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4|回复: 3

国学读书会读什么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09-10-3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周末在番禺洛溪新城丽江花园将举行一个国学读书会聚会,以下是鄙人准备的在读书会上的发言:

国学读书会,我们首先要明确读什么书,怎样读,读书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们这个读书会读的书很明确,是国学相关的书,什么是国学?显然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这就涉及到了文化范筹。
在谈文化范筹之前,我先说下我以为的国学书藉都有哪些。其实所有这些书藉可以用一个书名概括,就是《永乐大典》,但问题在于,永乐大典下落不明,残余无几。那么,就要想到另外一部书了,就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实际上也不全了,具体原因大家明白,不重复。但四库全书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里面收集的书都被篡改了,而且很严重。
我举个例子,儒家本来是一个为民请命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武士,具有不畏强权,能为正义抛颅洒血的武士精神,所以古代的士都要配剑的,剑就是士的象征,它不是一般人可以配戴的;这个儒家精神在明朝的官场还可以看到,比如最常听到的有海瑞,谭太初,况锺等,但是这种现象在清朝官场无法找到。原因就在于,清朝的儒家已经被篡改成为一个“但求个人平安”的厚黑学处世经,一切以私利为尚。
元清以前包括明朝,官员自称是什么?是臣,是卑职,这个是称谓是一种职称的谦虚化,但是元清时期,官员自称什么呢?是微臣,是奴才,如果说微臣这个称还算职称的话,那奴才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奴化麻痹了——这正是当今汉人奴才习惯,一切以自戕、睸人,而且很容易就把别人看成是真主(真理、主子)的根源。
我个人认为,要看到明以前儒家文化与清以后儒家文化之差异,最好可以看看潮汕人、温州人做生意和一般中国人做生意的差异,因为潮汕和温州刚好都是正统儒家影响最大的地区,他们经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会内斗。
现在我们谈下东西文化范筹,我个人概括的华夏地区文化的三个阶段是:
元清以前,包括明朝,是正统华夏;
元清到五四,是伪华夏,由于伪华夏是极度的奴化汉人,所以在近代特别是五四被批判得非常严重,遗憾的是,五四的知识分子并未看到这个传统的伪,因此,他们批的实际上不是伪华夏,而就是华夏本身,这是为西化做的铺垫——如胡适等人就明确要全盘西化。
第三个阶段就是文革以后了,这个阶段是西学为主,华夏为辅,其实这个阶段除了被简化的汉字,残存于农村地区的被称为“封建残余”的家庭伦理观,实在找不到别的华夏文明的影子。
弄清了这三个阶段,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范筹与差异,也就很容易明白,国学究竟是哪些,我们要读的书又是哪些,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残留下来的书藉,大部分都是经过清朝篡改的书,怎么读得到明以前的原藉呢?这是个无法解答的问题,不过幸好的是,如老子,易经等主要经典的汉藉在被陆续发现挖掘。
知道要读的书有哪些了,那么,应该怎么去读,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可以一起思考。我个人认为,读书目的有两个层面,一层是主观上的,一层是客观上的。我们现在都把复兴华夏当成学习国学的首要目的,但实际上它衹是一个客观上的目的,也许它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动力所在 ,但是不管从“原本”上讲还是从“应该”上讲,它都“衹能”是一个间接达到的目的;我们的主观目的,首要目的应该是知“道”,孔夫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是咱闻道,以至于知道,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活,更幸福更快乐的活,然后间接的达到为往圣继绝学。
说到这里,就该为大家分析一下“人生”这个虚而实的东西了。
很多人的体会是,我们有钱时,生活却空虚孤独了,我们没钱时,又发愁,感觉是有钱不快乐,没钱也不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很多人想到了从国学中找答案。
我个人认为,人的生活由两部分构成,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常常说生活不幸福不快乐,指的就是现实生活无法得到满足或者精神生活无法得到充实。
那么要怎么才能幸福呢?我们可以用阴阳理论来分析一下。
阴阳理论是宇宙普遍规律,是谓大道。
因此人的生活也有阴阳二象,一曰现实生活,二曰精神生活。现实生活的范围是人类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精神生活的范围是意识、智慧等人类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延申,则思维。
之所以将人类生活如此划分阴阳二象,是因为:一,此二因素则构成了人的整体生活;二,此二因素相互间存在阴阳二象的关系。
阴阳二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一)阴阳对立
则相互制约
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为阳(气),故阳化气而阴成形,阴精与阳气,化气与成形之间相互制约。
虚与实永远是对立的,无虚则无谓实,无实则无谓虚。生活之现实与精神虚拟亦然。
二)阴阳互根
则相互依存
无阴则阳无以存,无阳则阴无以存。
《素灵微蕴》:阴阳互根……阴以吸阳……阳以煦阴……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则一阳已化。
阴阳互根是确定事物属性的依据,分析阴阳属性一要注意相克,二要注意互根,同一。
阴阳互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
人类智慧来自现实生活,而智慧思维也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故有知行合一的原则。
三)阴阳消长
则相互制约的双方动态平衡中,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消或长均不可过而失衡。
人类文明中,近代科学及宗教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二者可以体现阴阳消长的关系:科学这个文化领域讲究现实应用,也就是“行”,在“知”方面,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却忽略了人文精神这样重要的因素,因此科学文化领域是行长而知消;而宗教注重人类精神世界的虚构,而忽略了对现实天道人道的探索,因此是行消而知长。
四)阴阳转化
阴阳在某条件下相互转化
阴阳消长之极则相互转化,如四季转换的寒热交替。
华夏文明就注重知行合一,知行转化。比如探索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以善人道,阴阳易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过程,“探索天道”是以现实转化为智慧,而天道应用到人道,则是智慧转化为现实。
上面的论证就告诉我们了,要使得生活幸福,首先保持两种生活之间的平衡:一、保持相互消长平衡;二、保持相互转化平衡。
为何我们有钱也不快乐呢?有钱是指物质的丰富,也就是阳长了,但是随着阳之长,精神生活这个阴却不长,也就是说,阴阳转化失衡,物质的丰富无法促进精神的充实;这个体现在家庭生活上,我们有时辛辛苦苦工作,赚到了钱,但是却忽视了家庭和睦,结果导致家庭成员之间鸿沟越来越大。
而且,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我们物质丰富了,如果精神生活没有充实,还会出现阳盛损阴这样的现象,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有的人有钱了,家庭生活却并不因之更好,这时他的精神生活就很空虚,于是他会寻找方法来充实精神生活,如果他方法对了还好(比如来学习国学,这个就是阴阳转化正常了),但是如果他选择强化欲望得到满足,这就很危险了,因婚外恋出事的现象很多。
那么,有时我们没钱也不快乐,为什么呢?
这个主要是因为阴阳消长失衡,当我们物质没有丰富时,就是阳消,如果消长平衡,那么阳消会使得阴长,因为“穷(这里指财穷,则贫)则变,变则通”,但是如果有的人他穷了不变,那么肯定无法通,这时阴就不长,阴不长则阳亦不长,这样就形成了恶循环。于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不充实,也就不快乐不幸福了。
但是,也有很多人在穷时变了,最后也能通了,这様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李嘉诚、史玉柱等成功人士都曾经在事业上穷过,他们成功了,也就快乐了。而且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钱时也会幸福,这个怎么说呢?因为这时他的家庭生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却很和睦,很充实,彼此非常互爱,这就会使得他们虽贫却也会感到人生的快乐和有意义,这就是正常的阳消阴长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读国学书目的是什么,很明显,它的主观目的应该放在现实的生活上,如果我们有一个人能因为学国学幸福了,那么,其他人也会跟着学国学的。为什么陈安之他们喜观带着老子和论语周游世界,就是因为老子和论语能给他们智慧,能让他们获得快乐嘛。
国学之于民族,正如智慧之于个人,他是民族精神生活的部分,我们要复兴国学,也不能盲目的理想化,更不能把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割裂。而应该现实化,让他与民族的综合实力一起增长,而民族的综合实力就是每个成员的物质丰富程度。
君子谕于义,小人谕于利。为什么是谕(谏也)?因为君子以义为原则,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君子以义为原则,以利为辅;而小人刚好反过来,他们以利为原则,唯利是图,在他们眼里,没有义,没有仁,更没有德。
为什么有人说“君子谕于义,小人谕于利”这句话阻碍了华夏近代经济的发展?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本义。君子谕于义其实是一种武士精神,他提倡士要重义,但是这句话没有让任何人“济贫”的意思,更没有让任何人“劫富”的意思。因为天道无为,人道法天,则人道亦需无为,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也衹能让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他人不能盲目干预,如果他没钱,除非他没有赚钱的能力,否则我们不该盲目可怜他,施舍他,不然,可能反而害了他,让他阳消而阴不长(就是精神生活出现依赖,智慧不长),甚至阴消。
综上所述,读国学书应该读什么书,怎様读,读书的目的等我们都可以清楚明白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09-10-3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首选道德经,但若没有一定基础不定能理解其中含义。另建议:诗经楚词必不可少。中华的绝以经典。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0-3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之于民族,正如智慧之于个人,他是民族精神生活的部分,我们要复兴国学,也不能盲目的理想化,更不能把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割裂。

这句话说得好!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0-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休竹客:先读下对易经研究有权威性的学者对易经的注释,再读程朱理学对道德经的注释,还有《文子》等注释,然后读原文。理由:首先,一开始读原文,你无法消化,因为你读不懂;其次,易经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学习必须从基础学起,而易经的基础又是阴阳理论,所以学易经还要从阴阳理论开始,最后读原文,是为了抛弃最初读的注释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具有严密逻辑的观点——但不必与注释者观点相异。如果是小孩子,让他们从三字经之类的开始吧,一开始就懂文言文,就不必读注释先了。

给雪思凝:好在哪?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