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京青年報 八、別淨顧了吃元宵――瞧燈。使用電燈以前,油燈和蠟燭都放在桌上或柜上,人們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或移動桌櫃等物,很容易將燈燭打倒碰翻。打翻燈燭在那時是大危險事。因為中國房子皆木結構,糊紙,燈燭一倒,極易引起火災。因此人們日常不斷互相提醒告誡,叫大家注意燈燭,不要弄倒,以防火災。再者那時沒有現代化消防設備和工具,沒有自來水,一發生火災,立即釀成大禍,所以『小心火燭』是人們時刻念念的一件大事。
京俗從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為燈節,正月十五上元節為燈節正日子。燈節期間家家懸掛花燈,兒童手執提燈,各處皆燈。湯圓在北方稱為元宵,元宵是燈節的應節食品。因此看燈和吃元宵構成燈節兩件大事,也是表現燈節的二大特徵。由此產生了一句歇後語『別淨顧了吃元宵』,意思是說還有看燈一事,不可只吃元宵不顧看燈。老北京提醒人注意火燭時,說『別淨顧了吃元宵』,下文含意是還得『看燈』。
九、外廚房的灶王爺――獨坐兒。全國各地民間皆有印製的『神碼』,即木板刻印的紙神像。北京舊日由紙店出售神碼,八月十五日有月亮碼兒,除夕接神有全神碼兒,有財神碼兒,有灶王碼兒。北京的灶王碼兒有兩種,一種的神像是男女二人並坐,稱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這種雙人的灶王碼兒是家庭供的。神碼兒上頂部印着『一家之主』。老北京說一家中以灶王爺為最大。另一種的神像是單人的,只有一男像,並無女像並坐。這當然表示只有灶王爺而無灶王奶奶,也就是獨身的灶王爺,並無配偶。這種獨身的灶王碼兒用於外廚房和商店。商店只有男性而無女性,一個商店自掌柜到夥計至於學徒皆為男性,所以貼這種獨身無配偶的灶王碼兒。什麼叫外廚房呢?原來舊日京城大戶人家的廚房有內外之分。外廚房是全府第的廚房,承制全家上下人等的膳食。外廚房又稱大廚房,地處內宅之外。另設內廚房,亦稱小廚房,位於內宅近旁。內廚房只管府內一部分上下人的膳食。因此可以說外廚房(大廚房)是全府的總廚房;內廚房(小廚房)是府內一部分人的廚房,是部分的廚房。【紅樓夢】中所說柳五兒之母好容易接手但終未得志的,就是榮國府的一個部分的廚房(小廚房)。榮國府還有大廚房,否則闔府上下那樣眾多人口的膳食由何處備辦。
由此形成一句歇後語。凡數人相聚但只有一個座位,或眾人站立而只一人有座位,或某人不謙遜而獨占唯一的座位,北京話就說『喝!外廚房的灶王爺!』內含只有一個座位或一人獨坐之意。
十、賣山里紅的――就剩下一掛了。北京內城的護國寺、白塔寺、隆福寺和外城的土地廟,自清代後期開廟會,每月各廟輪流有廟會,就如同集市一樣,好像現在的農貿市場。開廟會之日,百貨雜陳,吃的使的穿的一概俱全,並有雜耍和戲曲棚子以及食品攤兒。東西各廟每逢開廟日,必有幾個賣山里紅的人站着叫賣。不是堆着賣,而是將山里紅當做珠子那樣用線穿成串,賣者脖子上掛許多串,其串的長度如同上朝穿朝服所掛的朝珠。現在的人沒看見過朝珠,就想一串長的項鍊兒吧。只是比項鍊兒長得多,掛在脖子上,下端垂到肚臍部位。賣者不但脖子上掛許多串,左手小臂彎曲着,也掛着許多串;只剩下右手做動作。其吆喝的詞句甚為可笑,不論他身上臂上掛着多少串,可是喊『買山里紅吧,就剩這一掛啦!』老北京稱逛廟會為『上廟』。廟會的日子,熟人路遇問候『您上哪兒克?』答稱『我上廟克』。開廟之日,廟門旁必站着賣山里紅的,於是人們聽慣了『就剩下這一掛』的這句話了。
由此而產生了一句歇後語『賣山里紅的』,下句含意是『就剩下這一掛了』。這個『掛』字轉用於衣服,中國式衣服稱『大褂』、『小褂』、『馬褂』等等。
現在還有『褂子』之說,例如『穿件制服褂子』,意即穿制服上衣。還沒聽過『西服褂子』之說。大概因為制服自清末就來到中國,年深日久而『華化』了;西服新來乍到,尚未風土化吧。這句話用於嘲諷、自謙和寫實。嘲諷之意用於熟人間開玩笑,如說『大哥!今兒又穿這件出來啦!您這是賣山里紅的!』意思是說『你就剩下這一件褂子了』。自謙之意表示自己衣服少,不是單夾皮棉紗俱全,如說『我可比不了你,穿什麼有什麼。我是賣山里紅的。』意思是只此一件褂子。寫實之意是斷了錢糧季米的旗人專用的。本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北京旗人家大多典賣一空,家徒四壁,竟有用瓦片當碟子用的人家。但旗人死要臉面,全賣光了也得剩下一件整齊衣服,到親友家去時才穿上,回來時一出人家大門就立即脫下來包好,回家收藏以備再穿。這就真是『賣山里紅的』,什麼都沒有了,『就剩下這一掛啦!』
十一、竹板兒弓――一個勁兒。先說什麼叫『勁兒』。弓的強度以『力』計,以『力』為弓的強度的單位。步弓『力』大,馬弓『力』較小。這個『力』,俗說『勁兒』。滿族人在關外狩獵時慣用強弓大箭,『射熊虎洞穿』。入關後,雍正時代考核旗兵的射箭成績,能開十力弓者仍有數萬人。滿族入關前制弓以樺木為弓胎,外纏鹿筋,施加動物膠;弓力極強。入關後,得到南方產的竹子,制弓改用竹胎。又因得到南方的水牛角,所以用水牛角鑲在竹胎內面,不再纏鹿筋。用竹胎鑲水牛角,製成的弓秀氣美觀,再包以樺皮,施加彩畫,更加好看。但是這種弓的力較樺木胎纏鹿筋的弓稍差些,不過仍能達到十力。纏筋弓靠鹿筋而增力,竹胎弓靠水牛角而增力。自清代中期,北京制弓已不用樺木纏鹿筋,而專用竹板加水牛角。制弓時,先將選好的竹板加工成胎,未鑲水牛角時,這種竹板弓胎俗稱竹板兒弓,其強度為一『力』。俗話稱弓的『力』為『勁兒』。竹板弓的強度為『一力』,俗說『一個勁兒』。隨着加鑲水牛角的薄厚、寬窄以及牛角的質地等的不同,引的力不斷增加。
由此產生了這句歇後語。北京話說人『一成不變』、『穩重』、『堅持』等為『一個勁兒』。例如說某人沉穩而不輕易變動,心裡有數,說『他那個人可是竹板兒弓』,意思是說此人穩重不輕動,拿得住勁兒。此外還有人將『一個勁』說成『一弓勁兒』或『一功勁兒』,除表示上述沉穩持重之意外,『一功勁兒』還表示『一種勁頭兒』之意。但這個用法不廣。作為歇後語而普遍使用的仍是『一個勁兒』。
十二、兔兒爺打架――散攤子。現在人們腦子裡關於兔的形象是兒童讀物里的小白兔拔蘿蔔,還有兔妹妹、兔弟弟等等,早已不知兔兒爺是什麼樣子了。當年的兔兒爺可真有個『爺』相。頭戴帥盔金光閃,身披銀甲燦斑斑,護心寶鏡明如月,四杆彩旌擁背肩。原來兔兒爺是一位威風凜凜的武將,只是三瓣紅唇和豎立的兩支長耳告訴人說這位爺是兔子,是兔兒爺。早年一進農曆八月,北京街頭就出現兔兒爺攤子。特別是東四、西單、鼓樓前之類的鬧市,至於西四、東單、新街口、北新橋等次一級的街市,甚至更小的地方,均有人擺出兔兒爺攤子,不但吸引孩子們圍觀不肯離去,成年人亦多看攤購買,所以熱鬧異常。過去北京人是不放過一節,七月十五蓮花兒燈攤子才一收市,八月節的兔兒爺攤子又現街頭。燕都歲時藉以得到多彩的點綴。
當年的兔兒爺攤子確是琳琅滿目,色彩鮮艷。兔兒爺一位一位服飾鮮美,大者高達二市尺有餘,中型的一尺多,最小的三寸左右。攤呈立體式,如階梯形,多至十來層,攤子很大。層層擺滿,一位挨一位,大者居上位,最下陳列最小型的。人們看着看着,不知何由而生遐念;這麼多的兔兒爺團聚一處,形成一個大攤。這要是爺與爺打起架來,眾爺們豈不一鬨而散,最後拆散了攤子。於是留下『兔兒爺打架』一語,隱含下文『散攤子』。北京話『散攤子』用處極廣。如幾個人合辦一事,未成而合作解體,就說『散攤子』。又如集聚辦事或集合出發,未果而散,也說散攤子。再如某處停辦、停業或撤消,人員離散,也說散攤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