慘』等意思。用這種詞義,就不難理解上述粵方言的用例了。例ƒ『最陰功系死者老婆』,其意為『最可憐是死者老婆』;例„也同樣,『爸媽覺得我好可憐、好陰功』,意思是『爸媽覺得我很可憐、很慘』。
『陰功』的『悽慘』義在粵方言中使用之普遍,可以從粵方言的歇後語『老婆擔遮,老公撥扇』中表現出來(『雨傘』在粵方言中稱作『遮』,因為忌諱『傘』與『散』同音):
老婆擔遮——陰公(陰功) 老公撥扇——妻涼(淒涼)
這句歇後語形象而又明確地表達出『陰功』與『淒涼』意義相同。
粵方言怎麼會將『陰功』由『陰德』的同義詞發展成為『陰德』的反義詞,以至於與今日普通話的『陰功』意義迥異了呢?回答這一問題表面看來似乎並不困難。一般認為,因為做了好事可以在陰間記功,被稱作『有陰功』,而不做好事或做壞事的便可被稱作『冇(沒有)
陰功』。粵方言不過是將『冇陰功』的『冇』省略,只用『陰功』來指『作孽』、『殘忍』、『喪失良心』的行為或事情而已(張本楠、楊若薇,2008,頁211)。由於這種『作孽』、『殘忍』或『喪失良心』的行為或事情,可為他人帶來莫大的痛苦,使他人陷於極為悽慘、可憐的境況或後果中,『陰功』一詞進而又轉用來作為對這種狀況的描述,而引申具有了『可憐』、『悽慘』義。無獨有偶,吳方言的『作孽』一詞也表示『可憐』(王力,1980,頁523),與粵方言的『陰功』表示『可憐』同出一轍。
不過,粵方言的『陰功』若是從『冇陰功』省略而來,其另外的一種用法似乎仍無法得以合理解釋,這就是粵方言常使用否定式『無陰功』來表達『無良心』、『無天理』、『無道德』,進而又成為『殘忍』、『作孽』義。例如,
… 但她覺得『有你無我』的言論令人沒工作做,實在無陰功。(星島日報
2006年9月9日
);
† 陳太說︰『聽說那個兇徒是想打劫……只是求財,為什麼要殺人這麼冷血?真無陰功呀!』(明報
2006年9月29日
)
上面例…和例†中的『無陰功』,是『無道德』、『無良心』等義,也是『作孽』、『殘忍』、『作傷害他人的缺德事』的意思。顯然,這裏的『陰功』就是『陰德』之義,否則,『無陰功』便不能成為『無良心』、『無道德』、『無天理』之義。
由此可見,『陰功』一詞在粵語中既可以與『陰德』反義,
又可以與『陰德』同義。這様一來,『陰功』的詞義是由『冇陰功』省略『冇』而來的說法似乎就不足為據了。
粵方言中的『陰功』一詞由最初的『陰德』發展出與『陰德』相反的意義,從而與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陰功』一詞異義,若從詞義的反向引申或倒反修辭方面來探討,似乎才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
詞義的引申形式,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與修辭格的『倒反』原理類似,反向引申就是『說反話』,也就是說話人表達的意思與內心裏想表達的意思剛好相反。這與老子所說的『正言若反』哲理是一致的。與『正言若反』同樣,也可以『反言若正』(羅正堅,1996,頁63)。這種反言若正的詞語古今皆有,例如:
【說文解字】中的『仇』字,段玉裁注:『仇為怨匹,亦為嘉偶。』也就是說,『仇』字本義既是仇敵,但『仇』又是同伴的指稱。
【辭源】『可憎』詞條下注釋:(1)可憎惡;(2)表示男女極度相愛之反語。這就是說,男女極度相愛時,用『可憎』一詞來表示雙方的愛慕之情。
【辭源】『冤家』詞條下注釋:(1)仇敵;(2)情人的愛稱。這就是說,『冤家』一詞在意為『仇敵』的同時,又是對情人的愛稱。
羅正堅(1996,頁64)還以『乖』字為例,說明『乖』字中有『北』,『北』義為『兩人相背』,所以『乖』在古代是背離之義,但後來卻引申出反義『順從』、『聽話』。所以今天人們用『乖孩子』來稱讚『聽話的孩子』。這就是反向引申而使詞義發生的變化。不過,『乖』在現在的普通話中已失去了原本的『背離』之義,其反向引申出來的『順從』一義取代了原本的詞義。因而,歷時存在的『乖』的正反詞義,並未共時存在。
粵方言的『陰功』成為『陰德』的反義詞,亦是『反言若正』的修辭方法所導致。而『陰功』在粵方言中同時具有的兩個反向意義,是與兩個反向動作有關。與『陰德』同義的『陰功』是暗中建立功德,而與『陰德』反義的『陰功』是暗中破壞功德。事實上,這種『反言若正』的『陰功』,並不是今日粵方言的發明,例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卷九記載,一個執法多年的余姓刑官,病危恍惚間見到銜恨九泉的孤魂,控訴他的執法不公,其中對他便有『詡詡以縱惡為陰功』的咎責。『詡詡以縱惡為陰功』意思是說,以縱容罪惡的行為當作『陰功』來誇耀。這裏的『陰功』顯然是修辭上的反用,也就是『反言』。由此可見,粵方言是將『陰功』的這一反向引申而來的詞義沿用至今。
由於用同一個詞表示正反或美惡兩個意義在使用中容易引起混淆,所以,保持與『陰德』同義的『陰功』在粵方言中便變作只以否定式出現,而以肯定式出現的『陰功』則是在與『陰德』反義及其轉義上使用,從而使粵方言『陰功』的兩個詞義在使用上不會出現混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