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京晚報 在我的記憶中,童年是在母親的笑話、謎語、故事中薰陶長大的。這些東西帶着濃厚的時代和鄉土氣息,通俗、淺顯易懂、詼諧風趣,摸得着,看得見,就在自己身邊,和人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聯,而且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便於記憶。應當說,對於兒童的成長、開啟心智、認識生活、接觸社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的時候,尤其是冬天,天黑得早,外邊又冷,為了不讓孩子在外邊亂跑,母親會把我們攏在她的身邊。於是,孩子們只能在屋裏玩。
平房裏都有一盤大炕,炕燒得很熱,又點着爐子,屋裏暖融融的。但在屋裏,孩子們也不會老實,尤其是男孩子,會在炕上打鬧、翻跟頭,免不了磕碰。母親這時會說:『炕都被你們跳塌了,都過來,給你們說笑話。』於是,孩子們都圍過來,母親抱着最小的,大一點的圍在周圍。現在想起來那時的情景,仍覺得很溫馨。待孩子們坐好,母親先來一句開場:『說笑話,講古今兒,打南邊來了一個小母雞,下8個蛋,孵9個雞,你說古今不古今兒。』待孩子們的臉上出現好奇,不解,母親又會接着說:『給你們破個謎,你們來猜。說「破謎,破謎,家家鬧賊,是什麼?」』因為這個謎語說過許多遍,孩子們都熟了,哥哥會搶着說:『是耗子。』
那時候,人們多住平房,屋地就是土地,墁磚的都不多,牆角處,往往都會有一兩個耗子洞,有時耗子會從洞裏露出頭向屋裏窺視,見有人又會掉頭回到洞裏,也有膽大的耗子在有人時也會在屋裏亂竄,爬上高桌吃人們剩下的食品或袋裏的糧食,說它是賊也恰如其分。見有孩子回答出,母親就會接着說『耗子,耗子,兩頭翹着,是什麼?』『是船。』哥哥會搶着回答。『船,船,兩頭圓。』『是磨。』『磨,磨,兩頭坐,是什麼?』母親會接着問。『是壓板。』壓板,是我們的一種遊戲,中間放一截圓木,上頭放一塊木板,木板的兩端,坐着孩子,一起一落,雖然簡陋,但孩子們玩得前仰後合,十分盡興。
謎語還和食品有關:『打南邊來了個白大姐,又沒骨頭又沒血』,謎底是豆腐;『打南邊來了一群雁,噼裏啪啦就下蛋』,謎底是煮元宵;『打南邊來了一群鵝,噼裏啪啦就下河』,謎底是煮餃子;『打南邊來了個跳登跳,不賣別的就賣藥』,謎底是高粱任桃。這東西長在高粱的多半截高的地方,外皮白綠,鼓鼓的,打開,裏頭是黑的,其實這是高粱的一種病,但人們常常把它做一種菜。任桃掰下來,用開水焯了,切碎,放上鹽和醋,當菜吃。也有的孩子掰下來就往嘴裏塞,弄得嘴都是黑的;『哥倆一般高,出門就摔跤』,謎底是筷子。
也有的謎語挺有趣味,想猜到也要費一番腦子,比如『一條腿的地裏生』,謎底是蘑菇;『兩條腿的叫五更』,謎底是公雞;『三條腿的佛前坐』,謎底是三爪香爐;『四條腿的地裏行』,謎底是耗子;還有『叮噹響,響叮噹,又圓又扁又四方』,謎底是銅錢;『不點不點,渾身是眼』,謎底是頂針;『上坡下坡,一個兔子倆窩』,謎底是捎馬子。捎馬子本是人們舊時上街趕集買東西時搭在肩膀上的器物,前後都有兜,用它來盛東西。解放後,生活習慣改了,用得漸漸少了,但我們小時候仍可見到人們搭着捎馬子上街。
還有的謎語,內容比較雜,最後是母親把謎底告訴我們,因為我們那個年紀,多數都猜不出來:『一人有一個,全中國有十幾個』。我記得猜這個謎語時,費了很大的腦筋;一人有一個,全中國有幾億人,怎麼能只有十幾個呢?見我猜不着,母親才告訴謎底是屬相。也就是這時,我對屬相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屬蛇,但那時人們多稱蛇為『小龍』。
『遠看花花朵朵,近看絲絲絡絡,不是鮮桃鮮果,為什麼踮腳摘我』,謎底是支棱狗子。這是地裏一種植物的果實,干後,若是人們光腳下地,會紮腳,腳被扎後,人們自然會踮腳取下;『我家有個老英雄,吃黑棗,拉山裏紅』,謎底是爐子;『當官不認字,頭戴紗帽翅,平事它不管,專管不平的事』,謎底是木工的刨子;『不大不大,渾身是話,貼着一張紙,走遍天下』,謎底是信;『挨牆靠北,一動一張嘴』,謎底是牆櫃;『四四方方一座城,裏頭藏着百十兵,柴灶窩裏住,一擦就冒紅』,謎底是火柴。我們前院的女孩子還會說這樣一則謎語:『大頭大,大頭大,人人大頭都朝下,你不信,去問你媽,你媽大頭也朝下』,謎底是鼻子。這樣的謎語還有不少,可惜隨着時間的推移,都淡忘了。
漫長的冬天,每到晚上,弟兄幾個都會坐在熱炕上,或是擁着爐子,聽母親破謎語、講笑話和故事,至今想起當時的情景,仍會覺得很溫暖親切。這樣的畫面,現在還經常出現在腦海裏。在母親的謎語、笑話和故事中,讓我們增長了學識,慢慢開始認識世界。(金克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